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非言語行為在語言文字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7-03 03:40:14

導語:教師非言語行為在語言文字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非言語行為在語言文字教學的作用

摘要:新疆高校的大學生民族眾多,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學生接受當代科學知識、深造、就業及將來融入社會、建設家鄉都十分有利。教師合適的非言語行為具有提高效率、節約時間,輔助教學、激發興趣,加強互動、拉近距離,調控課堂、促進管理的作用,有助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然而,教師認識不足、非言語行為帶有隨意性、缺乏相應的培訓。學校可以通過加強教師非言語教學意識、定期開展教學座談會、開展相關課程培訓來提升教師的非言語教學能力。

關鍵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堂教學;教師非言語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瑞賓有一個著名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言詞+38%語音+55%面部表情[1]。從這個數據可知,人們所獲得的信息中有93%來自非言語的音調、語氣和面部表情等。然而,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中,教師將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7%的言語研究中,忽視了在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所謂的教師非言語行為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綜合運用面部表情、身體行為、語氣語調、服飾妝容等非言語信息傳遞教學信息、輔助語言教學,拉近師生間的關系,調節課堂氣氛,加強課堂管理。

1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的重要性

自200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來,規定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2016年《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提升語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語言文字事業服務于國家要求的能力,實現國家語言能力與綜合國力相適應。2019年10月,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了《語言扶貧宣言》。《語言扶貧宣言》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打破地域區隔、傳播信息和技術的工具,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并提升學習者的能力水平是語言扶貧的基礎路徑和核心經驗。可見,國家已將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當代對語言文字工作的總要求、作為提升綜合國力的國家措施之一。高校作為社會文化科學中心,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的使命。新疆高校的大學生民族眾多,這些學生擔負著建國建疆的使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他們接受教育、深造、就業以及將來融入社會、建設家鄉都十分有利,故高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既符合國家語言戰略的要求,是“十三五”時期的重點任務,又有利于增強“五個認同”“四個自信”、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團結,契合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

2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作用

新疆高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中,教師們常常將教學重心放在語言要素、語言技能的訓練和中華文化知識的熏陶上。教師們各展技能、各顯神通,希望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然而卻忽視了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沒有意識到非言語行為對教學產生的作用。教師的非言語行為雖然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課堂上語言教學外的一種輔助教學形式,但恰到好處的非言語行為能彌補言語交流的不足,強化言語交流的信息,甚至有超出言語交流的效果。

2.1提高效率、節約時間

語言教學中,由于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每節課既定的教學任務,既要講解每節課相應的詞匯、語法,又要兼顧糾正語音、文字教學,還要疏通課文內容,分析課文結構。并且每個班的人數都在40人以上,教師想要完成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教學過程并照顧到大部分的學生,課堂時間就顯得十分緊張。教師如果能很好地運用非語言行為就能節約不少的時間。比如,在糾正語音教學中,一個名字、一個名字地叫起每一位學生會很耽誤時間,教師可以通過“請”的手勢,并配合上關注的眼神,學生立刻會明白老師的意思。尤其當學生按座位豎著或橫著叫起來糾正發音時,這種方式會大大節約時間,課堂節奏也會變得更加緊湊。并且由于教師的目光一直追隨著每一位被叫起來的學生,該生就會十分認真,還未叫到但馬上會叫到的學生也會十分緊張,整個課堂會因為老師的手勢和眼神變得緊張起來,不敢走神了。發音好的學生立刻豎起大拇指,及時給予學生反饋。發音不準的學生,通過平滑的手勢指導學生發一聲、向上揚的手勢表示二聲、先下后上的手勢表示三聲、向下降的手勢表示四聲,學生會一目了然,既指導了學生的發音也不會耽誤太多的時間,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2.2輔助教學、激發興趣

