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學全科教師培育模式的啟示

時間:2022-12-04 11:28:04

導語:日本小學全科教師培育模式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本小學全科教師培育模式的啟示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小學教育水平的差異化在城鄉兩種區域的顯著度愈來愈鮮明,其中鄉村教育改革作為中小學教育改革歷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帶來的教育發展水平顯著差異化發展的今天,是值得深思和探討的課題。本文將基于對日本小學全科教師培育模式的分析,全面分析中小學的鄉村教育改革的問題、原因和解決路徑,同時,借助于對黃石地區鄉村教育現狀進行的分析,找出了鄉村教育改革的共性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因為筆者走訪地域的限制,部分當地的具體因素還未納入其中,本文的理論框架屬于僅對現實情況的一個歸納,難免存在一些誤差。

一、黃石地區鄉村教育改革現狀

目前,黃石市除去以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三大示范區之外,鄉村教育改革的重點一直集中在其管轄下的鐵山區、大冶市(縣級)以及陽新縣三大區域。其中,全市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約286所,占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53%,鄉村學校在校生70138人,占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的25%。鄉村學校托管的教學點共282個,教學點在校生940人,教學點規模在3人到84人。目前具體改革現狀如下:1.全面推行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爭取使每年縣級行政區域內的教師交流比例達到百分之十左右,鄉村教育的師資隊伍由此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2.提高年度財政支出中鄉村教育的占比,逐步完善鄉村教育經費的保障機制,鄉村教育改革的經費也因此隨之有所改善。3.加大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的推進力度,建立優質城市學校與鄉村學校之間的一對一、一幫一的幫扶機制,部分鄉村學校的師資不足和人才流失問題因此有所緩解。

二、黃石地區鄉村教育改革的問題和原因

目前,與城區中小學義務教育發展相比,黃石地區的鄉村教育改革主要體現在呈現出顯著的區域不平衡,總體而言,黃石地區的鄉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維度:1.鄉村教育的學校布點依然過多且規模過小。例如,作為湖北全省學校數量最多且布點最分散的陽新縣,2014到2016的三年間,鄉村學校在校生總人數上共減少了1.2萬,仍然只有五個教學點和六所鄉村學校得到撤并,可以說該地區并未做出真正實質性的布局調整。2.鄉村教育經費保障依然不足。近年,大冶市(縣級)和陽新縣的義務教育生人均經費雖然已經分別達到了12216元和9834元,教育投入卻只分別占據了當地地方財政性支出的18.7%和20.0%左右,與人均經費年年超出本地財政支出的三成以上的黃石城區相比,保障力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3.鄉村教育現實基礎依然薄弱。以農村學校比重大的陽新縣為例,當地縣財政自2014年以來,每年用于鄉村教育改革的近一億元財政投入,仍然被過于分散的教學布局所稀釋。4.鄉村教師人才依然不斷流失。近些年,以大冶和陽新為例,一方面,代課教師一直是鄉村教育的主力師資,因為實行的是從鄉鎮中心學校的任教隊伍中引進農村新機制教師的機制,為此而選擇離職的教師不在少數;另一方面,相對狹窄的晉升通道、以及教學業績展示、教研成果生成的“雙平臺”的缺乏,也導致了鄉村教育改革中總是出現留不住老師、老師不想留下的局面。5.鄉村教育的受教育群體基本以弱勢學生為主。在鄉村學校或教學點就讀的大多是無力承擔額外教育成本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來自爺爺奶奶的隔代撫養會對許多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避免、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三、日本小學全科教師培育模式

(一)什么是小學全科教師培育模式。兵庫教育大學小學全科教師培育標準概念圖首先分析什么是小學全科教師,從左圖可以清晰看到,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全面豐富的學科內容知識)、終身學習型教師(學科教學法研究)、“基于理解兒童的班級管理和學生指導”(教育實習研習)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協同的緊密關系。由此得知,小學全科教師是指,通過以上三方面的學習從而能夠勝任小學各科教學、小學教學教育研究和各項小學管理工作的教師。其次,培育模式主要是指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招生就業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因素。而決定教師培養最終結果的是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這兩個因素,所以本文將只針對此兩部分進行一定程度的論述。(二)全科教師培育模式的培養目標。通過表1、表2,可以看出日本全科小學教師培育模式在培養目標的設置具有以下特點: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目標是既注重教師在學科內容知識層面的基本掌握,同樣也重視培育小學全科教師所應具備的學科研究能力、班級管理能力、學生指導能力等多方面專業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日本小學全科教師培育中的“全科”明確指向的是:具體學科知識、教育理論知識、教學實踐知識三者相結合的綜合專業技術能力。(三)全科教師培育模式的課程設置。日本全科型小學教師的培養體系(參見上表)一方面在課程學習方面相當注重全科目知識的融會貫通:學科涉及了語言、數學、文學、歷史、社會、生活等多個領域,而且將以小學國語教學法、小學理科教學法等為代表的“教育課程及指導法”和國語、算數、生活等“學科必修課程”相結合,依托理論研究來支撐學科內容知識的具體學習,同時也可以達到依據理論研究為依托繼續產出新的學科知識的教育目標。另一方面,所配備的教育實習和教育研習,一方面培養了小學全科教師的教學經驗以及班級指導、社會活動指導、學生心理指導等多方面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另一方面也達到了檢驗全科型小學教師的具體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理論知識的真實儲備的目的,從而形成了與學科必修課程、教育課程及指導法相互影響的有效教育生態系統。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依然采取小學專任教師制度的黃石教育全局中,對于財政投入不夠充分、現實基礎較為薄弱、教師資源不斷流失的黃石鄉村教育,日本小學全科教師的培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構建以黃石地區師范院校與鄉村小學為主體的共生教師培育體系。高等師范院校可以組建鄉村全科小學教師培育研究中心,推行三到四年為一期的學術培養,并且可以讓更多相關教育學領域的高校教師走進鄉村中小學,推行以當地學校為基地的一線教學跟蹤指導計劃,讓更多的鄉村中小學教師得到多元化、強有力的學術資源支持,從而成為優秀合格的全科老師;第二,構建以市政府和主管教育部門為主體的多元招生就業體系。在高考錄取上給予傾斜政策,擴大立志于從事中小學教育的本科招生人數和比例,從而一定程度上保障從事鄉村教育的教師人數;另外,在指導就業時給予財政補貼,讓從事鄉村中小學教育的大學生們得到全方位的財政支持。第三,構建以綜合能力素養為評價標準的教師培育模式。其中學科內容知識體系、學科教學內容知識體系、教育實習研習三個環節分別在課程設置中所占的比重,必須立足于當地鄉村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布局,從而制定出合理、科學的全科教師培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朱依帆.湖北省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優質均衡發展研究—以湖北黃石市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8.(06):60-63.

[2]李平.日本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研究—以兵庫教育大學為例[D].江蘇師范大學,2017.

[3]王貝雷.日本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課程研究—以日本東京學藝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為例[J].教育觀察,2019,(39):67-70.

[4]王麗燕.日本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的經驗及其思考—基于廣島大學小學教師培養的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2):74-78.

[5]小口正七.金子博美.ASurveyofStudentsMajouringinEducationonProblemAreasintheirPersonalProgramsforTeachingScienceintheElementarySchool(3)[Z].日本文教大學教育學部紀要,2019.

作者:龍緹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