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K國際標準在品牌建設的運用

時間:2022-07-30 03:38:51

導語:AHK國際標準在品牌建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AHK國際標準在品牌建設的運用

摘要: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對具有國際職業資格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技工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迫切需要順應國際化的人才發展趨勢,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擁有國際職業資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近年來,全國各技工院校紛紛開展一系列探索與嘗試,本文以南京交通技師學院為例,淺析引入ahk國際標準對品牌專業建設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AHK;國際標準;專業建設

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具有職業性和國際性的特點,由于其健全的制度、嚴格的考核、過硬的質量、細致的職業標準而在學校、企業、國家有著極高的推廣價值。

一、AHK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概念

IHK職業資格證書是由德國工商聯合會(DeutscherIndustrie-undHandelSkammertag,簡稱DIHK)綜合德國制造業、信息產業、交通產業、商業與服務、物流、旅游、金融等主流產業,根據技術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需求,研究開發的一系列針對性很強的職業資格標準,并推出了數百種的職業資格證書,稱作“IHK職業資格證書”。“IHK職業資格證書”在中國的名稱為“AHK職業資格證書”。此證書是依據培養職業行為能力的要求,在職業學校中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圍繞學習領域,在跨企業培訓中心按照培訓規則圍繞企業需要的核心能力進行教學,最后由德國工商聯合會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通過考核后獲得標明某種職業資格的證書。AHK強調以能力為本位,其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的同時,能夠成為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應用型工程師。

二、引入AHK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背景

1.中國制造“2025”的時代呼喚。隨著國際化合作進程的加快,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對于“大國工匠”的需求日益劇增。加強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是建設人才強國的重大措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黨的報告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雖然我國每年培養出大批技能型人才走向社會各個崗位,但就整體素質而言,質量并不高,還存在結構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有限、創新能力不足、國際化職業適應能力不足等問題。中國制造“2025”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為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目前,中國制造業市場上亟須具有國際化視野、復合型的技能人才。同時,眾多外資企業特別是德資企業更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的高技能人才。然而,國內現有的職業資格標準暫時還不能滿足評價高精尖和跨專業綜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國際化人才缺口較大。2.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要求相銜接,到2020年,高職院校20%以上的專業課要與國際職業標準對接。”由此可見,教育部高度重視在職業院校專業教學中引入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引入國際標準,提升職業院校內涵建設,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江蘇省、南京市教育部門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的戰略部署,著力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3.學院面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筆者學院現有2016級、2017級、2018級4個中德班共65人,在轉型發展階段,筆者學院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不斷提升,國際化合作不斷深入。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享譽全球,為德國制造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學院為了積極響應市場需求,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決定引入德國IHK國際職業資格考試,培養具有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的高技能人才。筆者學院經過系統研究德國國家職業資格框架、職業分類、職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證書體系,逐步摸索出符合技師學院實際情況的德國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習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東莞技師學院等先行者的辦學經驗,筆者學院于2018年與德國舍弗勒公司正式簽約并開始中德校企雙元制人才培養。在與德企合作的同時,筆者學院直接對接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經過多次考察和交流,雙方初步達成合作意向,通過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學院可以充分利用德國商會的企業資源和職業教育資源,探索實踐國際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路徑,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國際標準對接,有效促進了一流品牌專業建設。

