小議中遠期現貨市場的問題與策略
時間:2022-05-13 03:30:00
導語:小議中遠期現貨市場的問題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遠期現貨市場是傳統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過渡模式,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特別是農產品領域,如何規范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一、中遠期現貨市場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現貨市場的必然方向
完善的現代化商品市場體系,應是原生品與衍生品市場的有機結合。它以傳統的現貨市場為根基,發展出中遠期現貨市場、期貨市場(衍生品市場)等多層次、多種類型的市場,以滿足經濟快速發展和企業發展的各種需求。
傳統現貨市場中,商品從生產到銷售需要經過多級中間環節,流通成本高,信息收集難,談判成本大,社會資源占用多,受地理、交通、交易、地區性需求偏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區域化特征。中遠期現貨市場將全國乃至全球分散的交易用互聯網聯結起來,信息溝通、資金轉換主要通過網絡自動配對成交,優勢十分明顯。首先,實現了即時轉讓。傳統現貨貿易沒有即時轉讓機制,價格上漲時,即使有買方愿意出更高的價格,也很難得到所需的貨物,在價格下跌時,即使下游的買方能找到更低價格的商品,也不得不用以前訂的高價資源繼續生產。其次,買賣雙方無需見面協商、談判,交易費用大大降低。第三,減少了中間環節。貿易商跳過中間環節,把商品直銷給下游用戶,實現了雙贏。第四,減少了物流,只在生產和終端銷售或終端消費環節發生物流,中間多次交易不需要發生物流,流通環節得到了簡化,各地資源就近配對交易,資源配置更合理。第五,實現了跨時間商品交易,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鑒于以上優勢,1997年后,國家和地方大力鼓勵中遠期現貨市場的應用與發展。目前擁有中遠期現貨電子交易盤的市場多達200余家,涵蓋主要的大宗原料商品,其中農產品占多數,在2009新開業的35家電子交易市場中,有21家市場定位于農產品領域,交易品種包含蘋果、棉花、白糖、玉米、淀粉、紅棗、木材、豬肉等,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副業等多個領域。
期貨市場是建立在現貨市場背景之下的金融市場,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滿足企業規避價格劇烈波動風險的要求,使得企業可以根據規劃合理安排生產,保證預期利潤等。從理論上講,農產品期貨的存在與發展使農產品價格調控進入了新階段。利用農產品期貨引導農產品生產者形成合理的價格預期,適時調整供給曲線,減少供給的波動性。進而使得農產品的供給曲線發生改變,農產品市場由于生產者的自我修正,“發散型蛛網”逐步轉化為“收斂型蛛網”,起到了穩定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作用。[1]我國期貨市場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1990年10月,鄭州商品交易所誕生,此后陸續建立了大連商品交易所(1993年)、上海期貨交易所(1999年)、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金所,2006年),形成了涵蓋金屬、農產品和金融產品等交易品種的中國四大期貨市場。從國外經驗來看,期貨市場實現大宗商品的定價,而現貨市場則承擔商流、物流的職責。