日常生活中,非言語行為與我們形影不離。美國體態語研究者雷·伯德惠斯特爾估計,一個人平均每天只用10min講話,平均每句話僅占2.5s,其余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利用非言語手段向外發出信息[2]。孔子也曾講過:“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故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非言語行為伴隨著言語行為出現,是對言語信息的補充、強調、解釋。詞匯及語法教學是對教師教學技巧和教學能力的考驗。教師若能根據所講詞匯或語法的特點,設計好自身的非言語行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動詞的講解,教師搭配上動作,學生很快就能理解且不會產生誤會,人們語言雖有不同,但很多動作行為卻是一樣的。另外一些形容詞、副詞也能通過非言語行為在設定的語境中來完成。比如,講到“優雅”這個詞時,教師可以請一位學生上來與自己配合,設定的場合就在餐廳,兩人同時用餐,學生表現的是大口咀嚼、嘴里發出聲響,起身挪動座椅發出難聽的茲拉聲,橫沖直撞地離開餐廳;教師則是小口咀嚼,取拿東西動作優美,走起路來身姿挺拔。學生通過對比就知道哪種行為叫作“優雅”了。又如一些有關情感、情緒的詞匯,可以通過簡筆畫的形式進行展示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表情、動作來完成。如畫一個抱胸的小人來表示“傲慢”,兩手攤開,肩膀一聳來表示“無可奈何”等。這種簡筆畫或教師夸張的表情既讓學生在笑聲中理解了教師所講的詞匯意思,輕松的課堂氛圍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在調查中有94%的學生表示喜歡教師用動作來表示不懂的詞匯,可見動作比語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3加強互動、拉近距離

通過課堂觀察和調研發現學生喜歡教師通過非言語行為來關注自身。94%的學生喜歡教師保持微笑,87%的學生會去關注教師音量的大小、語速的快慢,84%的學生會關注教師的眼神、動作以及整體行為。有81%的學生喜歡教師表情豐富,69%的學生不喜歡教師上課沒有表情。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上十分關注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從進入教室開始,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就時刻被學生關注著:衣著干凈整潔、站姿挺拔、充滿自信會讓學生感覺教師可信任,這時如果用眼神環視教室一圈,既能起到查考勤的作用也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精神狀態,師生間的眼神碰觸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課堂上教師若板著臉孔,即使語言精湛,學生也會感覺疲憊,內心充滿擔憂。相反,上揚的嘴角、熠熠生輝的眼神會使學生倍感親切。師生互動中,眼神注視、適當的點評加上相應的身體語言:如豎起大拇指、點頭微笑,學生的內心也會因為教師的肯定而充滿歡樂,從而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2.4調控課堂,促進管理

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可以調控課堂,促進課堂管理。課上,教師可以通過眼神、手勢、語氣等方式使整個教學過程有張有弛,該嚴肅時嚴肅,該輕松時輕松,學生精力不集中、交頭接耳、看手機、做小動作、偷看他人作業時,教師可以通過直視或瞪眼、咳嗽、突然的停頓、走到學生跟前等方式控制和調整過來。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每次遇到上述不良行為,教師改用言語來調控課堂會出現什么結果呢?不但耽誤時間還會打斷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進度會因為教學管理而受到影響。教師不僅可以通過非言語行為引導學生說快些、說慢些,或示意對方停止,也可從學生的表情、動作來獲得反饋信息并對教學及時作出調整。比如,教師講的知識學生沒有完全掌握時,臉上會出現困惑的神色,有的眼神迷離,有的可能搖頭以示不解,教師應及時抓住學生向自己發來的非言語信息,迅速轉變教學方式。一些沒有意義的“嗯”“啊”也有調控言語交際過程的作用。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會用“呃”“嗯”“啊”之類的發聲來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或者還在思考中、自己的發言還未結束,還要說下去。這時,教師要學會等待,耐心引導,鼓勵學生說下去。通過師生間的非言語交流,學生可以了解教師的意圖,教師也能掌握學生的狀況,從而控制了課堂,加強了課堂管理。

