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建設研究

時間:2022-09-08 10:31:37

導語: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建設研究

1養老社區評價指標的建立及比較

1.1養老社區評價指標的確定

在我國養老社區建設發展進程中,老年群體的養老意愿及養老方式的選擇日益受到國內學者和開發商的關注。通過查閱大量關于老齡群體養老方式選擇影響因素的文獻,本文將其研究中所涉及的影響因素歸納為自身因素、健康因素、家庭情況以及社區環境,這些因素顯示出老年群體對養老社區的關注重點。此外,在養老社區建設投資中,土地成本比重較大,嚴重影響投資回收期,進而影響開發商對養老社區的運營穩定性。因此,養老社區的評價還需考慮土地成本因素。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建立如下養老社區評價指標體系:1)居住方式指標,細分為養老選址、與子女的居住方式及養老成本三項指標;2)社區環境指標,細分為醫療條件、養老服務供給(數量/質量)、適老化設計以及社區居住人群年齡段四項指標;3)宜居老人類型指標,僅以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為評判對象。養老社區是否符合老年人及開發商對各類因素的期望成為評價社區優劣的標準。

1.2現有養老社區的指標比較分析

隨著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國內涌現出眾多養老社區類型,如綜合型養老社區、會員制養老社區、異地養老社區和混合養老社區等多種形式。本文主要依據社區老年人口聚集程度及選址的不同,將我國現有養老社區分為集中養老社區、異地養老社區和混合養老社區。集中養老社區是指老年人群集中供養的場所,其經過適老化設計且養老配套設施齊全,老人的生活起居得到照顧,同時還可享受各種專業化為老服務。異地養老社區是指在離開老人現有住所所在地而在另一城市建設的配備商業化為老服務的社區,常以環境宜人,且房價、地價、生活費標準較低的城市或大城市周邊地帶作為遷入地。混合養老社區通常包括兩種形式:其一是在建設初期充分考慮青年住宅、老年住宅及相關配套服務的規劃,以老年人居住要求為核心而設計建設的復合社區;其二是在社區投入使用后,參考居民老齡化程度,在社區內部建設相應規模的老年住宅或托老所以及養老配套的綜合社區。

1.2.1居住方式

由于老年人行動能力受限,社區成為其主要活動區域,它不僅關系到老人的居住環境、養老條件,也會影響養老成本及代際關系。集中養老社區和混合養老社區為獲取充足的周邊配套和養老資源,通常建設于城市繁華地段。這使得入住老人的生活、出行較為便利,但也導致開發商土地成本高昂。而異地養老社區常以房價、地價、生活費標準較低的地區作為遷入地,可減輕遷出地政府及居民的養老負擔,也可降低開發商的土地資金投入,并能與遷入地產生經濟聯動。集中養老社區和異地養老社區均實行老年群體集中供養,這能產生養老服務的規模效益與分工效應,有利于節約養老服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服務效率。但老年群體聚居使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親情成本升高,代際分離問題嚴重。同時,老齡群體消費意愿及消費能力較弱,難以為社區商業配套設施帶來足夠的利潤。而混合養老社區通過實行老年住宅、青年住宅、托老所等不同居住形態的混合,有效拓寬了社區的適用人群范圍,可有效提升社區的整體消費水平。

1.2.2社區環境

對于老齡群體而言,社區能夠提供的服務水平以及養老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都會影響其對養老社區的滿意度。集中養老社區和混合養老社區在養老服務供給方面水平相當,不僅擁有齊全的周邊配套設施,還在社區內配備多樣的服務和設施。相較而言,由于混合養老社區注重居民的全齡化,服務人群廣泛,故社區醫療內容更豐富、更專業。而異地養老社區受遷入地經濟和資源條件的限制,開發商需投入大量資金自建醫療和為老服務,通常會因資金不足致使服務水平差,或因投入過高而繼續延長投資回收期。同時,在集中養老社區和異地養老社區中,單一老齡群體聚集極易形成“老人城”,老年人缺少多樣的社會交往,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壓抑感,不利于健康養老。而混合養老社區的居民涵蓋老、少、中、青各年齡層,可有效解決養老社區的活力不足問題和親情化需求。2.2.3宜居老年人類型參考國際上對老年人自理條件所做的自理、介助、介護老人的分類,同時考慮社區中老年配套、為老服務水平及醫療護理條件,可以判定各類養老社區的宜居老人類型。異地養老社區由社區提供為老服務和醫療護理,但因技術水平和專業化程度較低,只適用于自理及介助老人。集中養老社區和混合養老社區有充足的周邊配套設施和資源,且社區內部具備完善的服務和專業的醫療團隊,自理及介助老人可獲得全方位照料。同時,部分規模較大的項目還配備介護老人專用床位,可為其提供全天候治療與護理,實現了老齡群體的全生命周期養老。通過現有養老社區的指標比較分析發現,理想養老社區不僅要全方位滿足老齡群體的需求,還應兼顧開發商的收益性。混合養老社區相較于集中養老社區和異地養老社區具有明顯優勢。它構建的年齡層次混合、居住形態混合、養老服務類型混合的社區可滿足老齡群體生理及心理上的整體需求,且青年群體的引入提升了居民的整體消費能力,社區資金平衡加快。然而,混合養老社區雖然強調全齡化居住,但子代與父代溝通聯系性不強,在住宅設計、規劃布局、功能劃分上也缺乏整體的開發思路。本文針對混合養老社區的上述缺陷做出改進,提出多代分居養老社區。

