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專業教師的“三教”改革思考

時間:2022-09-27 11:18:43

導語:高職專業教師的“三教”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專業教師的“三教”改革思考

[摘要]《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頒布加快了職業院校對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改革步伐,特別是“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將有力推進以創新為特征的“機電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程,使學生創新能力的地位更加凸顯,教師創新能力的作用愈加顯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也將得到有效的落實與實踐。

[關鍵詞]高職;“三教”改革;創新能力

一、背景與問題

當下,相較于新技術發展的速度,職業院校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顯得行動遲緩、發展滯后。(一)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缺乏創新理念,沒有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真正放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現代教育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特征,著力培養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職場技能和具備創新能力的綜合職業素養。而在工業化社會大規模生產模式影響下,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統一化、標準化的特點。學生在學校的特定場所里學習,專業教學標準全國統一制訂,教學內容相對陳舊落后,教學模式仍以教師為中心,質量評價體系單一,這些現狀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下市場對高職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特殊要求,也與信息化社會所具有的在線、移動學習空間的發展趨勢不吻合。以當下職業崗位技術標準與工作規程進行課程設置,以陳舊落后的知識和技能開展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流水線式的教學進程,“標準答案”為導向的“產品化”質量標準,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二)高職院校缺乏具備創新素養的教師團隊創新社會要求教師具備創新的能力,擁有在相對固定的環境下有效教學的創新素養與多元角色。而傳統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教師不擅長創新,一些職業院校的教師顯得力不從心,甚至跟不上學生的現有的創新水平,形成教師與學生在創新思維、創新需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供求不對稱,加上自身創新素養的缺失,導致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效能低下。面對此種情況,高職院校大部分教師并沒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將提升創新素養納入其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實際承擔的是“講師”角色,一味地要求學生適應自己,沒有踐行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導致教學效果不佳。(三)高職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與專業技術發展不同步近幾年,職業院校的新進師資幾乎全部來自研究型高校,雖然他們的學習能力強,理論功底深,但是自身專業實踐幾乎為零,專業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更欠缺的是不了解社會對專業人才技術技能的需求,只能黑板上開機器、PPT上講工藝,更無法提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學校不能很好地培養創新思維與能力,畢業后不能適應新技術革命以及未來工作崗位所呈現的“一人多崗,一崗多能”的新要求。同時,這一現實情況與發展趨勢,讓全國高職院校開始思考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改變教學質量評價辦法等,一些傳統的“一技之長”訂單式的人才標準將被“一專多能”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新標準所替代。

二、趨勢和要求

《職教二十條》的頒布,加快了職業院校對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改革步伐。學校的育人載體將由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的校園延展到與社會組織機構結成合作共同體;由單一的校內固定物理場所拓展到校外自然環境、云端教學共享平臺,并向師生共同學習中心演進。在這個階段中,專業教師的創新能力要融入到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構成、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考核評價等諸多方面,無論是形式還是內涵上均將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直接影響著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質量。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與社會發展進程相適應、與經濟增長方式相適應、與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相適應,科學、系統地規劃設計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加強具備創新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善類型教育教師結構問題。構建“三跨”專業教學團隊,即跨校級、跨學科、跨專業的專業教師團隊,組成類型教育的“混編”創新教學團隊。2.加大教學內容的開發,引入企業的實際項目,形成活頁講義教材,確保教育教學內容及時更新和創新。現有紙質教材,在體現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多樣性和創新性方面存在局限,應開發電子、移動交互式數字教材,推進碎片化學習、結構化引導創新思維新模式。3.加快創新思維與技能在教學中應用的進程,推進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創新素養不高的短板使得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上顯得捉襟見肘,落后的創新實訓硬件條件,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實踐與做法

新時代,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是推行“三教”改革。如何培養專業教師的創新能力和打造適合學生需求的創新教學模式,我們在教師角色、教學內容、學習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實踐。(一)組建跨校跨專業的教師團隊,大力培養“智能教師”打破傳統人事制度的束縛,積極與知名企業和高水平職業院校進行聯合,引入具備深厚實踐經驗的技術能手或大師,構建創新教師團隊,依托各級各類技能大賽、職業技能鑒定等對校內專業教師進行培訓指導,培養具備創新素養的專業教師。積極將真實項目引入課堂中,實現師生同堂“做中學”;為學生和教師引入優質的在線開放課程,擴大學生與教師對專業技術技能的認知面,引導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教學團隊中的教師由單一的教學職能向創新教學模式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發展,從原來組織與管理教學的職能,轉變為項目經理、研發人員、產品用戶等多重角色,重新構建基于技術技能積累的新型教學課堂。同時,在高水平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培育了一批懂得市場、企業需求的專業教師,他們能夠把企業項目引入課堂教學,實現既服務企業又服務教學的綜合效益。(二)依據專業技術特點,打造“智慧教材”機電類專業傳統的紙質教材,因為其不便攜帶、時效性不強、存在單一、可視性差、容量小等問題,已經不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特點和不能滿足學生獲取專業知識技能的需要。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一方面,應積極與省內大型企業共同探索,采用信息技術將新技術、新標準和新規范用可視、動態、形象的手段編成教學案例,形成多功能的活頁式云教材;另一方面,教學內容與專業技術發展進行整合與創新,以智慧+專業、智慧+課程來提升和擴充知識與技能的內涵與廣度,在教學中用智慧教材與傳統教材兩種資源共存互補的新形態,為學生和教師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有力的知識支撐。(三)借鑒德國“雙元制”,創新“智能教法”引入國家級創新團隊成員,引入他們在德國學習的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由跨學科教學團隊構建智能教法。每節課形成以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解決方案或技術技能,教師作為教練引導學生完成項目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教練,指引與陪伴學生完成內含創新能力的項目,師生共堂,共同探索,共同完成創新作品。例如,智慧魚缸項目,學生從項目設計、材料選擇、魚缸制作、程序編寫、質量保障和產品使用保養培訓等方面,按照企業工作全流程開展,教師在學生制作過程中,引導學習相關知識,培育正確的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實際項目制作中來獲得知識或技能的提升,從而形成靈活有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構建教學相長的師生同堂團隊教學的模式。

綜上,“三教”改革將加快以創新為特征的“機電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程,“學生創新能力”的地位將更加凸顯,“教師創新能力”的作用愈加顯現。在師生共同創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將逐步由“師生主導、學生主體”的新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所替代,私人定制課程、非正式學習與個性化自調式學習模式,將成為一種新路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將由“傳話筒”向“賦能手”的方向轉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得到有效的落實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廖曉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傳統與創新[J].高教學刊,2019(1):44-46.

[2]郭楊,王琴.近年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綜述[J].高職研究,2008(1):15-21.

[3]崔聯合,彭桂枝.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6,12(2):12-15.

[4]潘山.項目教學法在單片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7(24):125.

作者:沈麗虹 王啟亮 王琪 單位: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