與發達國家中遠期現貨市場早于期貨不同,我國中遠期現貨則出現在期貨之后,并大量學習期貨交易的模式,業內多稱之為“電子期貨”。一方面有意無意為期貨、期權等高級市場組織形式培育了品種、市場與投資者,在期貨市場品種創新緩慢的情況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2]另一方面,也使中遠期現貨成了“變相的期貨”,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風險。
二、中遠期現貨市場存在的嚴重問題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國家的鼓勵支持下,中遠期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迅速發展。但是,種下龍種經常收獲跳蚤,由于準入門檻低、制度建設嚴重滯后及市場監管乏力,中遠期現貨市場“事故”頻發,動輒造成數億乃至十幾億元的損失。近年來先后爆發了海南天然橡膠事件、廣西白糖事件、浙江嘉興繭絲綢事件、郭遠峰卷款潛逃事件、沂蒙花生崩盤事件、龍鼎大蒜事件,最終將中遠期現貨市場推向了風口浪尖。
根本原因在于中遠期現貨市場的“變相期貨化”,發展成了四不象的怪物,它們用中遠期現貨市場名義成立,用的卻是期貨的模式,市場合約可以自由買賣,計量單位采用“手”為單位,并使用建倉、持倉、平倉、保證金等期貨交易專用規則,相關條款幾與期貨交易無異。按照《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任何機構或者市場,未經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機構批準,采用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同時采用以下交易機制或者具備以下交易機制特征之一的,為變相期貨交易:(一)為參與集中交易的所有買方和賣方提供履約擔保的;(二)實行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和保證金制度,同時保證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約(或者合同)標的額20%的。現在的中遠期現貨全部采用標準化合約交易,而據《上海證券報》調查,目前絕大多數中遠期現貨市場,名義上收取的客戶保證金比例都在20%以上,實際上客戶真正繳納的保證金比例一般僅為10%以下,其余超過一半的保證金會有銀行融資給客戶。[3]
2010年之前,中遠期現貨進入門檻低(自然人只需向工商部門注冊即可辦市場),許多縣級城市就有數家此類市場。由于這類市場不屬于有形現貨批發市場,商務部管不好;由于未在證監會注冊,證監會不能管。就像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上什么品種,是沒有哪個部門來具體管理的,只要是工商局登記注冊的營業執照上允許的經營范圍都可以上。至于他是否遠離產地、是否有當業資質、是否實現物流,沒有部門管理,完全取決于市場本身決策。[4]
這就出現了巨大的監管漏洞,導致它既不遵守現貨交易規則,也不遵守期貨運行規則,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第一步,交易商不以現貨為目的,電子交易量遠大于現貨交易量,很多市場的交割率不足萬分之一,買空賣空使現貨市場變成了期貨市場。[5]第二步,交割極不規范,根本沒有合乎標準的現貨可供交割,也沒有實現交割的打算,這使得套期保值功能完全喪失,期貨市場變成了賭場,現貨價格不再支撐電子交易價格,資金量成了決定輸贏的主要因素,電子交易價格經常嚴重背離現貨價格,大蒜一噸出現過3000多元的差價。第三步,市場主辦商眼紅掙了錢的交易商,加入交易行列,有時直接加入,有時虛擬交易方,裁判員變成了運動員,賭場的公正性開始喪失。“我們從銀行賬戶上調查出來的資金只有100多萬元,但他們在交易過程中持倉資金的規模超過1000多萬元。”[6]第四步,市場主辦商制造虛假信息誤導對手,莊家開始出老千。第五步,市場主辦商虛擬保證金進行要約,在做錯方向時,導致巨虧,無法平倉。第六步,市場主辦商停止一方新訂,則變成了赤裸裸的搶劫。最后,轉移交易商保證金,一溜了之。大蒜論壇中評道:“莊家賺了錢,你賠了錢,這是一種結果。莊家賠了錢,你賺了錢,你出不了金,這是另一種結果。”
