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發展探析

時間:2022-07-28 03:53:38

導語: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發展探析

【摘要】高校教師人才評價體系作為衡量人才競爭力、引導人才隊伍發展的指標工具,具有重要的導向、標桿、激勵作用。通過人才評價體系改革,激發高校思政教師乃至整個師資隊伍的內驅力,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水平業績貢獻和創新能力為導向,把思政工作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關鍵詞】人才評價體系;改革;高校教師;思想政治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高校教師肩負著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神圣使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對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黨的會議、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及《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國家文件,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人才隊伍建設發展,進行了明確的頂層設計和強有力的指導,繪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全面施工到內部精裝修”的施工藍圖,引領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全面提升。高校教師人才評價體系作為衡量人才競爭力、引導人才隊伍發展的指標工具,具有重要的導向、標桿、激勵作用。通過人才評價體系改革,激發高校思政教師乃至整個師資隊伍的內驅力,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水平業績貢獻和創新能力為導向,把思政工作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高校思政工作建設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現狀展開了廣泛研究,任菲提出從互聯網+視角下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內容和方法,加大對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以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全力推進[4];曹冬華提出通過高校的組織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等多方面的整體改革與系統的優化實現高校內部思想教育的最大作用力[5];姜莉莉認為激發教育內驅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6];劉思鋒認為完善激勵機制、激發主體積極性、強化責任追究是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間合作內驅力的重要舉措[7]。當前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的思考,大多著眼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優化高校思想政治課堂內容等方面探索,缺乏從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發展的宏觀層面思考,缺少從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的視角出發,切實有效地推進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建設。

二、內驅力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結合

內驅力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生命個體為了適應某種需要產生的一種內在動力。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斯(R.S.Woodworth)認為,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因果機制包括了內驅力和機制兩種心理成分[8];赫爾(C.L.Hull)對拓展內驅力理論,認為內驅力主要分為原始性內驅力和繼發性內驅力[9]。內驅力強調生命個體內在的自覺性,即通過內在的驅動來促進外在的行為,從而來達到滿意的效果。內驅力概念幾乎融合了管理學、教育、哲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對于內驅力的生成促進,實質上就是對教師思想、情感、使命等方面進行轉變和調整[10]。對于高校思政教師而言,內驅力是夯實教師個人發展的基礎,從而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自主發展。教師的內驅力是思想政治課堂豐富多彩、校園生活正能量充溢、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原始動力。面對個別教師理想信仰迷茫、服務意識差、言行失范、思想政治重視不夠、方法單一的現狀,如何利用人才評價指揮棒、風向標作用,通過培養和引育相結合、考評和聘用相銜接、激勵和約束相協調,激發教師內驅力。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設計、改進課堂管理等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精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融入高校的課堂教學活動,推動高校思政工作全方位、多維度、高效率開展。

三、人才評價體系改革促進高校教師思政工作的探索和實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的主體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輔導員以及黨團干部等人員,而是涉及整個高校師資隊伍。高校教師的教學活動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對學生思想、觀念、言行、學習活動乃至將來的工作成就有著直接影響。所有高校教師都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力軍,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以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為抓手,激發教師內驅力,通過思想引領,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分類評價,完善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思政系列職稱單獨評審等舉措,為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發展注入影響深遠的強心劑,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擔當,培養一流的拔尖創新人才,推動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邁進新時代。1.堅持思想引領,強化師德師風建設。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規律,不斷加強教師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教育,激發教師開展思政工作的內驅力,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導教師的價值取向、規范教師的行為選擇,強化思想品德高尚、教學科研業績突出、公共服務意識強的優秀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評選表彰“卓越教學獎”“十佳師德獎”“模范思政教師”“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教師公共服務獎”、“十佳關愛學生教師獎、“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獎”等師德先進典型宣傳。鼓勵和支持教師在完成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深入學生當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價值引領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鼓勵教師承擔本科生班主任、學分制指導教師、第二課堂教學、指導學生社團等,并納入職稱晉升、崗位考核等人才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首要標準,同等條件下師德表現突出者在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研究生導師遴選,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評選中均優先考慮。對于思想政治表現不合格者堅決執行一票否決,視情節輕重給予低聘、緩聘或解聘處理。從管理制度上切實加強對教師思想政治監督建設管理,強化“教師是第一身份,上好課是第一要務,關愛學生是第一責任”的意識,把師德師風教育貫穿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2.分類評價,完善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充分發揮高校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的基本職能。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分類評價,完善以高水平業績貢獻、崗位工作和育人實效為主的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最大限度的激發優秀人才的內驅力。針對不同崗位類型的教師,科學合理的制定職稱晉升條件,實行不同的績效考評辦法,采取不同的激勵分配方式和政策支持。對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師,既要求高水平的教學能力也要高質量的科研業績。對教學型教師,側重教學水平、教學能力、課堂教學質量效果及教學創新能力的考核。對研究型教師側重科研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考核。對臨床醫療教師,側重臨床醫療教學環節要求,強調從事臨床研究項目的重要性。對從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教師側重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科技成果的社會轉化效益和影響。通過分類評價,根據高校人才的不同特點,摒棄以往職稱評審要求多而全的思路,設計教學科研成果的可替代指標或方式,為不同類型的拔尖人才創造條件快速成長。3.思政系列職稱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大力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積極探索職務職級雙線晉升辦法,單獨設置學生輔導員職稱晉升指標和教育職員晉升指標,根據思想政治系列師資隊伍結構比例和整體規劃,不斷加大思政教師職稱晉升指標傾斜,引導和激勵思政教師提升思想政治、業務素質,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崗位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單獨設置公共課類評審標準;針對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單獨設置思想政治教育類評審標準。相比常規人文社科條件而言,調整了對科研論文(著作)和項目要求,更加注重考核思政教師的崗位工作業績和育人實效,更加符合思政工作實際情況和教師個人綜合素質評價。以高水平業績貢獻和創新能力為導向,鼓勵教師創造標志性、原創性成果,堅持業績成果的高水平和國際化導向,促進學有專長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與時俱進,優化教學科研成果評價,創新網絡育人,鼓勵教師加強思想政治網絡文化教育活動,創造更多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強化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思政系列職稱單獨評審,單獨組建推薦小組和學科評議組,既考慮學生輔導員研究水平,又考慮工作實績、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開辟思政教師成長成材的快車道。高校通過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確保人才培養核心地位,通過對教學科研成果、工作實際業績和教書育人效果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和優化組合,從學校制度層面上激發教師內驅力,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一流的拔尖創新人才,推動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邁進新時代。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新華社北京2018年1月31日。

[4]任菲,陳彪彪:基于互聯網+視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化探究[J].《才智》2018(6)P89-90.

[5]曹冬華: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資源整合機制探討[J].現代交際,2017(19)P112.

[6]姜莉莉:激發教育內驅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路徑[J].科技展望,2016(24)P348

[7]劉思鋒、何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間合作的“內驅力”探究[J].高校輔導員,2016(38)P43-46.

[8]羅伯特•伍德沃斯著:動力心理學DynamicPsychology,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9

[9]黃希庭: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馬群仁: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邏輯[J].江蘇教育,2017(7)P42-43.

作者:朱莉 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