三、國際化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

1.引入國際化職業資格標準。學院將國際職業資格標準所要求的知識、技能、素質分解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現專業教育標準與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的融通與銜接。人才培養的實施按照“校企雙元、理論和實踐雙元、教者雙元”等德國“雙元制”本土化教育模式開展。通過與國際企業尤其是德企進行深度合作,圍繞國際職業資格標準在學校、培訓中心和企業等三個教學場所實施課程的教學,學校有針對性地實施專業技術課程教學,培訓中心進行技能課程教學,企業開展崗位實踐性訓練,利用各自優勢發揮效用,全方面將國際化職業資格標準滲透到教學活動中。2.搭建國際化特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為了深入開展專業發展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調研,明確專業崗位和企業對人才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需求,學院針對就業崗位中常見的工作任務信息進行統計和整理,圍繞國際化職業資格標準,并結合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要求,兼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提煉出行業職業通用的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學院根據所需培養的能力,將教學目標與崗位職責進行對接,將五年制課程劃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理論課程、企業課程和校內專業核心課程,從而使各類型的課程滿足學生培養的需要。依據對接職業崗位要求,學院還深入推進了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工作。針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按照工作任務的性質和邏輯關系,結合企業培訓計劃擬定一門課程中的核心能力要求。根據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重復率和復雜情況,制定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在對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構建時,按照以知識和技能為主體內容,以職業素養為必備任務,突出綜合技能的同時培養工匠精神和愛國精神,在提升學生技能水平的同時,加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構建國際化特色專業評價體系。通過國際合作和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的引入,校企共同構建與現代企業崗位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標準。學院堅持“六位一體”的立體評價模式,促進多方、多維、多元評價體系建設,即“學生評、學校評、企業評、主管部門評、社會評、國際行會評”六個方面。對課程評價,采用任務評、過程評、考核評有機結合,打破原有的分數指標和等級考核體系,著重考核學生與企業需求的知識能力、與崗位對接的素養能力。同時,試行“一考雙證”的模式,在企業行會(AHK)的監督下,在人社部門技能鑒定機構的主管下,以國際職業資格認證涵蓋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避免資源和精力浪費,從而搭建具有國際化特色的專業評價體系。4.建設國際化水平的師資團隊。學院學習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引入德國IHK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為加強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學院一方面通過內部培訓來提升教師水平,搭建交流學習平臺,加強教師結對幫扶工作,促進教師在技能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學院更加注重專業教師國際化教學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遴選專業優秀教師參加德方舉辦的師資培訓,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先進的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模式,著重提高國際化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開發能力,成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學院通過利用國際合作、校企合作辦學平臺,教師不僅學習與學習領域、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更要學習凸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色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實訓基地建設方法,培養一批持有IHK證書的考官和培訓師。5.建設國際化品牌實訓基地。學院將國際職業教育理念引入到實訓基地的建設中,與企業尤其是德國知名企業進行聯合實訓室建設,是加快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有效路徑。國際化品牌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國際合作辦學匯聚高端的國際人才和資源,集聚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為國際合作品牌專業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提供全面支撐。筆者學院在建設國際化品牌實訓室時,經過多方調研和反復論證,集成國際資源、借鑒先進經驗。在建設國際化品牌實訓基地前,應該盡量在原有的實訓基地基礎上通過布局優化、功能定位、設備更新、文化建設等方面著手改造,建設目標是成為符合國際標準的,集產、學、研、鑒、賽五大功能于一體的實訓基地。以筆者學院中德培訓中心為例,通過學習和借鑒德國舍弗勒集團的先進雙元制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在現有電氣技術實訓中心、數控技術實訓中心、機電一體化實訓中心和鉗工實訓中心的基礎上,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進行場地的重新布局優化,將國際職業資格標準中德職業要求落實到各個實訓區域,明確各個區域的功能定位,同時兼顧一體化教學的需要;積極申報科研課題和平臺建設項目,逐步更新實訓基地設備,整體提高實訓設備的先進性;設計一以貫之的LOGO和品牌形象,確立“專業Specialty、人文Humanism、智能Intelligent、綠色Green”四大建設理念,充分推動工匠精神與德育職近幾年,通過引入IHK國際標準的探索與實踐,對學院發展的促進,特別是加快一流品牌專業建設的提升效果顯著。筆者學院深刻地認識到技工教育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今后學院擬進一步擴大合作規模和范圍。2019年,學院將著力完成中德AHK機電一體化師、中德AHK汽車機電一體化師、中德AHK新能源汽車維修師江蘇省培訓認證中心建設,并探索建立運輸商務、計算機國際職業資格標準培訓認證中心。圍繞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這一中心展開,從實際效果出發,全面建立學院特色的國際合作機制和體系,開拓從“合作”到“發展”的創新之路,打造技工教育的品牌。

四、示范推廣,引領發展

通過合作共建,打造三大國際職業資格省級培訓認證中心,充分發揮培訓資格認證與資格標準建立工作,促進人才培養與孵化,引領技工院校高端發展,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1.建設中德AHK機電一體化師江蘇省培訓認證中心。引入德國機電一體化師職業資格標準,在配備筆者學院中德新科技南京職業培訓中心、中德手工機械加工培訓中心和電氣技術三大培訓中心的基礎上,由AHK授權培養德國AEVO認證的師資和AHK機電一體化師考官,共同建設基于校企雙元的中德AHK機電一體化師江蘇省培訓認證中心。中心建成后,可開展每批40人的德國AHK機電一體化師職業資格的培訓和認證,為南京及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的機電專業高技能人才。2.建設AHK汽車機電一體化師江蘇省培訓認證中心和AHK新能源汽車維修師江蘇省培訓認證中心。引入德國AHK汽車機電一體化、新能源汽車維修師職業資格標準,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和企業車間建設規范,與AHK共建集德國雙元制人才培訓模式推廣、高端培訓引領、課程本土化開發、技能人才評價標準研究及國際證書認證等功能于一體的省級培訓認證中心。中心建成后,可開展每批120人的汽車機電一體化師和新能源汽車維修師職業資格的培訓和認證。通過AHK汽車機電一體化師認證的畢業生可勝任德系高端車的汽車檢測、汽車維修等崗位。通過AHK新能源汽車維修培訓的畢業生可獲得電力技工(EIP)、高壓技師(HVT)或高壓專家(HVE)資質,從事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等專項維修工作。3.探索建立運輸商務國際職業資格標準培訓認證。中心和計算機國際職業資格標準培訓認證中心隨著與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合作的不斷深入,筆者學院還將探索建立運輸商務類和計算機類的國際職業資格標準培訓認證中心,將筆者學院的專業建設全面對接國際職業資格標準,不斷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培訓認證中心建成后,筆者學院將持續深入進行專業建設、教材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形成完整的雙元制示范推廣方案并向外輻射。通過深入合作,打造中德AHK汽車機電一體化雙元制示范推廣基地和中德AHK新能源汽車維修雙元制示范推廣基地;以技工院校聯盟為載體,分享和推廣中德雙元制辦學經驗,組建技師學院雙元制合作聯盟,引領技工院校高端發展;融合資源,對接企業尤其是AHK商會的企業,打造中德跨企業培訓中心。

五、小結

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對接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是一項復雜又繁重的工作,一方面涉及調研、梳理和總結工作,需要充分研究才能做好規劃部署,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要注重校本化特點,避免國際標準“水土不服”、難以落地的情況。我國職業學校要在發達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標準引領下,以先進的職教理念為指導,以國際水平跨國企業人才要求為目標,以職業能力標準對接為基礎,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專業課程開發為核心,搭建多方參與的平臺,通力合作,才能開發出體現國際職業資格能力標準的專業教學標準。

參考文獻:

[1]戴勇.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開發[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山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張慧波,張菊霞.高職教育國際化:從多元化的國際合作開始[J].職業技術教育,2011(7).

[4]汪全報.安徽省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探討[J].職業時空,2011(3).

作者:劉明軍 單位:南京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