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8-18 05:04:45
導語:家訓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優秀傳統家訓文化對高校文化建設的啟示
(一)優秀傳統家訓文化豐富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精神內涵。傳統家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家訓在幾千年的中華文化長河中得以流傳下來,其優點在于傳統家訓采取最貼近大眾生活的教化方式,言傳的同時還兼顧了身教。傳統家訓在某種程度上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縮影,它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哲學。同時,傳統家訓大都涵蓋正能量,都是勸誡后輩兒孫守法愛國、立規教子、孝敬父母、為人寬厚、持家立業等,因此,它對子孫后代的為人處世、持家、報國都有積極影響。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1]因此,把優秀傳統家訓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對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深遠影響。二者結合下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機遇,一次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機遇。(二)優秀傳統家訓文化影響高校文化建設價值取向。從改革開放至今,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展現了文化的多元性。一部分大學生在金錢的誘惑下出現了思想過于功利,思想和行動一切向“錢”看,視財富和利益為第一位,把金錢和物質的價值凌駕于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之上。部分大學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畫等號。從自身角度思考問題,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個人利益的得失,沒有家國情懷,不能以大局為重。長此以往,就容易出現信仰缺失、志向彌漫。金錢本身只是中性的物質象征,但過于追求金錢就會產生金錢崇拜。“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大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尚且排在治國之前,由此可見,古人對自我修養的重視。而傳統家訓中包含的家國思想有助于加強現代大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培養社會責任意識。進而能把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相聯系,形成正確的思維導向。(三)優秀傳統家訓文化規范了高校文化中道德標準。當代大學生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容易迷失自我,出現違反道德品行、法律法規的行為。導致這些錯誤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未得到良好的確立情況下而過早接觸到了社會不良風氣。由此可見,道德的缺失或偏離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生存表現。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標準和思維導向成了當務之急。傳統家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積累和沉淀。其中道理通俗易懂,不只是簡單地說教,更容易讓大學生理解、接受。其中勤奮、勤儉、誠實守信更是作為中國傳統家訓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將傳統家訓融入高校文化中有益于完善道德標準的確立。[2]從而規范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標準和思想意識。保證其在社會實踐中良性發展,并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
二、優秀家訓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困境
(一)沒有充分認識到傳統家訓文化的重要育人作用。傳統家訓文化距離現代人的生活較遠,即便如此,優秀的傳統家訓中還是存在著獨特的文化精華,對于“治國、齊家”有著不可磨滅的指導意義,對提高個體的道德水平與法律規范有著重要的作用。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具有非常好的促進意義。而我們所生活的年代,沒有充分認識到傳統家訓文化的重要育人作用,少有人去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能夠與現代社會發展相聯系的內容。在此背景下,高校以優秀家訓為主體的文化建設沒有充分認識到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大限制了傳統優秀家訓育人功能的發揮,使整個高校的文化建設工程也顯得根基不牢,實效性降低。(二)傳統家訓文化和高校文化建設的融合流于形式。當前,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推動意義,在自身發展的各個方面都開始希望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高校文化建設雖已掀起弘揚傳統家訓文化的思潮,但其將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文化建設的融合卻更多流于形式,致使高校的相關主題文化建設停滯不前。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入融合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高校發展也深受其影響,在教育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上,比較推崇西方現代的教育。同時,對大學生的創業與就業率這種顯性指標的更多追求,忽視了對人文素質培育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沒有專門的教育團隊來深入研究傳統家訓文化,對家訓文化進行全面、科學辯證地分析,結合高校發展與時代要求,繼承弘揚和創新家訓文化,舍棄傳統家訓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同時沒有顯示出推動高校文化建設的巨大力量,自然也就更少了對傳統家訓文化的研究學習。(三)沒有深入挖掘到優秀家訓與高校文化建設的契合點。家訓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備中華傳統文化的普遍性質與特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隨著時代變革,文化也在不斷進行著自身的揚棄與發展。我國古代與近代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屬于封建國家,封建制度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都帶有強烈的封建性,封建社會生產生活背景下的家訓,必然也帶著深刻的時代烙印,部分傳統家訓宣揚等級制度、重農抑商等思想。而這些封建傳統文化在今天都是不適于社會發展的,甚至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思想糟粕。提起傳統家訓文化,當代一些高校文化建設者不免認為傳統家訓是落后文化,并沒有深入挖掘家訓文化的歷史沿革與社會價值閃光點,沒有把握住傳統優秀家訓與高校文化建設的契合點,卻認為它與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沒什么聯系。
三、優秀傳統家訓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究
