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城鎮化建設途徑
時間:2022-05-07 10:55:13
導語:智慧城市城鎮化建設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智慧城市不僅會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城市的生產方式,保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推進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有利于推進我國城鎮化發展;有利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經濟增長點;有利于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社會節能減排,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有利于我國搶抓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搶占未來國際競爭制高點。因此,城鎮化進程中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其必然選擇。
2智慧城市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結合國際及國內近年來在該領域的觀察和實踐,總結現有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如下:
(1)缺乏有效發展規劃,造成資源浪費,為未來留下隱患
在城鎮化進程中,缺乏完善的城市發展規劃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不利的。例如,美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分散性城市化模式,引發了一系列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經濟低效、更多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區文化喪失等問題。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應汲取有用的經驗和教訓,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城市的特色及其規劃,促進城市健康協調的快速發展。并且能夠有效節約城市用地,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制止和降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由于沒有長遠規劃,為未來的擴展性和穩定性留下隱患。因此,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建設者具有遠見,從底層架構的整合做起,穩扎穩打,將頂層應用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
(2)發展過程中忽視生態的平衡與和諧,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目前,全球面臨著嚴峻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能源危機、水資源短缺、土地資源緊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數據顯示,盡管城市只占地球表面面積的2%,卻要消耗其75%以上的資源。城鎮化及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能源用量以及用水量急劇增加,土地資源短缺,交通擁堵且環境惡化,造成了人類與環境、城市與生態之間關系的更加緊張。在城鎮化進程中,要著重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使智慧城市的建設具有內在動力。
(3)經濟形式單一,城市功能定位模糊,經濟聚集和輻射帶動能力低下
城鎮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經濟的規模效益和集約效益,促使了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方式的轉變,在成長期和成熟期階段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口與就業問題。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眾多的資源型城市,缺乏城市的特色經濟,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并且沒有考慮到進行工業產品的深加工。長此以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也有限。
(4)未形成良好的產業鏈布局,導致關鍵技術缺乏突破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工程,涉及從元器件生產、信息通訊技術、大數據分析、安全和標準、產業發展規劃、城市管理等組成的龐大產業鏈,需要有良好分工布局。而目前的現狀是廠商、企業、政府、研究機構等都蜂擁而上,沒有良好的產業鏈分工和布局,導致關鍵技術缺乏突破,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廠商手里。所謂“信息孤島”即指相互之間在功能上不關聯,信息不共享、不交換,以及存在信息資源與業務流程和應用相脫節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又稱為煙囪式系統。在城鎮化建設的初期,各領域習慣各自為政,自行開發升級自己的系統,導致這些系統由于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資源和設備難以共用共享。煙囪式開發一方面帶來了重復建設,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個應用系統之間的數據隔離和信息孤島。
3現有智慧城市的需求
城市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危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中,城市的發展和遷移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壓力,因此如何管理城市的基礎設施和資源,以滿足現有和未來的需求,并根據公民的收支預算提高公民生活質量。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化發展過程、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尤為突出。
(1)城市化發展過程
據2010年4月的《世界衛生組織簡報》說全球首次城市居民占世界總人口的一半。由于目前城市人口的增長及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會增加至70%。其中的一些增長將發生在擁有1000萬人口的27個特大城市,但至少超過一半的增長將發生在目前少于50萬人口的城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將導致城市基礎設施甚至無法提供正常的基本服務,而新興的城市將面臨綠地發展的挑戰。
(2)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有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對于環境的變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人口的快速增長對于資源壓力的影響很大。其中明顯的影響是土地退化、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人均可用淡水量減少、糧食短缺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因此,城市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包括循環用水、能源、食品供應、廢物管理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3)經濟增長
目前,排名前100的城市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城市將人們聚集在一起,通過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從而進一步刺激城市的經濟增長。發達國家仍然有基礎建設不足的城市,到2030年估計將需要40萬億美元用以投入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機會。甚至有專家更是預計,未來10年,城鎮化或將帶動40萬億投資需求。
(4)技術進步
信息通信技術的進步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BruceAnderson指出,現在全球約有20億人使用互聯網,超過50億人擁有移動設備,約有10億個晶體管和約300億個RFID標簽嵌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將傳感器和無線網絡功能集成在芯片之上,使其便于裝在設備上或日常物品上,用于控制。處理器的速度沒有小型化,便宜和節省能耗那樣重要。
