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專項資金管理研究
時間:2022-03-31 11:29:36
導語:環保專項資金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環保專項資金是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打造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內容,也是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現戰略性發展的重要資金保障。通過制定科學化的計劃,不斷加強管理力度,對經費進行合理分配,逐步開展對環保專項資金的監督與核算力度。在對環保專項資金流向進行控制的基礎上,開展宏觀資金調控工作,以不斷達到節約支出的目標。基于此,本文對環保專項資金的含義進行簡述,從當前環保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展開較為深入的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針對性較強的措施,希望能夠不斷規范化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逐步落實環保政策,獲得更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環保;資金問題;管理;監督制度
現階段,各級政府都已經將環保工作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各級財政部門安排的環保專項資金數額也在不斷增加。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環保專項資金的支出比例不斷提升,因此環保專項資金的管控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為了逐步實現財政支出管理的改革與創新,不斷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相關的工作人員就要對專項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各個方面風險點進行探究,提出操作性較強的建議,實現規范化資金管理目標。
一、環保專項資金的含義與使用范圍
(一)環保專項資金的基本含義就是指除了行政事業經費之外,各級財政部門安排的專門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專用資金。環保專項資金由各級財政部門納入預算統一管理,專項用在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項目支出上。我國的環保事業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執法監督效用逐漸凸顯出來,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強,同時也需要加大環保專項資金的投入。環保的資金投入是加強生態保護、改善環境質量與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保障,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落實環境保護國策,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關于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財政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出臺了相關規定,應遵循突出重點、以獎促治、績效考核的原則,除涉密項目外,實行制度辦法、申報流程、評審結果、分配結果、績效評價等全過程公開,確保環保專項資金規范使用,并發揮預期效益。(二)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包括:重點污染源防治項目;區域性污染防治項目;自然生態保護、生態示范創建、農村環境保護和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及運營項目;符合國家導向,對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影響的污染防治新技術、新工藝研究開發以及清潔生產技術、PPP模式、環境污染等第三方治理等推廣應用示范項目;重要的環保立法、環保規劃、環保科研及環境政策研究項目,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大環保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獎勵等。環保專項資金應優先安排到各級政府保護規劃與計劃的項目,按照歸口統一管理的基本原則,對資金進行合理的分配與使用,重點考慮跨流域、跨地區和污染排放量大等問題,根據項目實際輕重緩急,予以優先保障。
二、環保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于環保專項資金來說,管理者要實行嚴格的監督,保證專款專用,不能隨意的挪用環保專項資金。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具體如下:(一)環保專項資金投入不夠。近年來,我國環保治理資金的投入不斷的提升,2019年財政部預算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資金約600億元,同比增長35.9%,聚焦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志性戰役。為了有效開展環境治理工作,真正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對群眾健康與生態環境產生影響與危害,加大環保專項資金的籌集力度,同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還有許多地區的環保專項資金投入不夠,尤其是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進而對治理企業的污染問題產生一定的影響,削弱了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督管理和監測能力。(二)環保專項資金分配不合理。環保專項資金在項目資金額度分配上沒有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以及完成各項目任務實際所需的工作量和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能根據各項目單位實際完成項目任務所需的專項資金額度來進行合理的分配,形成計劃數和實際數的較大差異,而財政部門將環保專項資金預算指標安排到項目單位后,項目單位只能按照財政規定的用途專款專用,不能私自改變資金用途,這樣就導致有些預算安排數大于實際支出數的項目在任務完成后還有大量資金結余,而有些預算安排數小于實際支出數的項目則因資金不足而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如此,環保專項資金不能合理分配,便不能實現環保專項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三)環保專項資金使用不規范。環保專項資金在使用上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客觀上經濟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治理的項目,雖然環保專項資金的投入量不斷的提升,但是尚有不足之處:有些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對爭取到的環保專項資金管理不嚴格;投入的環保專項資金存在被挪用的問題,有些單位沒有結合污染防治項目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專款專用,甚至還用專項資金彌補基本支出的資金缺口;環保專項資金支出經濟分類較為混亂,比如財政部門下達的環保專項資金預算指標明確規定是項目運行維護費,有些單位卻在資金使用中用于能力建設項目,而預算指標明確規定是能力建設項目資金的卻又實際用于勞務費等開支。