“龍鼎大蒜事件”就是明顯的例子。
龍鼎盤在2009年6月新蒜季開始時并沒有參與交易。龍鼎盤參與做空,跟空頭主力侯大偉密切相關。
侯大偉,大連人,原為蘋果交易商。從去年7月下旬開始,侯大偉開始參與龍鼎盤交易。“當時蒜價1.7元/斤左右,而他判斷到今年價格可能會跌到0.7元/斤,就開始不斷建空倉。”
從去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侯大偉基本建倉完畢。但大蒜價格卻并沒有如他所料下降,反而節節攀升,至他建倉完畢已經上漲至2.1元/斤左右。此時,作為一個成熟的操盤手,侯大偉本該割肉出局,但他卻不斷追加,共打入賬戶6800萬元。
侯大偉將保證金額度增加至6800萬元后,大蒜價格繼續飆漲,侯大偉的保證金很快消耗殆盡,面臨爆倉。
“如果當時龍鼎盤痛下決心,將侯大偉的空倉強行平掉,就不會有現在的結局了。但侯大偉不愿意平倉,他說要回趟大連,再帶來2億元。但他隨后爆倉,市場就決定‘借’給他一部分資金,向他賬戶中輸入3000萬元的虛擬資金。而這,成了禍根。”
侯大偉回大連后,就仿佛從人間蒸發,再也沒有消息。
而這時,隨著大蒜價格的飆升,龍鼎盤已經深套其中,這時平掉侯大偉的頭寸,就意味著市場要拿出3000萬元現金給多頭。
龍鼎盤不愿出這3000萬元。但是,大蒜現貨價格繼續上漲,更多的買方涌入龍鼎盤,龍鼎盤價格跟著上漲,龍鼎盤為保住侯大偉的倉位就不得不追加更多虛擬保證金——“侯大偉的倉位,虧損最嚴重的時候不僅僅是6800萬元沒有了,另外還欠1億多元的保證金(也就是龍鼎盤追加的虛擬保證金),合計虧損高達2億元之多。”
龍鼎盤已越套越深。隨后,龍鼎盤選擇了另外一種手段,反守為攻,以更多的虛擬資金打壓期貨價格,使期貨價格遠遠低于現貨價格。但巨大的期現價格倒掛,使空方的賬面虧損降了下來,多方則要求現貨交割。但龍鼎盤顯然沒有那么多現貨。即使擁有現貨,把7000元/噸以上的現貨以4000元/噸左右的期貨價格交割,打壓期貨價格還有什么意義?
因此,龍鼎盤只能不斷與各個買方交易商溝通,講明空方已經崩盤,勸說他們盡快平倉。而對于那些堅持現貨交割的,龍鼎盤選擇了與之協議平倉。但這并不是說龍鼎盤就不會賠錢了,只是少賠點罷了。
而龍鼎盤在虧錢的過程中,挪用了客戶的保證金。至ZJS1003合約臨近交割,龍鼎盤已經將保證金挪用殆盡,無力繼續為客戶出金。[7]
三、規范發展中遠期現貨市場
讓現貨歸現貨,期貨歸期貨。中遠期現貨是現貨和期貨之間的一種過渡模式,但是從根本上看,它定位于現貨市場,依靠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商流、資金流、物流的效率,而不是實現商流、資金流和物流的分離,本質上以實物商品的流動為基礎。
期貨歸期貨。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期貨是從中遠期現貨交易發展起來的。為了便于轉讓和控制風險,期貨發展出“合約標準化”和“每日結算”。其高回報、高風險的特征卻也更加突出,投機資金大量涌入,很多沒有行業背景的人抱著發財夢紛紛加入,真正需要現貨的少,這既增加了期貨的活力,也增加了期貨的風險。中央在發展期貨問題上十分謹慎,根本原因在于期貨有很強的投機性,搞得好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搞不好則可能釀成嚴重的金融危機,本輪世界性金融危機就是證明。期貨市場的設立必需經證監會批準,遵守期貨市場的規范,接受證監會監管。
規范經營是中遠期現貨市場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讓中遠期現貨交易市場回歸現貨市場,根本的是要使其業務滿足現貨無縫隙、無風險的遠程交收的要求。
第一,保證現貨交割的順利進行。沒有交割的市場就很難服務現貨市場,與期貨一樣,交割是聯系中遠期現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紐帶,是促使中遠期現貨價格和現貨價格趨向一致的制度保證。當市場存在過分投機的行為時,中遠期現貨價格就會嚴重偏離現貨價格,投資者就可以在中遠期現貨、現貨兩個市場間進行套利交易。當中遠期現貨價格過高而現貨價格過低時,投資者在期貨市場上賣出中遠期合約,在現貨市場上買進商品,這樣,現貨需求增多,現貨價格上升,中遠期合約供給增多,中遠期現貨價格下降,價差縮小;當中遠期貨物價格過低而現貨價格過高時,投資者在中遠期市場上買進,在現貨市場上賣出商品。通過以上的操作,兩市場的價格就趨于一致。
