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濕地景觀與城市建設哲學意蘊
時間:2022-03-10 02:53:24
導語:生態濕地景觀與城市建設哲學意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生態濕地景觀是指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利用現有資源和基礎條件,在城市區域范圍內所開發建設的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對于現代城市建設而言,生態濕地景觀是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反過來說,又對城市建設的整體水平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在城市生態濕地景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如何進行將哲學意蘊融入進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文章在對城市生態濕地景觀和城市建設的概念進行深入解析的基礎,對城市生態濕地生態景觀和城市建設中融入哲學思考的原則及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城市生態濕地景觀;城市建設;哲學
城市生態濕地在建設發展過程中,能否將其堅持的原則與城市建設發展的原則之間保持一致,對于其建設水平具有較高的要求,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在分析二者概念的基礎上,對其各自建設的哲學思考進行簡要闡述,并提出了二者融合發展的哲學意蘊,從而為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做出基礎的理論貢獻,為社會發展貢獻基本力量。
一、概念解析
1.城市生態濕地景觀城市濕地景觀是隨著現代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的提升,出現的一種新型景觀形式,其與傳統濕地類型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但是又具有本身典型的濕地特征。城市濕地景觀既包括自然濕地的生物、土壤和水文方面的特征,又在規劃建設過程加入了人類美學和哲學理念,從而能夠更好的滿足居民群體在觀賞、休閑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城市生態濕地景觀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將自身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重要形式。2.城市建設城市建設是通過規劃、設計、建設等過程,將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空間改變成為與農村系統有著本質區別的實物形態,是一項長期發展、周期性較長的社會經濟活動。從狹義上來講,城市建設也可以被認為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居民和建設者對城市發展實施改造的活動。城市建設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開展的活動類型,也是人類社會追求不斷豐富和提升的基本途徑。
二、城市生態濕地景觀建設的哲學思考
1.區域原則。城市生態濕地景觀建設基礎多種多樣,類型也較為復雜,與傳統的自然生態保護區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利用濕地景觀,不僅可以進行科普和自然文化保護,還能夠在實際利用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其所具有的經濟屬性和觀賞價值,從而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多樣化的精神文明建設場所。對于基礎教育和高等專業教育活動的開展來說,城市生態濕地景觀還具有內涵的科學教育功能。2.生物多樣性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是城市濕地建設和運行的基本保障,是在人類社會不斷侵占自然生物生存環境的基礎上,為不同生物提供休憩、繁衍場所的基本保障。在城市生態濕地景觀設計和建設多樣化的基礎上,才能夠為大自然的物種提供更加豐富的生存基礎,構建一個完善的、豐富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其系統的運行不僅為城市物種的豐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環境,而且為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環境保護方面的支撐,為改善人類社會活動帶來的不良后果起到支撐作用。
三、城市建設的哲學思考
1.城市建設協調原則。協同學研究的內涵是系統內部各個組成要素,從無序向有序演化過程的新興學科,在其學科理論建設中,將不同要素之間的制約和動態平衡作為研究的重點方向。當系統受到外部參數或一個或多個內部因素變化的干擾時,系統一般會做出響應。當擾動和變化強度較低時,系統處于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反之則處于不穩定和不穩定狀態。只有在達到協同狀態下,系統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將協同理論引進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為當前城市整體發展的變化規律進行綜合研究和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此能夠更快地進行研究和評價,科學解決城市協同建設等一系列實際問題。在建筑、人文、自然環境、城市空間形象等外部環境參數的影響下,確保城市系統中的參數產生協同效應,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需要依照協同學理論的科學指導,準確把握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在動態協調過程中實現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的提升。2.城市建設的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是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當堅持的重要原則,開放性原則的基本內涵是指系統在運轉過程中,與周圍環境之間進行的交互作用是全時態的,作用方式的相互的。基于這一概念,城市建設本身也屬于典型的開放系統。對于現代城市而言,其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提供居住和物質交換的場所,而是涵蓋自然地理體系、人類文明和社會屬性在內的,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綜合性生態系統。在諸多不同部門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經濟和社會才能夠得以充分發展。對于城市生態系統來說,要確保其運行的穩定,必須不斷的與外界空間進行物質和能量上的交換,其中自然也包括在環境保護和生物類型上的交換。3.城市建設的總體原。系統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是差異整合的過程,要將這些具有差異的系統組合在一起,它們之間必須有一種互補、相互支持的關系,這也是整合的基礎和前提。要充分實現城市生態系統建設的最優化化,必須在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開展建設。在城市發展規劃和建設流程中,堅持動態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充分考慮到不同要素變動對最終整體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對于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組成要素,不能簡單的以經濟屬性或者社會屬性等單一方面來確定其建設要求,而是在城市建設總體要求的基礎上,將包括生態屬性在內的各種屬性充分結合在一起,以此才能夠提升城市建設水平。4.城市建設的層次性原則。生態城市建設體系具有多層次性,人們可以根據地域、質量、時間和內容對生態城市建設體系進行層次劃分。城市建設系統的層次結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但并不意味著它是一個主觀層次結構,而是一個在客觀現實基礎上出現的多層次體現。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基本的地理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居住和辦公場所、生態保護場所、休閑娛樂場所等,共同構成了這樣一個多層次的城市建設體系。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這些有限的層次以無限的形式組合在一起,由此才出現了城市發展的多樣性,從而為凸顯不同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城市生態濕地景觀與城市建設的哲學統一
城市生態濕地景觀是城市建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的基本支撐,因此在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時,必須對二者的哲學思考進行深度統一。首先來說,在城市生態濕地景觀建設和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二者自身的原則。例如在生態濕地景觀建設中,必須要堅持其應有的生物多樣性原則,這既是其自身原則的體現,也是城市建設開放性的重要體現。其次是在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時,必須堅持局部和整體的原則,也就是將城市生態濕地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哲學理念指導下,城市生態濕地建設的開展必須服從于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同時又能夠通過自身的不斷調整,為城市建設水平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就是通過局部的優化達到整體水平的提升。最后是在二者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矛盾統一原則,通過相應的處理方式,將二者之間的矛盾不斷消除,進而達到有機統一的狀態。
五、結語
城市生態濕地景觀是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設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支撐。在二者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更加全面的哲學指導原則,將二者工作的開展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上,以此才能夠真正提升整體建設水平,最終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并達到社會與自然發展的有機統一,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子瑜.淺析城市生態濕地公園[J].農家參謀,2019(10):204.
[2]趙哲旻.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濕地公園規劃[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8.
[3]殷魯秦.生態規劃理念下的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探討[D].北京林業大學,2016.
[4]李永杰,劉青為.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生態哲學意蘊[J].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8(4).
[5]彭華.建設美麗中國的哲學意蘊分析[J].新西部,2019(15):9-10.
作者:于景平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上一篇: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研究
- 下一篇:淺談城市內涵建設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