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在城鄉規劃體系的運用

時間:2022-12-15 09:09:31

導語:海綿城市建設在城鄉規劃體系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綿城市建設在城鄉規劃體系的運用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上升,但也出現了內澇與缺水等現象。海綿城市因為具有“彈性”,能夠在需要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以及釋放水,可以有效緩解上述所說的內澇與缺水現象。但由于海綿城市是最近幾年才提出的新概念,目前關于海綿城市的研究或制度并不是特別健全,文章首先闡述目前海綿城市在城鄉規劃層面存在的問題,然后說明海綿城市在城鄉規劃體系實施路徑的研究思路,最后從總體層面和控規層面分別說明海綿城市在城鄉規劃中的實施路徑,以希能夠為目前城鎮化存在的內澇、缺水、熱島效應等問題提供借鑒。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鄉規劃體系;總體層面;控規

層面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水泥地不斷取代原來的土地,綠化也逐漸被建筑吞噬,由此引發了內澇、缺水等城市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早在2011年就有學者提出構建“生態海綿”的規劃理念,也有學者提出“綠色海綿”理念。2013年,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海綿城市”名詞,表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也就是說海綿城市像海綿一樣,在應對自然環境方面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在需要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以及釋放水。2014年10月住房和城市建設部頒布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下簡稱《指南》)中對海綿城市提出“規劃引領”的基本原則,并希望以此來規劃、引導海綿城市的建成,但上述《指南》中并沒有對規劃中需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做出具體指示。盡管如此,2015年開始了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接著又公布了第二批14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由此看出,海綿城市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各省各地方也都在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法。

1城鄉規劃層面海綿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1.1設計方面。設計是實施的前提,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為了保證設計的高質量,設計人員需要到地方進行實地考察,考察當地的水文、自然環境、降雨量、現有的濕地等狀況,然后根據所考察的情況進行設計,設計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上述所考察的各個因素的具體情況還要注意整體的統籌結合,只有考慮充分整個項目設計因素,才能保證高質量的結果。但由于設計工作繁瑣、設計時間過短、人力財力投入過少、設計人員水平不高等問題導致海綿城市的設計質量并不高。1.2用地方面。海綿城市在用地方面需要各部門相互協調,以保證海綿城市設計的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海綿城市與需要相互協調的綠地、道路以及建筑用地等部門相互脫節,各部門不溝通、相互推脫,使得海綿城市實施效果不能達到預期。除此之外,在進行城鄉規劃時,往往先考慮城鄉用地,然后再考慮綠化用地、道路用地,這使得在進行海綿城市規劃時考慮時間過短,不能充分考慮到綠化、道路用地等因素,也就相應地造成設計偏差,以致設計效果達不到預期。1.3規劃實施方面。海綿城市規劃時間長且實施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使得整個實施過程有一定的難度。規劃時間長不僅造成效率低下,而且各方面考慮也并沒有想象的周全。海綿城市實施過程中,不僅需要國土、水利、園林等部門的配合,也需要社會公眾的配合,市政部門相互推諉是導致實施困難的原因之一;另一點是海綿城市實施過程中的噪音、占用道路等,給社會公眾帶來的不方便可能會引起公眾的不滿,從而增加城市規劃部門與社會大眾之間的矛盾。

