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生態城市發展策略

時間:2022-05-07 10:17:24

導語:秦皇島生態城市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秦皇島生態城市發展策略

1秦皇島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1.1生態環境問題

處于沿海位置的秦皇島,濱海濕地面積逐漸萎縮;污水的排放,使局部河流污染較為嚴重,水體出現了富營養化的現象;城市供熱和工業生產排放的SO2和可吸入廢棄物等對大氣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1.2環境基礎設施問題

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秦皇島生態城市的建設,不能忽略對農村的建設。但是對于農村而言,相關生態建設的基礎設施,比如:公共廁所、集中供熱、廢棄物的處置等設施建設還不健全,農村的生態環境嚴重影響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

1.3產業結構問題

秦皇島在各產業的發展上,產業比重相對失調,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多,第二產業發展相對薄弱,第二產業在布局上相對比較分散,缺乏協調度,嚴重影響了產業集群效應的發揮。在綠色農業產品上,由于水資源不足等相關問題,秦皇島地區的農業發展呈現了下滑的趨勢。

1.4社會系統問題

秦皇島作為二三線城市,其就業水平、福利保障水平都有待提高,整個城市的生態社會系統協調度不高。

2秦皇島市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發展重點

秦皇島市生態城市建設范圍涉及秦皇島行政區域的4區4縣,包括海港區、開發區、北戴河區、山海關區和昌黎縣、撫寧縣、盧龍縣、青龍滿族自治縣。針對秦皇島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秦皇島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主要從生態安全建設、生態衛生建設、生態產業建設、生態景觀建設和生態文化建設五個層面來開展。

2.1生態安全

生態城市建設的最基礎內容是生態安全建設。生態安全建設應強化污染減排、改善環境質量。

2.1.1治理水體污染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強對農藥排放的治理

和農藥及化肥用量的控制;在工業生產中,加大對工業廢水的處理力度,從改善河流水質出發,完善排污管網建設和河流景觀建設,開展對河流及海域附近地區的水污染治理,結合主要污染物減排,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提升城市內河流的生態功能。

2.1.2改善空氣質量

對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工業加熱窯進行改造,從原來的以煤炭加熱為主體全部改用天然氣,減少SO2的排放量。加大對機動車尾氣的檢查力度,對未取得環保檢驗合格證的車輛禁止上路行駛。對公共汽車、市內出租車實施改造措施,推廣使用天然氣或者電力設備,并制定使用新能源汽車的鼓勵政策。

2.1.3打造安靜的居住環境

在工業噪聲治理方面,通過把企業由城區轉移到郊區或者是縣區工業園,改變工業布局的方式來加以控制;在機動車噪聲治理方面,加強對噪聲嚴重超標車輛的治理;在生活噪音治理方面,對文娛場所、農貿市場等營業場所產生的噪音,采取限制營業時間和控制音響音量、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招攬顧客等措施加以治理。

2.1.4合理處理廢棄物,推進固體廢棄物的有效利用

制定固體廢棄物收集與清運系統建設規劃。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建立垃圾處理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提高固體廢棄物處理率,改善處置方式。

2.2生態衛生

生態衛生是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手段,集成農業發展、廢物管理、衛生健康、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對糞便、污水和垃圾進行處理和再利用的廢棄物的排放、收集、處理和循環利用的生態技術、設施、方式,生態規劃、管理的辦法和能力建設手段,旨在為居民提供一個整潔健康的環境[1]。對于秦皇島市生態衛生建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2.2.1推廣生態衛生廁所生態衛生廁所是指能充分利用資源、污染物自凈和資源循環利用,不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一類廁所[2]。生物自凈、物理凈化、水循環利用、糞污打包等生態廁所已經出現,應該結合秦皇島地區的需求,在城鄉接合部、新建住宅、郊區的鄉村,特別是旅游景點、臨時會館等場所,選擇合適的生態廁所進行推廣應用。2.2.2建立社區生態循環站城市的生活垃圾處理是改善城市生態衛生的關鍵。根據實際情況,秦皇島各個區域應因地制宜建立社區生態循環站,鼓勵居民對垃圾進行分裝,加強垃圾品種分類知識的普及,對家庭產生的處理不了的生活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

2.3生態產業

生態產業指所有產業部門的生態化,即在高效低耗的前提下,循環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最終形成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持續協調[3]。秦皇島市生態產業建設可以從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及生態第三產業三個生態產業體系來進行。

2.3.1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運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根據秦皇島市地域范圍的劃分,不同區域建設的重點不同。在各個外縣,應大力推廣糧食作物,改進耕作制度,積極發展“種、養”,建成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在城市郊區,加大無公害生產的管理力度,大力推進集約化經營的城郊型生態農業的發展,努力建成生態農業示范區,如:集發生態農業示范園,使之成為示范性教育基地及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城市中的農村花園。

