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6-29 02:44:49

導語: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研究

【摘要】我院志愿服務項目多樣,志愿者的人數眾多,開展科普推廣、垃圾分類、五水共治、大運河保護、食品安全宣傳、快遞紙箱回收、信件分類、敬老院探望等活動。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式。隨著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推進,培育志愿服務品牌,建立長效化、專業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務品牌,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志愿服務;品牌化;培育;研究

一、我院志愿服務現狀

學院青協開展了的快遞紙箱回收、信件分類、敬老院探望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青協或其他志愿者組織的愛心家教、愛心雨傘、雷鋒廣場等活動。通過大學生黨員寒(暑)期社會實踐隊,進行科普推廣、垃圾分類、五水共治、大運河保護、食品安全等活動。參加各類大型志愿者服務活動,如全民反恐宣傳活動暨反恐宣傳月啟動儀式、全國文明城市復查迎檢工作的志愿者工作、紹興國際馬拉松志愿者服務活動等。但是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推進,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一是不能提供專業化志愿服務項目,志愿服務品牌意識薄弱,缺乏能夠叫得響的志愿服務品牌。不同學院的志愿服務內容雷同,大多集中在幫扶老人、垃圾分類、社區服務、留守兒童等領域,且基本是簡單的服務,不能體現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性,在志愿服務中"長才干"的目標不能體現。二是志愿服務活動存在應付性、臨時性現象,缺乏長效的運行機制,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前期統一的計劃。三是志愿服務的經費保障困難,缺乏專業性,組織管理制度不健全。這一系列的問題制約著志愿服務的進一步發展,推動志愿服務的專業化和品牌化建設刻不容緩。

二、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的思考

1.立足地方,以服務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志愿服務品牌的建立應以服務地方社會需求為出發點,紹興作為位于長三角城市群的歷史文化名城,志愿服務可以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深入基層,通過對街道相關負責人、社區工作者及市民群眾進行走訪調查,精準定位服務對象,選擇符合群眾需求的服務內容,確定志愿服務品牌的發展方向。根據城市發展規劃,紹興將在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備行業、現代醫藥產業、新材料等領域進行重點布局,建設運河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創帶等。其中現代醫藥、新材料以及運河文化帶等領域,均與我院專業有較強的相關性。2.結合專業,以提升專業水平為落腳點。志愿服務內容與專業相結合,可以使志愿者的專業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有效提升,從而能夠符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志愿服務項目立足專業,才能彰顯大學生的優勢,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體現志愿者專業價值。結合藥學專業,聯合藥學專業黨支部,組建學院青協食藥安全小隊,開展食品藥品的安全宣傳,從基層社區學校出發,以健康養生防治入手,增強居民合理用藥意識,為合理用藥的推廣添磚加瓦,為健康中國助力。結合應用化學專業,聯合化學專業黨支部,組建學院化學魅力宣傳小隊,開發專為小朋友設計的魅力化學趣味實驗項目,通過有趣的化學實驗,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利用學院科普實驗室,建立科普志愿者基地,開展針對中小學生的魅力化學夏令營活動。

三、志愿服務品牌建設的意義

1.制度化管理,確保志愿服務效果。建立健全志愿服務流程和制度,制定好相關志愿服務項目開展的時間、內容、明確不同志愿者崗位職責、明晰服務流程等,為志愿服務品牌化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加強活動中志愿者的權益保障,多方面籌集經費,對志愿活動的合理費用進行全面覆蓋。加強志愿者培訓,提升志愿服務的效果,是培育志愿服務品牌的重要基礎。在專業技能培訓方面,應充分發揮志愿者的能動性,通過專業講座、實踐練習、座談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志愿服務的水平。2.基地化建設,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依托高校志愿服務基地,建立志愿服務進行長效機制,通過尋求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在提供社會服務的同時,有效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優勢,在實踐中激發大家對專業知識學習興趣,提升專業才能,彰顯大學生志愿服務特有的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使志愿服務長效運行。3.走進社區和中小學,共建志愿者隊伍。志愿服務走進社區和中小學,通過“大手牽小手”或者“校地合作”的形式共建志愿者隊伍的形式,轉變高校志愿者"單打獨斗"的狀態,形成有傳承、有力量、接地氣的服務體系。由志愿者隊伍帶著宣傳資料和相關的科學儀器設備深入基層,開展科普志愿活動,培養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4.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系,擴大志愿服務影響力。根據我院的學科特色和專業優勢,以社會項目引領志愿服務項目,與政府職能部門加強聯系,承擔諸如開展科普趣味實驗、食品安全、垃圾分類、水資源保護、大運河文化科普等方面的項目,此類志愿服務既符合有關部門制定的社會發展需求,又能夠有效擴大志愿服務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亞萍.新時期高校志愿服務新路徑的探索[J].各界,2019(8):114-114.

[2]余蕾.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J].科技資訊,2019(10):231-232.

[3]劉洋.高校基層黨組織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路徑探析[J].智富時代,2018(7):93-93.

[4]王雪.依托專業科普志愿服務活動,打造實踐育人新平臺[J].農村科學實驗,2017(7):105-106.

作者:韓超峰 曹文菊 單位:紹興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