2多代分居養老社區

2.1多代分居養老社區的功能分區及配套設施

多代分居養老社區以混合養老社區模式為基礎,在規劃布局上將不同居住類型分區設置,并按功能需求的不同將各年齡段人群分區布置,組成一個相互聯系、布局合理的有機整體,明確劃分建筑布局、功能配置和室外環境。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劃分為子女公寓區(A)、老年公寓區(B)和社區服務與護理保健中心(C)三個功能區。(1)A區即子女公寓區,以中、青年子女為入住對象,并細分為兩個組團。組團一是建筑類型及配套設施與普通住宅類似的片區,用以滿足青年子女對住宅的剛性需求;組團二是功能配置較高的高檔公寓,以滿足中年子女對住房的改善性需求。該區住宅的運營實行房屋產權出售。(2)B區即老年公寓區,供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入住。該區住宅以配有醫用電梯的高層和小高層為主,室內外設計均實現適老化和智能化,內部設計采用走廊式,走廊及走廊側留有放大空間。同時,基于管理效率的考慮,該區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建筑內部以走道連通。老年公寓區住宅的運營采取租售結合的方式。(3)C區即社區服務與護理保健中心,重點負責協調社區與政府部門及醫療機構的合作,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醫療保健服務。為規范和指導社區工作,做好養老社區建設和老人管理工作,社區服務中心需要與民政部門、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等政府部門協調,以獲取其政策、技術及資金上的支持。此外,為了向社區老年群體提供預防、醫療、康復、護理照料一站式服務,通過與當地大型醫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社區老人提供以下三種醫療方案:1)合作醫院建立就診綠色通道,社區老人可免掛號,優先就診。同時,醫院與社區建立數據庫,統計并共享社區老人的病情、過敏史、接受過的治療、日常注意事項、護理辦法等信息,這樣便于醫生問診,也可保證老人出院后能在社區得到更為有效的護理治療。2)由合作醫院提供專業醫護人員和常用醫療設備,建立科室齊全的社區醫院。同時,招募并培訓一批老年護理團隊,向社區老人提供醫療保健、上門護理和住家護理服務。3)依托于社區醫院,社區與合作醫院合資開設介護老人床位,實現床位制醫院養老,允許介護老人長期入住該區,由專人對其進行照料和康復訓練。介護老人床位的運營實行只租不售。規劃布局上,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將A、B、C三區按“品”字形布置,A區與B區毗鄰而立,這樣既方便子女探望老人,又可以保證各自獨立的生活空間,實現子女陪伴養老,降低親情成本。C區是病人、醫護人員、探訪者的聚集地,人流量、車流量較大,為方便交通,同時保證A、B區安靜的居住環境,因此規劃在“品”字形布局的前端。為加強各功能分區間聯系,在A、B、C三個功能區間布設視頻呼叫系統,子女與老人家庭一對一,C區與老人家庭一對多,以保證在老人遇到突發狀況時及時聯系醫護人員或子女,避免因搶救不及時而造成事故,也便于子女和醫護人員觀察老人身體狀況。多代分居養老社區的人群結構多樣化,配套設施必須符合各類人群的需求,如為孫子女一代配備幼兒園、游樂設施、親子樂園,為中青年子女設立健身俱樂部、酒吧,以及面向大眾的餐飲、農貿市場、商業街、超市、休閑娛樂、美容美發、教育機構(包含老年大學專項)等配套設施。社區持有經營餐飲、商業、醫療護理、管理服務、物業增值等配套設施,運營方式主要采用“家庭會員制”,即以家庭為單位辦理會員卡,按會員級別的不同,家庭成員可共享規定范圍內的配套設施和服務。

2.2多代分居養老社區的主要優勢

2.2.1加速資金平衡,降低管理成本

多代分居養老社區通過出售房屋產權或使用權收回前期投入,快速實現資金回籠,縮短了投資回收期。同時,社區持有經營餐飲、商業、醫療護理、管理服務、物業增值等配套設施,并通過引入非老齡群體提升整體消費水平,為社區正常運營注入動力。多代分居養老社區以功能分區的方式將功能需求相近的人群集中安置,從而產生服務和管理上的規模效益和分工效應,可降低管理成本。

2.2.2社區溝通性強,規劃合理

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將不同居住形態分區設置,并明確劃分公共設施和室外環境,在規劃布局上形成一定的專屬性和獨立性,可有效避免管理和使用時出現糾紛,且便于社區資源與服務的支配,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社區運用視頻呼叫系統將三個功能區緊密聯系,不僅方便子女與老人的溝通,也有效提高了社區養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2.3社區內部形成自循環體系

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實行老少共同入住,適用于各年齡層次以及不同家庭結構和身體狀況的人群,并通過提供多樣的居住形態、配套設施和為老服務構成了社區內部的自循環體系。一方面,若老人對住房的要求隨著身體狀況或家庭變化而產生差異,社區可協助其轉入符合其需求的其他功能區繼續養老,老人無需脫離社區,從而實現“一站式”養老。另一方面,家庭中的幾代人共居于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并按功能需求的差異分住于不同功能區,各代人可隨身體狀況或家庭結構的變化在不同功能區間轉換,享受相應的服務,家庭內部也可實現自循環。

3結語

多代分居養老社區較現有養老社區模式具有明顯優勢,符合新形勢下我國養老社區建設的要求。然而,多代分居養老社區具有規模大、員工數量多、建設及運營期間資金投入量大等特點,在盈利模式、經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探索。一方面,相關單位需要深入學習和研究國外養老社區開發建設實例,從中吸取有利于自身養老社區建設的規劃、運營經驗。另一方面,政府的參與會使產業發展獲得有利的政策性支持,如土地廉價批租、價格優惠、稅費減免等舉措,為養老社區更好運作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馬智利 王佳麗 單位: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