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驗收建設項目論文

時間:2022-05-29 08:21:27

導語:環保驗收建設項目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保驗收建設項目論文

1廣西驗收管理現狀

1.1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執行率

據統計,近年來廣西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的執行率總體不高。從已開展竣工環保驗收的建設項目來看,目前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了竣工環保驗收作用的有效發揮,同時也制約了生產企業自身的發展。為加大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監管力度,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分別于2006年、2010年、2013年3次對審批環評文件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情況進行梳理,督促建設單位盡快依法辦理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手續,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1.2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規定

依據“三定”方案,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機關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工作由環境影響評價處負責,環境監察總隊參與驗收工作。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審批環評文件的建設項目申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需提交以下材料:《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調查)報告(表)》(報批本)、《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調查)報告(表)》(公示本)、同時附刪除的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等內容及刪除依據和理由說明報告、建設單位出具同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網站公開驗收監測(調查)報告(表)(公示本)的書面意見。以上材料(包括電子文檔光盤)一式兩份,并加蓋建設單位公章和編制監測(調查)報告(表)單位的公章。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受理后,30日內組織現場檢查驗收(所需時間不計入到承諾辦結時限),最終依據驗收組的驗收意見做出是否同意通過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批復,辦結時限為10個工作日。

1.3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隊伍

隨著廣西對建設項目監督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強,驗收管理和驗收技術隊伍已逐步建立。需編制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表)的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委托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下屬的環境監測站編制。需編制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的大多數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委托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下屬的環境監測站或環科院(所)編制。此外,自治區環保部門審批的礦山采選項目也可由市環境監測站編制驗收調查報告(表)。市(縣)級環保部門審批的少部分建設項目由社會化監測機構承擔,如柳州市轄區內的建設項目驗收監測市場已有4家社會化監測機構從事驗收監測工作。

2建設項目驗收工作存在的問題

2.1建設項目自身不足,達不到驗收條件

部分建設項目由于環保設施未按照環評及設計要求建設,或建成后無專人管理;排污口未進行標準化整治;排水管網流量計量裝置、污水排口標志、監測設施均未按國家有關規定設置等諸多問題,只能邊生產邊整改[2]。部分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時涉及衛生防護距離內環境敏感點的搬遷,屬地政府承諾項目投入生產前,完成搬遷工作。項目建設后由于屬地政府承諾不兌現,項目因衛生防護距離內的搬遷工作長期不到位而無法進行環保驗收[3]。據不完全統計,約有40%建設項目因批建不符、工況不滿足等原因不能正常推進。

2.2環保執法處罰力度不強,違法成本低

建設項目在環評審批后缺乏跟蹤監督,建設中監察力度不夠。企業的一些項目未經同意擅自投入生產或者試生產;一些項目久拖不驗,在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多次督促下,才提出申請驗收,造成違法生產的局面出現。

2.3驗收技術隊伍少,監側(調查)能力弱

廣西環保部門參與驗收監測和調查的人員較少,技術力量較弱,特別是市(縣)監測站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不足,監測項目不全,針對性較差,一些項目難以開展。市(縣)監測站的常規監測任務較重,難有精力騰出時間完成更多的建設項目驗收監測(調查)工作。

3國內部分省市的驗收管理經驗

3.1創新建設項目環境監管體制

重慶市環境保護局早在2007年頒布實施的《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中,即已創造性地將“環境保護設施備案”和“試運行”兩個環節納入建設項目“三同時”監管行政許可范圍,彌補了國家層面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制度中僅有“環評審批”和“三同時驗收”一頭一尾兩個審批環節、項目審批后直至試運行期間沒有法定監管手段的缺陷,并據此成立重慶市環境保護局建設項目管理處(即對應環境保護部驗收處),完善了建設項目“三同時”監管體系、豐富了建設項目環境監管手段,取得良好效果。

3.2強化建設項目環境監管能力

山東省環境保護廳2012年印發《關于加強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等有關環境監管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市縣環境保護局對省級審批建設項目施工期和試運行期環境監管的責任,并將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與轄區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工作掛鉤,對履行監管責任不到位、存在久拖不驗等情形的市縣,實行從嚴審批環評文件,充分調動了市縣環境保護局建設項目環境監管積極性。在重慶市委、市政府2004年制訂《重慶市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辦法》時,重慶市環境保護局就提出建議:將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工作納入“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綜合考評內容并獲采納,與此同時,建立建設項目環保監管信息調度制度,由市環境保護局環境監察部門牽頭制定監管信息調度表,按月定期向各區縣環保局通報建設項目環境監管情況,有力地推動了項目環評審批和竣工驗收等方面工作。正是采取了如此有力的措施,近年來重慶市環境保護局年驗收項目數已高于審批項目數量達10%左右,“應驗未驗”項目已基本消滅。

3.3培育建設項目環境監測或調查力量

據統計,重慶、陜西、山東三省(市)環評機構數量分別達到39家、33家和78家,環評工程師數量分別達到307人、331人和730人,而廣西僅有環評機構24家、環評工程師204人,即使是GDP比廣西還少的陜西省,其環評機構和環評工程師數量也達到廣西的150%左右,尤其是山東省,其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的環評工程師就達到50人。正是由于環評機構實力強大、敢于競爭,逐漸成為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或調查工作的主力軍,為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竣工驗收管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廣西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竣工驗收發展對策建議

4.1集中力量,清理歷年積壓的“應驗未驗”項目

以貫徹落實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契機,加快清理歷年積壓的“應驗未驗”項目,妥善化解建設項目環境監管法律責任:1)對不同情形的建設項目針對性采取措施,分類推進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加快完成環境保護驗收手續;2)充分調動市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環境監管力量,適當下放部分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審批權限。

4.2勇于創新,擴寬監管手段和方法

根據廣西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建設項目環境監管手段和工作方法:1)建立建設項目動態管理系統,在前期項目建設情況梳理工作的基礎上,充分依托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辦公網絡“廣西環境監管與應急信息系統”,整合項目審批、試運行、環境監理以及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相關環境監管信息,為強化建設項目審批后監管打下堅實基礎;2)研究建立放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調查)市場的配套監管制度,逐步有序放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調查)市場;3)加快啟動環境監理試點工作,近期以環保部審批項目為主先行設立若干示范項目,同時配合重大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4)適當簡化部分類別項目的竣工驗收工作內容。對環境影響總體不大的項目,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出臺相關規定,簡化其竣工驗收文件編制內容。

4.3強化監管,全面推進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工作

以“過程監管”促“竣工驗收”,逐步形成加快竣工驗收的長效機制:1)研究出臺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工作規范;2)通過嚴格環境保護執法推進竣工驗收,責令限期驗收項目無正當理由未完成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堅決予以立案調查、依法嚴肅處理,對竣工驗收工作滯后的企業或企業集團實行集團限批、限期完成竣工驗收工作;3)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建立共同推進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機制,將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等信息及時通報給銀監會,充分利用“綠色信貸”等機制促使企業提高對竣工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和重視;4)加大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信息公開力度,在環保部門的門戶網站設立竣工驗收工作專欄,及時公開曝光未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久拖不驗等環境違法行為,對“設置防護距離”等屬地政府承諾事項未按時兌現到位定期予以公開通報。

5結語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是依據環評文件對建設項目執行法律法規、環境標準、環境管理要求以及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的系統檢查和考核,驗收執行程度是否到位將決定著驗收的效果和區域環境質量的變化,對于環境管理工作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各級環保部門及環保從業人員共同的努力,才能徹底清理“應驗未驗”項目,提高審批項目驗收率。

作者:曾健華劉杰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