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科技創新作用及政策
時間:2022-09-06 11:01:40
導語:公共財政科技創新作用及政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科教興國這一戰略方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具有很大意義。黨的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在此階段,為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必須堅持供給側改革,而供給側改革需要科技創新支持。然而,從目前情況看,與其投身于科技創新事業,大部分人更愿意坐享其成,所以我國科技創新情況不容樂觀。從實際情況出發,在科技創新上,公共財政的作用不容忽視,而且其價值巨大。因此,就公共財政的具體促進作用,及公共財政政策展開探究,希望能借此達到全面激發公共財政價值,高效推動科技創新的目的。
一、公共財政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分析
(一)社會導向作用。為推動科技創新,我國往往會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科學、合理的科技計劃,如2008年的1205項“863”課題,然后再結合政府調控和資助,借助公共財政力量,以保證科技計劃高效落實。其實,如果將公共財政大量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開發、技術政策扶持,那么會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社會投資走向,發揮顯著的社會導向作用。而一般來說,在科技創新上,公共財政的社會導向作用主要受政府財政支出的作用力度以及財政發展水平影響。因為政府公共財政的投入只占全社會科技投入的一部分,而且在市場經濟下,我國公共財政科技創新投入總量和質量有待提升,所以政府應突出關鍵投向,將重點放在績效的提高、財政科技資源配置的優化等,并以實際情況為根據,及時調整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以此保證公共財政的社會導向作用被完全激發。(二)財力支撐作用。在科技創新上,公共財政有強大的財力支撐作用。而這一方面表現在公共財政會投入大量資金,以保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順利完成科技創新事業,而且能推動大量科研知識和成果形成。另一方面表現在我國設立大量科技獎項,并配有一定獎品,以吸引人們積極投身科研活動。比如,2016年為在一定領域范圍內鼓勵單位和個人從事科技創新,達到促進科技進步、營造科研氛圍等目的,國家發改委等單位組織開展了“2016中國行業科技創新獎”,并具體設立了2016年中國行業科技創新人物獎、產品獎等。再比如,我國還設立了“中國青年創新獎”,旨在激勵青年實踐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其創新能力、鍛煉其創新思維、培養開拓進取精神等,并致力于科技創新。(三)資本投資作用。公共財政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資源投資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本上。科技創新經費投入多由相關機構的專業人才執行和使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優化人力資本。就2016年四川省政府R&D經費投入為例,投入總額高達561.4億元,比去年增長11.6%。而全國R&D經費投入量更大,使用范圍也更廣,這不僅用于支持政府部門機構的研究、創新,還致力于各類企業和高等院校人力資本投資。這是因為科技創新需要新型人才加入,需要不斷注入新活力,而各類企業和高等院校是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和創造地,在推動科技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意義重大。(四)設施建設作用。科研創新不僅需要人力資源支持、強大財力支撐,還需借助科技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而由于這類設施的投資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回報時間較長,所以社會機構一般不愿介入或無力進入,而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多由公共財政撥款。因此,公共財政在科技創新上發揮著較大的設施建設作用。另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認定的技術中心是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深受國家重視,公共財政對此的支持水平也較高。(五)經濟增長作用。科技創新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持,而大部分創新理論都贊同科技創新能促進經濟增長這一說法。也就是說,科技創新能推動技術進步,從而有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生產現代化,也能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增加經濟收益。而這些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科技創新能在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促進產出增長。第二,科技創新能顯著提高經濟效益。科技創新能帶來較高的生產技術,也能改善產品工程設計,在推廣新工藝、更新生產設備,推廣新產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有效縮短產品生產周期,節約勞動力,提高經濟效益。第三,科技創新能有效推動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變革。而且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息息相關,新型、高效的科學技術一旦進入一行業,就能迅速擴散,獲得廣泛運用,而這顯著影響著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方向,還可能推動新產業形成。
二、公共財政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探析
(一)促進科技創新的公共財政政策內容。為促進科技創新,公共財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兩點。第一,財政科技支出政策。這一政策是指政府直接將籌集到的資金以財政支出的形式運用于特定部門或項目,而具體運作方式多樣,主要包括財政撥款、科技產品方面的政府采購、財政擔保和資助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政府主要采用財政撥款的方式,來達到支持科技進步、推動科技發展的目的。而財政撥款力度主要受科技的外部環境、市場發展需求,科研水平等影響,但無論撥款力度如何,核心的主要內容不會變。一般來說,公共財政撥款主要包括科技三項費用、科學事業費、科研基建費等內容。就科技三項費用來說,原來是為解決國有企業技術問題而設立的,由新產品試制費、重要科研項目補助費和中間試驗費組成的專項經費。而現今主要用來推廣企業技術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攻克國家需要的技術科研項目難關。第二,財政收入政策,這一政策以市場規律為依據,高效配置資源,是通過政策引導來間接實現科技創新的。