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建設規劃研究

時間:2022-06-20 10:41:55

導語: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建設規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建設規劃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筆者學校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針對高職院校機電設備維修管理專業建設,構建了該專業的建設規劃與實施方案,主要從辦學特色與專業優勢、專業定位與建設目標、建設內容與實施方案、預期效益等四大方面進行闡述。實踐辦學證明,該實施方案有利于提升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和高質量就業競爭優勢。

關鍵詞:高職;機電設備;專業建設;實施研究

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不僅能掌握傳統機電設備操作、維修管理等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也能掌握現代智能制造技術,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該專業的建設及發展在加工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辦學特色與專業優勢

1.辦學特色。(1)投資1000萬元新建智能制造中心校內實訓基地。打造具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特色的綜合性公共實訓基地。(2)加大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的融合力度。與企業協商,探索共同制定課程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將教學標準與崗位標準相結合,將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養成相結合,技能教學重視融入工匠精神,切實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3)充分發揮山東省優秀大學生科技社團的作用。多措并舉,提高學生學習技能的興趣,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2.專業優勢。(1)建立“兩結合、四融通”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中根據企業需求,基于智能制造設備維護、維修與管理崗位能力確定課程設置,突出機電技術在智能制造設備的維護管理特色,建立“以學校培養與企業培訓相結合、培養人才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理論實訓與社會實踐融通、教學標準與崗位標準融通、工作與學習融通、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養融通”的“兩結合、四融通”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大大提升人才培養的精準性和實用性。(2)課程體系突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基于機電設備維護、維修與管理崗位要求,初步構建了以機械維修電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設備維護維修能力為本位、以紡織服裝設備維護管理能力為特色的課程體系。

二、專業定位與建設目標

1.專業定位。主要就業崗位定位于面向淄博及周邊地區智能制造設備等領域從事智能制造設備研發、安裝調試、生產一線的管理、設備維護等相關崗位。拓展就業崗位定位于機電產品的銷售,以及產品工藝設計等崗位。2.建設目標。堅持突出智能制造特色,培養不僅能掌握傳統機電設備設計操作、維修管理等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也能掌握現代智能制造技術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借鑒并引入國際化職業教育理念,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改革專業課程,在保持傳統專業課的基礎上,將智能制造的最新知識納入進來。重視“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進一步增加教學名師人數。3.建設思路。(1)按照企業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對區域內機電企業、智能制造企業進行市場調研,圍繞職業崗位需求,明確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按照職業崗位能力整合設置課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方資源,完善“兩結合、四融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2)加強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核心課程建設。分析智能制造設備運行與維修等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按照職業能力發展整合重構課程,以機械維修電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設備維護維修能力為本位、以智能制造設備維護管理能力為特色,重視加強學生專業能力、文化素質、身心健康“三維課程體系”建設,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3)重視“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按照學院《教師成長培訓培養工程實施辦法》部署,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實施和考核方案。重視骨干教師培養和兼職教師的聘用工作,建成一支學歷、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專兼職搭配的優秀教學團隊。(4)對實習實訓條件進行改造提升。在現有實訓場所的基礎上,投資1100余萬元新建6個實訓場所。在加強與現有實習企業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校企合作渠道,深度合作企業到2020年年底將達到6個,為學生專業實訓、技能訓練提供可靠保證。(5)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以學校和企業為雙主體,成立“產學研合作服務中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增強機械維修電工、PLC系統設計的服務能力。開展企業與員工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建設期內校企共同研制開發市場化產品(項目),為企業提供技術升級與設備改造與等服務項目。

三、建設內容與實施方案

1.體制機制突破。(1)建設基礎。重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與企業建立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不斷加強產教融合,積極探索在過程管理、人才共育、成果研究等方面合作,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源保障和業務指導。(2)建設目標。搭建開放合作發展平臺,在現代學徒制協同育人的深入研究與實施下,分別與山東金能科技有限公司、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和訂單班,根據企業需要創新制定培養方案,建立相關的章程和完善的配套制度。2.教學資源建設及課程體系構建。(1)教學資源建設。圍繞典型工作任務完成所需的知識、技能重組、序化教學內容,構建教學情境。將企業崗位操作規范、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與課程教學精準對接,建立適合當前智能制造技術教學的新課程標準。依托數字校園中心,對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庫進行建設提升,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讓教學資源實現共享。(2)課程體系構建。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新開發,組織學校教學名師、社會專家、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基于智能制造設備操作維護與安裝調試等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充分吸收企業技術與生產標準,根據職業能力發展的不同階段,重新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最終形成基礎學習、專業學習、專業拓展三個學習課程領域。每個學習領域都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突出以典型工作任務提升專業能力為特色。推行“一體化”教學模式,突出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開發對應課程。3.師資隊伍建設基礎和建設目標。(1)建設基礎。突出“雙師型教師”素質提升,根據學院教師成長培訓培養工程實施辦法的標準要求,加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構建專業技術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相結合,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的院級優秀教學團隊。(2)建設目標。三年時間內,培養1名校內專業帶頭人,外聘1名有豐富工作經歷、行業威信高的專家擔任專業帶頭人;內培5名專業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100%。聘請能熟練傳授技術技能的24名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承擔55%以上的實習實訓課教學任務。4.教科研及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基礎、目標。(1)建設基礎。近三年來,共參與企業產品設計和技術改造10余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0項。為企業職工培訓1000余人次,技能鑒定600余人次,技術服務及轉讓31項。依托專業成立了多個學生專業實踐社團,其中大學生科技社和測繪建模社團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社團,組織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和科技創新,把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有機結合。同時成立了機電維修中心,負責全院的投影機維修和中央空調維護。前期在指導教師帶領下由學生社團自主研發的“紅外感應節能控制器”、“三維雕刻機”等項目已投入生產并推廣使用。(2)建設目標。鼓勵專業教師加強科研能力,每位教師每年一篇,積極申報省級、國家級課題,多參與社會服務等工作。

四、預期效益

第一,完善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突出能力本位,推動創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第二,學生專業實踐社團建設成效顯著,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第三,組建“雙師型”優秀教學團隊,探索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第四,發揮“產學研合作服務中心”有效作用,廣泛開展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社會服務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第五,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大力推進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在課程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建設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第六,進一步彰顯山東輕工職業學院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和高質量就業競爭優勢,使本專業招生數量穩定保持省內領先水平。

作者:煙承梅 單位:山東輕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