三、加強環保專項資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環保專項資金管理制度,保證專款專用。生態環境部門要想加強環保專項資金的管控力度,就要搭建健全的環保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并樹立責任制。財政部門也要作為行使監督與管理職責的基礎,并將需要的經費歸納到財政預算當中。在此基礎上,務必要實現環保專項資金的專款專用,具體闡述如下:①相關的工作人員對環保專項資金進行合理的使用與分配,在堅持突出重點,加強管理力度原則的同時,保證資金使用的公平性與公開性。各個單位與部門都不能以其他名義挪用環保專項的資金,并且積極將資金效用發揮出來,鼓勵機構能夠建立環境污染治理補償機制,促進后續建設工作順利開展。②各項目單位需要對環保專項資金進行合理的運用,并結合我國基本產業管理政策,做好前期鋪墊工作,保證落實的項目投資超過總投入的35%,具備項目開設條件,計劃建設周期不宜過長。在開展項目建設活動之前,要對環境變化情況進行合理評價,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建設項目進行審核,務必要保證建設項目能夠達到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規定。在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統一和諧的基礎上,不能為了經濟的發展犧牲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不能因為單純的保護環境放棄了經濟的發展。通過打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做好地方污染項目的建設工作,各個單位在得到政府的專項資金補貼之后,要遵循相關部門的規定,遵循財務管理制度與招投標規定,對資金進行合理的安排與使用。③在項目完工之后,要做好竣工驗收工作,項目單位提出竣工驗收的申請,并且提交項目的驗收報告、運行報告與監測報告等。在此基礎上,生態環境部門才能夠與各級財政部門結合,并組織驗收活動,還可以委托機構在驗收一個月之內,將竣工驗收的報告送到財政部門與生態環境部門當中。對于當年沒有完成的項目,年終經費如果出現了結余,可以結轉到下一個年度中使用。(二)強化專項資金使用監督與考評力度,開展項目績效考核工作。在開展環境污染防治項目中,經過程序批準之后,環保專項資金應當予以發放,相關工作人員要負責檢查與監督本地區環保專項資金項目,并了解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定期對資金使用、環境污染防治項目的建設情況進行整合。在使用環保專項資金過程中,要接受財政部門檢查與監督。在加強審計監督力度的基礎上,開展合理的財務核算工作。如果在后續監督與檢查過程中,出現了資金被挪用的情況,要及時歸還資金,并且接受相應處理。將重心放在國家下撥的項目資金管理,如大氣、水、土壤等重點污染防治項目、重點流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項目、環境監察和監測能力建設項目等。在此基礎上,對財務人員進行法紀教育,還要維護正常的財務工作流程,對工作人員行為進行約束。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與管理,并開展全面的項目績效考評工作,采用不定期追蹤檢查的方式,了解環保補助資金項目進行情況,還要對各地資金使用進行規范化管理,為后續資金分配提供重要依據。并配合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逐步落實監督檢查工作。專項資金補助項目要結合工作的完成量與進度,了解項目運行情況,資金使用情況與實際效用等。在了解財務制度執行情況之后,開展項目績效考核工作,實行分級管理模式,開展綜合性評價。在年終,生態環境部門可以在官網上將資金的分配與使用情況公布,進一步確定下一年度的資金安排。生態環境部門要意識到合理安排專項資金的重要意義,并接受公開監督。(三)拓寬環保資金籌資渠道,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保護環境是我國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目標之一,實現可持續發展依然是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項大工程,需要的資金量巨大,僅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還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需要企業落實責任。開展污染治理活動,獲得多元化的環境保護資金,享受到與環保息息相關的優惠政策。在促進公共財政改革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上,引入市場控制機制,搭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逐步實現污染治理的多元化控制,吸引更多社會投資人參與到污染防治工作中,進而為環境保護籌集更多資金。與此同時,只有將重心放在財務內部控制方面,定期開展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財務管理效率,以不斷提升員工的專業能力。只有將會計監督與核算功能發揮出來,才能夠為單位項目開展提供相應數據支持。在遵循基本法律法規利用環保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做到誠信做賬,確保會計信息獲得的及時性。在本年度工作結束時,要從全局角度對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行分析,并開展資金運行情況的預測。環保專項資金應當秉承規范化、科學化的基本原則,優化工作流程。只有保證了資金的絕對安全,才能夠抓住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點問題,進而擴大污染防治的規模,加大資金投入量,打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
四、結束語
總之,要想真正保護環境,就要將重心放在重點區域與流域當中,加大對重點項目的環保專項資金投入,進而避免出現地區環境惡化的問題,能夠保證環境安全性,打造和諧社會,促進經濟與社會持續進步與發展。相關工作人員要合理利用專項資金的經濟杠桿效用,不斷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益,使用最少的資金投入,打造出良好環境,為節約資源的消耗與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池.關于環保專項資金審計問題的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9(05):32.
[2]江云.生態環保專項資金管理的現狀及對策[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8(08):30-32.
[3]王維群.環保專項資金財務管理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8,43(02):1-4.
作者:廖海波 單位:湖南省衡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 上一篇:高校財務信息化管理策略初探
- 下一篇:住房公積金會計核算與資金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