2海綿城市建設在城鄉規劃體系實施路徑研究思路

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緩解目前城鎮化中的內澇、缺水等現象,加快海綿城市建設進程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從總體層面和控規層面說明海綿城市建設在城鄉規劃體系的實施路徑。總體層面首先說明海綿城市建設之前所需要做的一些基礎性研究,然后說明總體控制目標的選擇;控規層面將海綿城市細分為區和塊,從分類分解和單位面積容積兩個小的方面說明海綿城市建設的指標。下面先介紹一下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幾點原則。2.1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的建設改變了傳統“盡快把雨水排出去”的思想,而是利用自然力量排水,降低對原有水文環境的影響,即所謂的“低影響開發”。“低影響開發”要求在開發過程中要盡可能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等占地面積大的自然生態環境,如果需要改造,改造中的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區域和周邊條件進行低影響開發設計。2.2水文干擾最小化。低影響開發要做到降低對原有水文環境的影響,所以在進行城鄉規劃設計時,可以考慮利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等進行地區的污染控制,減少所在區域的環境污染,保護水體。2.3統籌協調。上面已經說明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不統籌的現象,不統籌主要體現在各部門與城鄉規劃部門、社會公眾與城鄉規劃部門之間的矛盾。因此,為解決上述問題,海綿城市規劃不是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單獨部分,各部門在進行規劃設計工作時要將其考慮在內,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城鄉規劃部門也要與社會公眾進行協調,實現各方面的統籌協調,以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高質量實施。2.4合理利用不同“海綿”發揮的作用。在進行城鄉規劃時,要充分考慮不同的“海綿”在吸附及釋放雨水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如湖泊、濕地等這些在吸附和釋放雨水方面具有強大的力量,而土地等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很少,所以,進行城鄉規劃在考慮到當地的空間結構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海綿”的不同作用,搭配好不同的“海綿”,實現真正的海綿城市。2.5空間布局劃分要有理有據。有學者指出《指南》中給出的控制指標分區落實并不切合實際,其主要原因是對城市的空間劃分不夠合理。因此,這里提出城市空間布局劃分的2種方法:第一種是將城市按照城市行政區進行劃分,這種劃分方法可以保證控制指標計算的準確性;第二種是根據城市布局和“海綿”分部來劃分,圍繞功能較強的“海綿”來分區設計,保證分區控制目標的實現。2.6注重“綠色海綿體”建設。“綠色海綿體”主要包括濕地和公園綠地。為加強城市中的“綠色海綿體”建設,可以考慮公園綠地這種情況,在城市規劃時適當提高公園綠地的比例,進而提高城市的吸水、蓄水、滲水、凈水以及釋放水的功能。同時在設計公園綠地時要考慮周圍的自然環境及人工環境,將“綠色海綿體”與現代城市的周圍環境及居民排水管等現代化因素相適應,構建“綠色海綿體”網絡,保證海綿城市建設。2.7加強“灰色海綿體”建設。“灰色海綿體”主要是指透水路面和透水鋪裝。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重要部分,其對地表徑流影響非常大,道路透水比例達不到標準將會造成城市內澇。因此,擴大“灰色海綿體”比例,規定適當的道路透水比例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內澇現象,發揮海綿城市功能。

3海綿城市在城鄉規劃體系實施路徑中總體規劃層面

3.1基礎性研究分析。(1)基礎調研、資料整理。在實施設計之前,要對所要設計的城市進行調研,在調研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城市中湖泊、濕地等大型“海綿體”的分布,同時也要注意調查城市地形地貌、水文狀況等,了解上述城市基本情況之后,形成調研資料,并對調研資料進行整理和初步分析。(2)相關專題研究。海綿城市主要關注解決城市的內澇等水資源問題,因此可以在調研資料和已有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針對性的海綿城市專項研究。我們可以針對所調研地區的自然生態狀況,組織專家進行相關的水資源專題研究、生態保護專題研究、海綿城市建設專題研究等,為后續的設計工作提供技術支撐。(3)生態保護范圍確定。城市規劃中要明確規定“四區”和城市綠線、城市藍線。所謂“四區”包括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已經建設區4個部分,在進行四區的劃分時,要特別注意考慮原有的湖泊、濕地、公園綠地等生態脆弱部分,遵守低影響開發原則,對于禁止建設區就要嚴格禁止破壞原有生態環境,否則將給予一定的處罰;對于限制建設區,要合理利用原有生態環境,盡量不破壞原有環境,在原有環境基礎上適當改造,以提高“海綿”功能;對于適宜建設區,可以人工建造一些湖泊等,對于已經建設區就不用過多干涉。城市藍線和城市綠線也是城市與自然分割的部分,其規定了城市的增長邊界,限制了城市大規模的無線擴張,有利于保護“海綿”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城市原有生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3.2海綿城市建設框架。海綿城市建設要注意總體指標和具體指標的選擇。《指南》中已經給出一些控制指標,如徑流總量控制、徑流峰值控制、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利用等指標,但這些指標都比較寬泛,道路作為城市中的重要一部分,應把綠地率和透水鋪裝率等指標也考慮在內,各地區還應根據各自的自然特征、水文狀況、氣溫、降雨量等條件選擇合理的相關總體指標。總體目標確定之后,各地區還應根據各地區的“海綿體”分布情況,確定各分區不透水地表面積、地表徑流、降雨量等具體目標,并將其落實到城市規劃體系中去。同時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優先保護水生態敏感區,水生態敏感區主要是指湖泊、濕地等自然大型“海綿體”,只有這些大型“海綿體”得到保證,后續低影響開發才是有意義的,并且在開發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四區”和城市藍線、城市綠線的原則,保證低影響開發。也要注意合理控制地表徑流這個指標,影響地表徑流的因素有很多,道路、植被等都會影響地表徑流,因此為了減少水流失,可以提高道路透水率,建設植草溝、雨水濕地等,以期望能夠匯集雨水,使地表徑流達到要求指標。

