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安全培訓的模式與構建
時間:2022-12-13 04:54:38
導語:農機安全培訓的模式與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祝海峰工作單位:岳西縣農機技術推廣站
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是農業機械家族中的兩個最主要成員,尤其是拖拉機,它是許多作業機具的基本平臺。將這兩類培訓推向社會化,就基本上意味著整個農機培訓的社會化。筆者認為這是政策上的一個失誤。2.1農機培訓社會化培訓單位無利可圖“社會化”即意味著市場化,培訓單位必須有利可圖。根據《安徽省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管理細則》有關規定,辦一個正規的拖拉機駕駛員培訓學校固定資產投入將不少于70萬元(按最低要求:教練用大、中、小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各一臺,并配套農用掛車及其他基本配套農具最低15萬元;基本教學儀器、設備2萬元;學校征地0.33hm2,18萬元;訓練場地1000m2,建設費用3萬元;基本教學、辦公、生活等配套建筑500m2,20萬元;教學人員(5人)、管理人員(1人)工資,年支出將不少于12萬元。而目前安慶市每年的培訓情況是:大縣(市)不足200人,小縣(區)不到50人,按年培訓100人、每人收費按最高990元計算(物價部門核準),年總收入僅9.90萬元,還不夠支付工作人員工資及費用支出(油料、機具維修等),根本談不上盈利。原來的縣農機校之所以有“盈利”,一是因為農機校人頭經費全部由財政撥款;二是因為農機校固定資產全部為國家早期投資;三是培訓沒有完全到位。可見,辦一個完全社會化的拖拉機駕校根本就無利可圖。因此,從2004年《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管理辦法》實施至今,我縣沒有任何組織和個人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辦拖拉機駕校,全市的情況也基本相同。
農機培訓社會化農民無力承擔培訓一個合格的拖拉機駕駛員成本遠高于一般汽車駕駛員(如小型汽車)。因為汽車駕駛員要掌握的交通安全法規、機械理論常識及其場地、道路駕駛技能,拖拉機駕駛員都要掌握,同時還要增加農機具的掛接、田間作業等科目。即使是相同的科目,拖拉機也比小汽車的操作難得多(以速度快慢來衡量難易程度是徹底錯誤的)。凡是既開過拖拉機又開過小汽車的駕駛員,都有這樣的體會。可以說,熟練的拖拉機駕駛員,只要很短的適應時間就可以成為優秀的小汽車駕駛員;而沒有接觸過拖拉機的汽車駕駛員不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是根本操作不了拖拉機的,更不用說駕駛拖拉機掛接各種農機具進行田間作業了。因為無論是操控性能(如轉向、換擋、制動等)還是車輛自身的穩定性、安全性,小汽車都要遠遠優于拖拉機。如換擋操作,小汽車的變速箱都有同步器,無論加檔還是減檔都非常的簡單而輕松(更不用說自動檔了);而拖拉機則完全不同,尤其在減檔時,不使用兩腳離合器、或者即使使用了兩腳離合器但油(油門)離(離合器)配合不好都會有嚴重的打齒,甚至根本就掛不上檔。因此,如果說小汽車駕駛員通過3d的訓練可以較熟練地換擋,而拖拉機駕駛員訓練10d也達不到那種熟練程度。可見,培訓一個合格的拖拉機駕駛員,要比培訓一個汽車駕駛員更難、成本更高。現在我省拿一個C1駕照,其學習費、考試費、生活費等各種開支累積一般要4000元左右,按這樣的收費標準,農民辦駕駛證的負擔過重。農機培訓社會化與國家惠農富農政策法規相悖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許多惠農支農政策,連農民工的培訓都納入了政府補貼的“陽光工程”,而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機培訓又要實行社會化。一方面為鼓勵農民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國家對農機購置補貼的力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卻把農機培訓推向社會,這與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主旋律極不協調,也與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相悖。《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國家設立的基層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機構應當以試驗示范基地為依托,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無償提供公益性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培訓等服務”。《農業技術推廣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組織農業勞動者學習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提高他們應用農業技術的能力。農業勞動者在生產中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在技術培訓、資金、物資和銷售等方面給予扶持”。筆者認為,對農民進行拖拉機、收割法。在坡度大的地方應栽培果樹或生態樹種,根據當地的條件,增多蓄水,保護土壤。
樹立系統的防災減災思想,健全防災減災體系樹立系統的防災減災思想。防災減災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生態各個領域并影響社會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應當堅持綜合防治、系統防治、全面防治的原則,積極推進并確保監測、預報、評估、防災、抗災、救災等工作協調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協調機制和保障機制,最廣泛地動員全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加強防災減災力量資源整合和協調配合;制定科學的防災抗災預案、加強專業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災害預警、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重視研究不同類型自然災害之間的相互聯系,充分發揮防災減災措施的綜合效用,開展災害及其防治知識教育、宣傳、培訓。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氣象災害的防治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法。完善綜合協調機制、災情信息共享機制、信息機制、災情評估機制和評估標準、救災監督機制等等,夯實防災減災基礎,做到科學防災減災。
- 上一篇:環境監測安全現狀思索
- 下一篇:公路養護教材建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