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政生態建設芻論

時間:2022-09-17 03:50:09

導語:高校廉政生態建設芻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廉政生態建設芻論

摘要:高校廉政生態是高校黨風廉政建設現狀以及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高校黨風、校風、師風、學風的真實寫照。加強高校廉政生態建設,是貫徹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的創新舉措、保障高校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基礎、深化高校立德樹人理念的必然需要。依據生態系統多樣性、整體性理論,高校廉政生態建設具體應體現在理念、行為、制度、風氣等四個維度。高校應著力從加強教育引導、抓住監督環節、扎緊制度籠子、打造廉潔文化等四個方面開展廉政生態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廉政生態建設;內涵價值;基本原則;實踐路徑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迎來良好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廉政風險和挑戰。當前,加強高校廉政生態建設已成為一項緊迫的政治任務。高校廉政生態建設作為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復雜性的工程,需要加強廉政生態建設主體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廉政生態,助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

一、新時代高校廉政生態建設的內涵意蘊

1.新時代高校廉政生態建設的基本內涵。高校廉政生態是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和發展軟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高校黨風、校風、師風、學風的真實寫照。高校廉政生態建設作為新時代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嶄新理念和具體要求,是以反腐倡廉新常態的要求為導向,以生態學系統、協同發展理論為依據,順應實際而凝聚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規章制度、校園風氣的總和。高校廉政生態建設重視人們在腐敗預防和治理過程中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旨在通過廉政生態系統的調節、凈化和革新,實現對各種腐敗消極現象的凈化和消除。高校廉政生態建設的主體是高校干部和師生員工,客體是各種層次、不同程度的腐敗行為,以及可能誘發腐敗的事物或現象。高校廉政生態建設,即通過加強廉政和紀律教育,提高干部及師生員工的黨風廉政意識,提高他們的腐敗免疫力,凈化高校環境,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廉政生態,最終達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應然狀態。2.新時代高校廉政生態建設的價值意蘊。首先,高校廉政生態建設是高校貫徹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的創新舉措。高校廉政生態建設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整體利益為核心,通過構建體系化的黨風廉政生態系統,凈化高校整體廉政氛圍,推動實現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向高校基層延伸,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紀律保障。其次,高校廉政生態建設是實現高校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隨著高校發展規模的急劇擴張,基建、后勤、招生、科研等關鍵崗位權力和資源越來越集中,權力尋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透視高校一系列腐敗現象,既有權力失控、行為失范的共性,也與廉政生態的失衡密切相關。沒有良好的廉政生態,高校就無法形成優良黨風、純正校風、嚴謹教風和濃郁學風,影響高等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加強高校廉政生態建設,讓崇廉尚潔之風涵養校園文化,守護高校這片“凈土”,已成為箭在弦上的緊迫任務。再次,高校廉政生態建設是高校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需要。新時代高校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這要求教師群體強化自我約束,杜絕學術腐敗,增強人格魅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通過教育、服務、管理的多向互動,促進全體師生員工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廉政教育“入腦入心”。要通過高校廉政生態建設凈化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提升高校的競爭力和信譽度。

二、新時代高校廉政生態建設的理論維度

高校廉政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注重運用系統化的思維方法,從理念、行為、制度和風氣等四個維度厘清高校廉政生態建設的基本理論和內容框架。1.崇廉尚潔,弘揚廉潔價值理念。腐敗行為折射出的是一個人正確價值理念的缺失。當前,腐敗現象的易發多發不僅是對黨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也是對全黨全社會價值理念的考量。高校廉政生態建設必須根植廉潔理念、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實現“不敢腐”“不想腐”,這既要不斷健全完善有效管用的長效機制,還要構建起廉榮貪恥的價值理念,重塑我們的價值觀。[1]高校是我國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應大力倡導廉潔價值觀。高校黨員干部要做培育和踐行廉潔價值觀的表率。教師要以成為“四有”好老師為目標,培育良好師德師風,做到廉潔從教。學生要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牢固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為自身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2.明辨是非,認清行為底線紅線。高校黨員干部要明規矩、知底線、守紀律,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現實的誘惑和嚴明的紀律之間,明白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不正確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杜絕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教師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強化思想道德底線,愛崗敬業,堅決杜絕學術腐敗。學生要恪守誠信價值觀,加強反腐倡廉實踐。3.嚴以用權,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上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制度建設是高校廉政生態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廉政氛圍,除了依靠弘揚正確價值理念、堅守底線、明辨是非外,更需要建立健全制度,對權力進行約束。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就是要通過制度設計來明確權力的運行邊界,通過制度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確保高校管理者手中的權力能夠用之于發展、服務于師生。4.凈化生態,營造清廉校園風氣。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2]高校廉政生態建設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維護高校政治生態,培育風清氣正的校園風氣。高校廉政生態建設,需要不斷弘揚建設主體的正能量,推進廉潔價值觀的不斷內化,使建設主體形成廉潔品格,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高校廉政生態建設要求高校管理者積極弘揚崇廉尚潔的價值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師生堅守紀律和道德底線,做到干凈用權清白做事,在頭腦深處建立抵制腐敗思想侵蝕的防火墻,以清廉正派的品行、務實擔當的作風,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廉政生態。