3教師非言語行為中存在的問題

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中,第一,教師對自身非言語教學作用的認識不足。教師的注意力集中放在了語言教學上,尤其是對語言要素和語言技能的訓練上。為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上考慮較多的是語言教學的具體內容,而針對語言教學內容的教學形式上更多關注的是多媒體教學的設計,或者是常見的板書設計,而常常忽視了自身的非言語行為對教學和學生的影響。第二,在教學中由于認識不足,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帶有隨意性、缺乏規范性:著裝上以舒適為主,課堂上存在教師穿著運動服講課的情況;師生間互動沒有注意給學生留夠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眼神容易停留在表現積極或消極的學生身上,易忽視表現一般的學生;手勢、表情會出現隨機性,如撩頭發等,而過多的不必要的手勢會擾亂學生的注意力,另外,面無表情的課堂也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忽視課堂距離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個別教師會在講臺上站一節課,然而走下講臺,來到學生中間,往往能對學生產生更好的督促作用。第三,缺少相應的教師行為、教師禮儀方面的培訓。在對教師的訪談中許多教師表示從未接受過這方面的培訓,部分教師認為較正式服裝在公開課或者正式場合穿比較合適,教師的著裝并沒有太大的要求,比較隨意。也有部分教師表示從未留意過自己的手勢、表情、語氣和學生間的距離等非言語行為,主要還是憑借經驗上課。可見,非言語行為在教師中間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4教師非言語行為在國家通用語言教學中的建議

4.1加強教師非言語教學意識

語言是思維的反映,可以掩飾我們真實的內心,身體卻真實反映了一個人內心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表情、姿勢、動作、語氣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等非言語行為都可以映射出該教師的好惡、狀態、心情、態度等。一位教師一邊贊揚學生“很好很好”,可是卻看也不看學生一眼。學生不但感覺不到教師的鼓勵,甚至在內心會有被忽視或者不被喜歡的感覺。這時學生會低下頭,在接下來的課程當中可能會選擇沉默或者通過搗亂試圖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倘若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非言語行為及該行為引起的學生行為背后所反映出來的內心想法,往往就錯過了和學生的真實交流,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反之,合適的語言搭配相應的肢體行為,可以拉回學生的注意力,夸張的表情與動作可以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借助非語言行為,教師可以將抽象的形容詞、副詞等概念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何樂不為?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提高非言語教學的意識,多觀察自身哪些非言語行為在教學中起到了促進作用,積極的行為舉一反三,多去嘗試。而有些行為引起了誤會就應該避免。也可以多去聽課,觀察其他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定期開展教學座談會

教師規范教學行為,除了自身的努力與觀察之外,教師間、教研室內乃至學校內都可以開展教師座談會。古人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定期的座談會讓教師們靜下心來把聽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好的做法相互分享,在激烈的討論中碰撞思維的火花。也可以定期開展模擬課堂,讓教師們相互觀察,互提建議,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4.3開展相關課程培訓

教師在課堂上切忌過多的非言語行為,去掉那些可有可無的無意識動作,以免擾亂學生使其精力分散,影響教師信息傳遞的精確性和教學效果。教師想要自己的非言語行為落落大方、精準地輔助自己的課堂教學,這需要相應地訓練。教師可以在空閑時間選修一些教師禮儀學、教師行為學方面的課程進行培訓,也可以多了解一些體態美學、體態語方面的知識,并且盡可能多地在教學實踐中進行運用與嘗試,加強對非言語行為運用的自我意識,多使用積極的非言語行為,避免消極的非言語行為,以此增加教師的專業性與自信心,讓教師在課堂教學及管理中做到運用自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宋昭勛.非言語傳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莊錦英,李振村.教師體態語言藝術[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3]葉春鳳,唐渠.淺談非語言交際與外語課堂教學[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45-47.

[4]王麗梅.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及其應用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8(26):22.

[5]亓華.美國高校漢語教師“非言語行為”規范及優秀個案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3):72-79.

[6]白云潔.中亞漢語教師非言語行為案例分析及對策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5.

作者:唐紅 單位:新疆財經大學基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