4海綿城市在城鄉規劃體系中的實施路徑控規指標

控規指標相對于總體目標更加詳細,其主要是針對分區分塊土地的指標。控規指標對海綿城市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它使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城市層面的總體目標細化為地塊層面的具體指標,使海綿城市建設的落實更具可行性。本文的控規指標主要通過分類分解和單位面積容積兩種方式實現。4.1分類分解。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已經劃分了“四區”和城市藍線、城市綠線,我們應該在已有的劃分好的區域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水文狀況、地質地貌、海綿體分布等將總體指標進行分解,確定各區的具體指標,如透水鋪裝率、地表徑流總量等。然后再根據各區的面積和各指標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各分區是否達到要求,如果沒有達到要求,就要重復上述步驟,直到達到各分區目標為止。4.2地塊指標的確定。地塊指標的確定主要運用到單位面積容積這個概念,單位面積容積顧名思義,就是用整個分區的容積除以整個分區的面積,計算得出分區內的單位面積容積,然后根據單位面積容積確定各分區控規指標。地塊指標主要側重于容積和面積,也就是說在指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地塊的大小、功能、容積等。需要注意的是,指標的確定也要考慮周邊分區的情況,如果這個分區的“海綿體”調節能力較強,相應的指標要求就能達到,這時就可以適當降低周邊分區的控規指標,靈活調整,使總體的指標達到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建設方的建設情況。為保證低影響開發的積極性,可以給予建設方一定的獎勵,即如果建設方的控規指標達到一定的標準或者超過標準,就可以給予建設方一定的容積率作為獎勵,具體獎勵視分區及周邊區情況而定。

5結語

海綿城市雖是新概念,但對緩解城市內澇等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隨著30多個城市試點的推進,各省各地區都在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法。本文首先闡明了海綿城市建設中在設計、用地、規劃實施等方面的問題;然后說明海綿城市建設需要遵循的幾點原則,如低影響開發、水文干擾最小化、統籌協調等原則;最后說明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層面的指標和控規層面的指標,其中控規層面的指標考慮到分類分解和單位面積容積。通過上述分析說明,希望能為海綿城市建設在城鄉規劃體系中的路徑實施提供一些建議。

參考文獻

[1]郭微.城鄉規劃層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路徑淺述[J].綠色環保建材,2018(4):68,70.

[2]孫立,靳林強.城鄉規劃層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路徑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S1):101-104.

[3]郭盈盈,王正.海綿城市建設在城鄉規劃體系中的實施路徑研究[J].城市地理,2015,(20):9.DOI:10.3969/j.issn.1674-2508.2015.20.004.

[4]李楊.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J].房地產導刊,2015(40):5-7.

作者:楊超亞 單位: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國土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