(一)精確定位傳統文化家訓和大學文化建設的契合點。大學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以時展要求為指向,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才能夠營造出適合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文化氛圍,創造出有利于打造高校獨有特色的文化根基,精確定位傳統文化家訓和大學文化建設的契合點,揚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發揚光大其中的文化精華,大力發揚傳統優秀文化的號召力量與大學文化建設的緊迫性,使大學文化建設更具實效性。高校的文化建設必須有一個旗幟鮮明主題為指引,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為之烘托、支撐。在大力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家訓文化的視域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廣博傳統優秀家訓,根據學校自身的發展歷史和未來發展方向,精確選擇傳統家訓中的愛國、誠信、明理等主題,為今后的文化建設確立方向。[3]例如,商學院校的文化建設可以選擇“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為主題開展;軍事院校可以確立“報國恤民、舍生取義”所倡導的愛國主義為文化建設主題;法學院校則可以以“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為主題開展文化建設等。(二)提高高校教師的整體師資水平。唐代文人韓愈有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實踐也同樣證明,只有傳道的教師水平高,才能給予學生更深入的思維啟發、更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更寬廣的學習視野。因此,要想建設完備的以優秀家訓為主體的高校校園文化,就一定要提高高校家訓文化研究者、以及相關學生管理者和教學者的知識涵養與教育能力。總體而言,提高高校教師的整體師資水平,就要激勵高校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寶貴意識,積極努力學習家訓相關的知識準備,發現家訓與高校文化的契合點,將新時期的價值觀與傳統文化融匯、貫通,不斷加強以家訓為主題的文化建設宣傳,助力高校建立健全文化體系,以傳統文化的力量感染新時期的大學生。[4]提高師資水平,首先要嚴格高校教師的入職考核,對求職者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進行有針對性地考試,擇優錄取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較高的人員;其次,對入職合格人員和從業教育者進行專項的傳統家訓文化培訓,以傳統家訓文化和高校文化建設融合為切入點,培訓專項師資隊伍;再次,對相關教育者的學習進行展示測評,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習和培訓活動,如專題課堂授課比賽、專項知識競賽等。(三)積極創新多種形式的家訓文化實踐活動。高校文化建設,首先要依靠特色鮮明的教授內容來展現。因此,在高校的教學內容方面,高校首先應堅持以優秀傳統家訓精華為源泉,召集學識淵博的編纂團隊深入挖掘傳統家訓文化中與高校文化主題相契合的內容,將“講仁愛”“崇正義”“守信用”等傳統優秀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連接,并將其科學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課堂教學中,并注重內容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相結合,逐漸使學生樹立起高尚的品格、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在教學方式上,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利用各種媒體平臺把傳統優秀家訓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中來。例如,除了課堂教學,高校的文化建設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小程序等多種媒介,把優秀傳統家訓文化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做成高品質的文化產品,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推送給大學生,占領其意識引領陣地,加大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的傳播,促進高校文化建設的隱形氛圍。再次,引導高校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建設實踐,最大程度地激發大學生參與文化建設實踐的興趣與內驅力。一方面,高校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如以誠實守信家訓為主題的知識競賽、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以“以儉素為美”為主題的征文比賽等等多種實踐活動。另一方面,高校還應當為大學生的意識樹立和行為規范塑造榜樣和模范,借在學生群體中選拔優秀的榜樣,進一步宣傳校園文化。[5](四)不斷提高高校課堂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作為一種顯性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設的中心所在,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渠道。隨著時代的改革,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入變革。尤其是以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為主體建設高校文化,就要通過把優秀家訓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發揮家訓文化的作用,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社會歸屬感。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可以從優秀家訓文化科學融入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模式兩方面來進行。一方面,要創新教學內容與授課方式,發揮家訓功能的育人作用,培育大學生的人文底蘊及綜合素質。[6]例如,深入研究古往今來愛國人士的人生歷程和代表人物等,把研究成果融入到相關教材體系中,增強教材的人文內涵,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給養。另一方面,科學更新高校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作為重點,通過啟發式教學等模式,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驅力。
參考文獻:
[1]雷國平.新時代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思考[J].智庫時代,2020(15):183-184.
[2]孔德滕,張雪.高校主題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河北交通教育,2020,17(1):23-24.
[3]胡穎蔓.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J].智庫時代,2020(10):69-70.
[4]周湉.淺談高校文化建設與黨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西部,2020(3):110-111.
[5]何欣然.淺議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家訓培養納入大學文化建設之中[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2):119-122.
[6]李魯寧.優秀傳統家訓視閾下大學文化建設路徑探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6-7.
作者:李魯寧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 上一篇:高職院校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及策略
- 下一篇:黨校12345建設機制及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