4未來城鎮化進程中智慧城市發展的建議
(1)結合城市整體目標,規劃先行,統籌規劃,加強頂層設計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評價與研究報告(2012)》顯示,在全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中,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建設壓力與投資風險并存。某些城市對智慧城市建設期望過高,很多項目未經統一規劃和可行性論證就倉促上馬,城市基礎設施條件與智慧城市發展規劃嚴重脫節,導致項目難以實質落地,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報告認為,要基于城市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總體定位,對智慧城市建設進行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確保智慧城市項目的可落地和可實施。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全局性的規劃和管理問題。從某種意義上看,技術支撐是智慧城市的實現手段,用于確保業務的正常開展,因此技術人員需要結合城市管理者的整體規劃和目標來支撐城市愿景的實現。為了避免重復建設等情況的發生,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提高到決策者的高度上來,規劃先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強頂層設計。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目標是明確正確的指導思想,建立保障運行質量的架構體系,生命期使用較低的資源成本,取得快速建設部署實現效果,構建人際和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以科學規劃來確保運行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可以有效避免各垂直領域隔離開發中出現的重復建設。
(2)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針對于大中型城鎮,城市化向廣闊的郊區城鎮擴散發展,居住和產業開始向周邊地區和城鎮擴散。例如,紐約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城市居住功能郊區化,即將居民住宅遷移到城市郊區;然后,在郊區城鎮建立大型購物中心等商業網點及將工廠企業搬到郊區;最后,在周邊郊區基礎上形成具備居住、購物、娛樂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鎮。而在郊區化的工程中,城鎮化與農業并重發展,降低土地和開放空間的消耗并有償地維持農業、林業用地和環境保護用地,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和城郊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針對于小型城鎮,培育中心節點城市,促進城鎮集聚規模發展。集中有限的資源要素,重點培育若干發展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小城鎮,使之成為能夠輻射帶動周邊城鎮發展的地區中心城市,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促進城鎮集聚規模發展,引導人口向中心城鎮集聚,增強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原動力。在采取嚴格保護耕地的措施下,通過改造舊鎮區以及開發利用荒廢地等方法,解決城鎮建設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在道路、能源、住房等方面,鼓勵采用新技術。只有城市管理智能化跟上日益膨脹的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擴容帶來的各種弊病。可見,城鎮化進程帶動了“智慧城市”的發展。
(3)城市經濟向多元化方向轉變,促進城市生態經濟的發展
從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可以看到,規模工業的發展對人口的聚集起了極大的作用,促進了城鎮化率的提高,在工業發展、人口聚集的同時第三產業及其它配套服務與建設并行發展,自然而然城鎮化進程就加快了。因此,各地應努力尋找適合當地的工業發展方向,通過政策傾斜扶持建設工業項目,吸收農業人口,配套服務設施,促進城鎮化進程。針對于資源型城鎮,拓寬資源開發領域,通過利用高新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其次,對資源進行深加工,延長資源產業鏈條,增強產業間的關聯度。積極培育替代產業,減少對主體資源的過分依賴,促進產業的接續和替代,為今后的轉型創造條件;最后,重點發展方便、綠色、環保的無污染、無公害、高附加值農畜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發展壯大。對于民族地區型城鎮,則要主力發揮旅游產業的獨特優勢,改善環境,保護旅游資源,提升旅游產業市場競爭力,加快建設旅游特色產業步伐。并根據資源條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如旅游型小城鎮、民俗型小城鎮、加工型小城鎮、集市型小城鎮、藥材小城鎮等。對于中小城鎮,如何未雨綢繆,預防房地產泡沫悲劇在中小城鎮重演,是政府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升級
各地具體情況各不相同,依據產業基礎、外部資源條件及行業企業客戶的需求,結合自身發展能力,選擇自身適合發展的產業,有目的及有計劃地對整個產業的功能進行劃分,以滿足目標客戶的需求。并在合理布局產業鏈條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競爭力,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調整產品結構,降低產品成本,大力開發新產品,發展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要通過規劃明確各城鎮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優化產業布局,引導人口分散,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為主體,其它城市和小城鎮點狀分布,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城市之間功能異構、協調機制健全,內部合作大于競爭,形成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以動漫產業為例,目前全國各地根據區域自身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和側重點不同的動漫產業,目前從上海、江蘇等長三角區域來看,全產業鏈發展比較成熟,其中上海三維制作和杭州的二維制作尤為突出;深圳、廣州等珠三角區域依靠其游戲產業基地和騰訊等網絡運營商的強大實力,積極推進動漫游戲等衍生產品的開發;華北區域可以依靠北京的軟件實力和政治中心,大力發展動漫的動畫設計和形象設計,并加速流通渠道的整合;華中區域主要以武漢、長沙為主,在科技創新、娛樂傳媒等方面形成特色。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是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要素的聚集地,這些城市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并適時淘汰或向周邊地區擴散傳統行業。中小城市是地區經濟的中心,因此必須加快中小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展有自身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完善城市功能。小城鎮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采取集中開發集中投資的方法,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工業化水平,實現產業凝聚,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
5結束語
目前,中國處于特色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智慧城市建設是對城鎮特色化發展的正向促進,引導一種可持續城市發展模式的形成。筆者通過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智慧城市建設的問題以及需求的探索,希望能夠更好地指導城市健康有序地發展,同時提升城鎮形象特色。(本文來自于《電信網技術》雜志。《電信網技術》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常潔趙勇工作單位: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 上一篇:糧食流通監查工作要點
- 下一篇:城市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