2.3.2建立生態工業園

生態工業是指變工業廢物為原料,循環利用資源,采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的綜合工業生產體系。目前,秦皇島工業園區分別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北部工業園區。秦皇島的工業園區只是初級形態,距離真正的生態工業園還有很大的距離。所謂生態工業園是模擬食物鏈的原理,把產業之間進行連接,實現產業之間的聯動。在加快發展傳統制造業的同時(如:大力推動首秦鋼材的建設,推進耀華玻璃工業園建設,加快山海關大型造船基地建設等),也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重點抓好生物醫藥產學研項目,推動富士康研發基地建設,支持康泰醫學、奧瑞特等發展醫療器械,支持軟件基地建設等)。(本文來自于《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雜志。《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2.3.3實現第三產業的生態化

第三產業是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行業。秦皇島第三產業的生態化建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秦皇島的旅游資源很豐富,要充分利用這些極好的基礎條件,進行生態旅游規劃和引導,如:結合養生理念,以采摘游的方式把現代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利用秦皇島海岸資源———貝殼和石頭,組合成秦皇島各景區的模型,供旅游者購買。把生態旅游建設成為秦皇島生態產業的主打產品。(2)推行功能經濟,積極發展現代化物流業所謂功能經濟是鼓勵企業不以利益作為經營目標,而是以對社會的服務功能為目標;在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同時,也鼓勵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本身[4]。物流業是充分以服務功能為主體的產業,因此,在秦皇島建設生態第三產業時,應加快各個物流園區的建設(如:山海關臨港物流園區、海港綜合物流園區、保稅物流園區和空港物流園區);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推進電子口岸、航運服務中心的建設,推動功能性經濟的發展。

2.4生態景觀

秦皇島市境內橫亙著250km的古長城,綿延著126km的海岸線,且山海相協,景觀獨特。生態景觀的整合直接影響到秦皇島市生態系統的發展。秦皇島市生態景觀建設可從兩個規劃帶進行規劃,充分體現秦皇島市山海相協的優勢,即濱海帶老龍頭、第一關、求仙入海處、鴿子窩、老虎石等景觀與中北部山地—丘陵帶九門口、沿長城一線的各處文物古跡,以及長壽山、角山、燕塞湖、祖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長廊等。按照這兩個層次對景觀進行整合,合理布局,合理利用資源,通過生態景觀整合建設,來推動秦皇島經濟的發展。

2.5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建設主要包含體制文化建設、認知文化建設和心態文化建設[5]。秦皇島市生態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1)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根據秦皇島城市地區特色,政府應出臺相應的生態保護政策與措施。(2)加強居民生態教育:通過宣傳等途徑,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知識教育。(3)建立公眾參與機制:通過推行義務植樹活動、資源回收利用活動、生活垃圾定點分類活動、環保志愿者行動等活動來培育公眾的生態意識和保護生態的行為規范。設立公眾舉報電話,獎勵舉報人員,激勵公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3秦皇島市建設生態城市的戰略保障體系

生態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結合秦皇島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制定完善的保障體系,來保證建設工作的順利完成。

3.1管理保障

針對秦皇島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在實施過程中,成立管理機構,明確分工及責、權、利,建立科學的監督和管理機制,從而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3.2資金保障

制定和完善投資、融資、稅費征繳等經濟政策,充分利用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手段,保證生態建設中的資金鏈,通過提高基本建設中的環境保護投資與投資回報率,建立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6]。

3.3人力資源保障

人才是推動發展的關鍵。通過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來吸引生態建設中的各類人才,在引進人才時,可以制定實施方案。比如,首先,可以依托當地的學校,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以及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和其他著名的大學聯合培養秦皇島所需的人才。其次,可以將一些有發展潛質的人才送到某些科研機構進行學習和深造,并通過一定的激勵方式,來鼓勵派遣出的人員認真學習技術與本領,學成后為秦皇島服務。此外,可以向政府提出引進人才的相關政策,如: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以及解決子女入學等問題,解除人才的后顧之憂。在建設的同時,將生態建設的專業隊伍與社會團體、公眾結合起來,從引導和鼓勵的角度,激發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從而帶動全民參與。

3.4技術保障

先進的技術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有力保障,科技部門應加大投入,把環保科技的開發和利用作為建設重點。在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對發達國家的建設理念和經驗的借鑒,把理論應用于實踐,通過不斷引進和使用先進技術,建立生態城市建設的監測和管理體系,為生態城市建設指引方向。

作者:尉春艷工作單位: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