當前,中遠期現貨市場交割價經常嚴重背離現貨價格,根本的問題是無法實現規范、標準的現貨交割,交易商要么沒有現貨,要么以棍棒拒絕交割。[8]這是中遠期現貨市場的核心問題,沒有規范的現貨交割,這個市場就是賭場,沒有保留的任何必要,無法實現規范交割的市場必需堅決取締。不能進行規范交割的交易商屬于典型的欺詐行為,要堅決依法打擊。
第二,要保障電子交易的公正性。中國期貨業協會原副會長常清教授說,一些國內交易所出現的最主要問題,就是裁判下場打球,規則不合理。這就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嚴格防止市場主辦商、股東及管理人員參與市場交易,一些市場主辦商通過內部對敲交易,放大交易量,拉高或拉低市場價格,制造市場假象,引導市場價格,必需嚴格禁止;二是嚴禁虛擬保證金;三是實行嚴格的平倉制度。[9]
第三,保障交易資金的安全。最近發生的華夏交易所以及高德黃金等事件,問題均出現在客戶保證金上。要提高注冊資本金,有些地方500萬元的注冊資金就上中遠期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而市場的交易額動輒上億元,這顯然無法保證交易資金的安全性。中遠期交易市場客戶保證金和公司自有資金混在一起,極易被挪用,這種誘惑很難抵擋,所以,必須建起銀商轉賬的防火墻,要實行保證金第三方托管和銀行監管,防止資金被挪用、侵占。[10]現貨市場可以給予貸款,但期貨市場應該嚴格禁止銀行貸款進入,在當前中遠期現貨市場成為變相期貨狀況下,要堅決防止銀行貸款進入。待規范后,可以對有抵押資產的交易商放貸,解決其資金不足問題。
第四,降低中遠期現貨市場的投機性。中遠期現貨市場要避免期貨化,避免過分投機。“國六條”禁止自然人和無行業背景企業入市交易,其用意就是將中遠期現貨交易限定在生產商、經銷商之間進行。
要對每個交易商的最大訂貨量進行限定,將遠期現貨的交易規模控制在現貨總量之下。限制規模可以采取提高交易保證金的方法,期貨保證金一般在10-15%,中遠期現貨交易保證金可提高至30-50%。
為了減少投機性,要減少換手速度,可以規定“T+3”或“T+5”制度。1995年,為了保證股票市場的穩定,防止過度投機,我國股市實行“T+1”交易制度,當日買進的股票,必須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中遠期現貨電子交易的投機性應該遠低于股市,當前市場中的當日買進當日賣出致使投機橫行,必需堅決廢止。
參考文獻
[1]胡俞越,劉吉坡.蛛網理論與期貨價格[J].北京商學院學報,1996,03.
[2]胡俞越.規劃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J].探索,2010,4.
[3]國家著手全面檢查整頓中遠期現貨市場[N].上海證券報,2008-09-23.
[4]鄭燕峰.無主管部門管理辦法電子盤發展10年無法無天[N].中國青年報,2010-7-19.
[5]呂斌.變相期貨交易何時了[J].法人,2009,12.
[6]黃杰.姜洋震怒七部委全國徹查變相期貨[N].中國經營報,2010-07-10.
[7]王延鋒.龍鼎盤多空對賭事件落幕空頭徹底落敗[N].經濟導報,2010-3-17.
[8]鄭重.壽光電子盤涉黑操縱市場賣方強迫買方協議平倉[N].華夏時報,2010-7-23.
[9][10]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范工作指導意見[Z].
- 上一篇:小議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大蕭條
- 下一篇:小議德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