三、新時代高校廉政生態建設的實踐路徑

1.加強教育引導,筑牢思想堤壩。高校廉政生態建設,關鍵在于廉政生態建設主體的自覺。要通過多層次、多形式、有重點的教育,引導高校師生傳承和踐行高校廉潔價值觀,將廉潔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高校領導干部是關鍵。高校管理者行使權力的價值目標是服務廣大師生。在工作中,高校領導干部相較于廣大師生更熟悉反腐倡廉的政策措施、了解腐敗滋生的成因土壤、辨識反腐斗爭的發展形勢。因此,高校領導干部必須強化自我教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其次,廣大教師要積極作出表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對高校廉政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育人者必先自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加強對教師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師德師風建設與教師職稱評聘相結合,開展對高校教師隊伍的廉政教育,將教育者的廉政教育前置[3],使教師群體鍛造師德、端正師風、廉潔從教,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堅決杜絕學術腐敗,增強抵御廉政風險的能力,推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激勵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學生作表率。再次,青年學生是廉政教育主體。要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有重點、分層次地進行宣講動員。對于非畢業班學生,要引導他們夯實理想信念,牢記各類校紀校規和法律制度,提高反腐倡廉意識。對于畢業班學生,應引導他們提升職業道德素養,筑牢拒腐防變的心理防線。2.抓住監督環節,實現“清淤”目的。高校紀檢監察部門要主動承擔廉政生態建設的鏈條功能,串聯起各相關部門,專業、權威、高效地推進監督工作,強化“不敢腐”的震懾。一是要推進關口前移。要以加強節日期間作風建設為抓手,抓住重要時間節點,采取多種形式,向廣大黨員、干部、教師發信號、打招呼,不斷進行提醒和監督,保持整治“四風”問題的高壓態勢。要加大對高校干部人事、財務管理、科研經費、校辦企業、國有資產、招生錄取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監管力度,做好基建工程、物資采購、圖書教材和后勤服務的招標監督工作,讓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要結合實際,推動開展巡察、檢查工作,對下屬單位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民主集中制以及領導干部廉政自律和作風建設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黨風廉政建設各項任務有效落實。二是要全面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要嚴格貫徹執行黨紀法規,抓住“關鍵少數”,聚焦“六大紀律”。準確理解和運用“四種形態”,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對黨員干部身上暴露出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通過詢問提醒、談話函詢等方式,早發現、早提醒,早控制、早化解,切實抓苗頭、管小節,嚴在前面、嚴在日常。高校紀檢監察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嚴格貫徹“打鐵必須自身硬”的要求,做到忠誠、干凈、擔當,履行好新時代高校紀檢監察干部的職責和使命。3.扎緊制度籠子,構建預防機制。規范、科學、有序的制度體系是保障良好廉政生態的根本。必須扎緊制度籠子,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著力構建“不能腐”的預防機制。要注重頂層設計,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多樣化等特點,匹配各學校辦學實際,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制度體系。要嚴格貫徹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建立健全高校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高校廉政生態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要注重風險防控,全面梳理廉政風險點,堅持事務和權力運行公開透明,制訂全面的干部師生員工行為規范,提升高校師生的思想認識和自律意識,優化黨風、校風、師風、學風,凈化高校教育生態。要切實有效地開展廉政風險點排查工作,列出權力清單,排查廉政風險點,制訂防控措施,不斷完善內控制度,細化工作流程,加強各個環節的流程管理和監督制約,形成有效防范廉政風險的監控運行體系。4.打造廉潔文化,拂動校園清風。深入開展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活動,促進高校師生養成廉潔價值觀,著力構筑“不想腐”的思想堤壩,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腐敗。一是積極把高校廉潔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組織編纂廉潔文化教材和讀物,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政教育資源。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廉潔文化建設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掘廉政先進人物和事跡,樹立校園廉潔榜樣,創建富有特色的高校廉潔文化品牌,積極發揮先進文化在高校廉政生態建設中的促進作用。二是充分整合運用新媒體資源。既要守好傳統媒體陣地,又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及時全面地宣傳校園廉潔文化。利用校刊校報、宣傳櫥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開辟廉潔文化教育專欄,營造風清氣正的高校廉政生態環境。深化微信、微博等網絡新媒體建設,定期黨風廉政建設動態,圍繞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分層開展形象生動的“微課”建設。三是加強廉政教育實踐。加強與地方公檢法機關的互動,建設廉政教育基地,扎實有效地開展廉政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廉潔文化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王新民,王少偉,陳治治.從“不敢”到“不想”有多遠[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4-09-29(1).

[2]趙才勇.十八大以來我國廉政生態建設的新特征[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8).

[3]姜建忠.新時期高校提升廉政風險防控實效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7).

作者:顏奇英 王國聘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