由于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稅收,而且對經濟發展有較大影響,也直接關系著納稅人的納稅積極性,所以常將稅收優惠作為科技創新政策,而這主要體現在稅收減免、稅收抵免、技術準備金制度等方面。其中,稅收減免是指某些條件下,少征或者不征納稅人的某些應稅項目,包括關稅減免、所得稅減免等。就關稅減免來說,能顯著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而為科技創新造就更好的環境。(二)促進科技創新的公共財政政策措施。與創新型國家相比,無論是科技創新能力,還是科技研發技術,我國都處于較低水平,所以欲借助公共財政實現科技創新,還需在財政政策方面大力扶植。一般說來,促進科技創新的財政政策有激勵性、引導型、協調型和保護型之分。其中,激勵型重在激發創新主體的創新欲望和興趣,引導型旨在引領創新主體理解、明確國家方針、措施,協調型著眼于科技創新與其他領域的關系,而保護型側重于扶持。其實,無論何種政策,只要符合我國國情,能達到或者接近取得理想效果就是好政策。因此,政府可借助以下幾點政策措施,確保科技創新目標實現。第一,嚴格遵守科技投入的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共財政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應綜合考慮國家財力、行業發展前景等,所以財政科技投入不可意氣用事,也不能輕率大意,應嚴格遵守已下四點原則。首先是協調原則,科技創新投入應與國家財力增長水平、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相協調,應與科技公共事業相協調,應保證企業、政府、第三部門等分工合理、配合協調。其次是積極性原則,應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并確保制度安排合理,政府定位正確,各部門間關系融洽,相關政策配套工作高效開展。再次是關系原則,應準確、清楚地界定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及活動邊界,正確處理科技創新中政府、社會和市場的關系,努力建立多元參與、高效規范、科學統一的管理格局,從而充分發揮科技的乘數作用。最后是理念原則,應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出發,以“把蛋糕做大、做好”的理念引領科技創新,并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做好相關工作,努力借助多渠道獲得資金和協助。第二,增強財政科技投入支出效益。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是一種通過科技目標實現程度、組織管理效果、經濟收益等,來實現綜合評價的模式。繼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后,我國越發重視財政支出效益的提高。而為了高效增強財政支出效益,一方面,政府應以評價對象為依據,根據科技創新的階段,確定合適的評價方法,對不能量化描述的科研活動,則采取公共選擇排序法;另一方面應按照量化和細化方針,提高評價內容的可操作性,并分門別類地進行基礎研究、基礎設施投入等支出績效評價。第三,適度優化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稅收優惠應有針對性,就中小企業來說,雖然在科技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政府不能完全激發其積極性,所以還應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稅收優惠政策。比如,利用個人資金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在一定期間免征個人所得稅。再比如,對那些在貧困、高失業率地區開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正在進行有關科技研發的企業,可視企業的運營情況,給予其一定期限內的免征待遇。另一方面,還應適當調整稅收優惠取向,實行功能優惠,而且稅收優惠對象應轉移到創新行為。第四,完善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僅靠公共財政支持,并不能實現科技創新,還需人才支持、法律保障等。從實際情況看,實行法律保護后,可有效避免相關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事業流于形式,缺乏實際意義,還有助于良好的創新環境的營造。而為了實現法律保障,我國可出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也可以對有關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立法,還可以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銀行。
三、結語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公共財政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及政策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需要,也是我國相關學者的研究重點,而且對豐富我國創新導向型財政政策研究有一定的價值。另一方面,這能有效提升我國公共財政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創新主體把握宏觀經濟,增強自身創新實力,而且有利于科技創新主體———企業提升其經濟實力,從而有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只是,公共財政在促進科技創新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因此,這不僅需要綜合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相關經驗豐富的人才通力合作,還需要有關企業和單位積極配合,更需要社會相關部門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王華鋒,沈赤.公共財政推動創新創業作用機理初探[J].中國集體經濟,2016(12):13-14.
[2]魏偉.財政政策促進科技創新的實證研究[J].臨沂大學學報,2017,39(2):128-137.
[3]張國良,靳志民.公共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經濟分析[C]東北亞物流工程與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題學術研討會,2011.
[4]白鶴天,李小捧,許彥珍,等.公共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對策建議[J].財會研究,2011(16):6-8.
[5]于洪,張潔,張美琳.促進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16,8(5):23-27.
[6]馬靜,楊明晶.財政支持科技創新問題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6,28(5):63-67.
[7]章輝.企業科技創新財政資助政策效果分析———以上海市A區為例[J].財政監督,2016(14):61-64.
[8]劉暢.財政政策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6.
作者:張茜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
- 上一篇:醫院基建項目建設管理要點
- 下一篇:稅收法制存在問題及建議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