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網自動化與通信系統規劃建設

時間:2022-11-14 03:44:43

導語:配網自動化與通信系統規劃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配網自動化與通信系統規劃建設

配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正面臨著諸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1關于電網的配電自動化及其通信技術

1.1通信技術基本性概況。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加快我國的電力建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因此,以數字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智能電力建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進入到黃金時期。目前來看,傳統型的通信形式(如微波通信、載波通信)與職能電網的光電通信,已經實現同步快速發展且成為通信行業的主力軍。從職能電網信號傳輸的介質劃分,其配電自動化通信網絡,可包括有線通信及無線通信兩種,這些通信方式各具其優缺點。無線通信包括了公網和專網,主要優點在于可停電通信,但開放性影響了安全性,同樣不是盡善盡美。 1.2對通信網絡相關要求日益提升。由于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電力通信的發展并起到了一定的導向作用。主要包括:可靠性要高,應保證設備具備較強的可靠性及完整性,更要保證通信具備高準確性和傳輸的不間斷性,同時具備配合故障自檢功能;要同時具備監和故障分析處理的實時性和數據收集反饋的雙向性功能;在通信網絡的各種設備建設上既要簡便靈活,也要易于安裝和便于后期日常維護。此外,通信網絡還應具備一定的開放性以及設備的擴展性。

2配網自動化及其主要的通信技術方式

2.1“光纖通信接入”技術。該技術基本要求是供電應該持續可靠,同時它是以SDH的為基礎的“MSTP”多業務傳輸平臺,其主要缺點是投資額度大,難以適應接入點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為主要特點接入網絡。PON與AON兩種技術相比,在光纖接入方式方面具有發散性(即一點到多點)。EPON主要應用于“智能電網通信”,它包括了三個部分,分別是OLT、ONU和ODN,從在信息傳輸角度,與未來的智能電網在配電業務方面具備很強的適應性。EPON與其無源型光網絡技術相比,具有成本低、易安裝、易升級擴展和帶寬高的優勢,還可以以一對多模式接入,既可大量節約光纖資源,還使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實現更靈活地分配寬帶,具備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正由于其在高帶寬和傳輸距離遠等這些突出性優點,它已經成配網自動化當中“三遙”站點通信建設當中首選的通信方式。2.2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該技術(英文簡稱為PLC)是以智能電網中的電力線作為信息傳輸載體,是先調制調解器調制信號再將其加載到電力線后傳輸,該方式實現通信與電網兩項建設同步,但仍存在亟需解決的技術難題。如,該技術在信號傳輸時,易被變壓器阻隔,只可在一個變壓器范圍內進行傳輸,同時還存在著三相電之間的信號干擾及信號損失,因此,只可置辦于單相電之間,同時,電力線的負載也直接影響到信號傳輸的距離和強度。雖然這種通信在傳輸速率方而不盡如人意,但是從當前來看,其技術水平完全能夠滿足配網終端對于數據流量方面的要求。因此,這一技術方式對光纖通信而言,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可是解決部分地區無法敷設光纜這一問題2.3無線公網及專網通信技術。包括常見的CDMA,GPRS和EDGE等方式,以及3G公網。這兩種技術可以說各有優缺點。如,基于智能配電網絡而言,其無線公網在接入上需要統一的平臺,該海量終端在接入上,存在較大的技術難題。而對專網通信來說,雖然其有更遠的傳輸距離和更高的傳輸速度的優勢,但其未能實現用戶對于移動過程實現無縫切換方面的要求,在性能方面并不盡如人意,而且由于其開放性,造成了以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較大的風險。配網終端在數據流量方面少,實時性出沒有太高的要求。一般來說,采用公網這種無線通信方式,其數據在刷新速度可以達到秒級左右,這樣,基本上能夠滿足對于配網方面的運行需求。該通信方式主要優點在于投資小,基本不會出現投資失敗這一問題。且應用該方式后,可以有效簡化在自動化的設計、建設以及設備調試和維護方面的工作。

3關于研究智能配電網的未來發展面臨的問題

3.1需要對配電網各環節進行優化,實現彼此協調配合。這需要實現和全面監視配電網在運行方面的狀態、資產設備方面的狀態并保證供電可靠性,同時,還要切實提升整體管理水平,提升資產利用率,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滿足現代化需求的配電網。3.2要提升配電自動化建設水平。主要是引進經濟上更合理,運行上更可靠,傳感通信和控制上更先進的技術,提升配網整體智能化水平,提升其可觀測性及其可控性,使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方面大幅度提高及有效保證。3.3要對配網智能化深刻內涵和技術特征深入探索。主要從整體的技術構架,不完善和制定相關性技術標準和相關規范方面加以努力。這方面,既需要企業積極參與,也需要各科技院校的專家學者積極努力,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發揮好主導性作用。

4結語

綜合以上所述,當前來看,目前已經有的各項配網通信技術,各具有其優缺點,但多難以與配電自動化系統亟需的通信組網相適應。鑒于以上實際情況,最佳性選擇是根據智能配電網絡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將多種方式進行組合使用,才是達到最優化配置的最佳性選擇。因此,我們應該以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并努力尋求各項技術取得新的突破,才能真正使其適應和完全滿足智能電力在創新和發展的新需求,更好的造福于社會。

參考文獻

[1]黃林.探討配網自動化及通信系統的規劃及建設研究[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

[2]雷光金.面向配網的配用電通信網絡研究[J].電網術,2012.

[3]彭慧婷.配電網通信組網技術研究及應用[J].中國電力,2013.

作者:王文靜 單位:延安供電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