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人居環境探討
時間:2022-02-10 09:24:18
導語:城市社區人居環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社區的優劣直接會影響著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的人居環境。本文以濟南的燕子山小區為例,根據吳良鏞提出的人居環境五大系統(自然系統、人類系統、居住系統、社會系統、支撐系統)理論來研究社區的人居環境狀況,為城市規劃中的社區建設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城市社區;人居環境;燕子山小區
人居環境不管是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人口擁擠、基本服務供應不足、住房緊張、道路擁擠等等,特別近幾年,中國的城鎮化的迅猛發展導致中國的人居環境建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城市社區是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區域,代表著一定地域范圍內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公德、宗教信仰或者價值認同感,其環境質量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本文以濟南的燕子山小區為例,根據吳良鏞提出的人居環境五大系統理論來具體研究社區的人居環境狀況,分析社區建設中各種問題,希望為以后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帶來一定啟示和幫助。
1人居環境五大系統理論
在《吳良鏞論人居環境科學》一書中提到人居環境的目的是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宜人的居住環境,并將其劃分為五大系統(即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五大層次(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建筑)和發展人居環境科學的五大原則(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觀)。這三個“五大”使我們很清晰地認識到人居環境的框架結構,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把人居環境僅僅看作是社會的某一方面,或者籠統地看成一個獨立的整體進而在處理問題上出現了相對片面性,使得人居環境的改善難以實現。下文主要研究吳良鏞提出的人居環境五大系統——自然系統(氣候、土地、植物和水等)、人類系統(群體的組成等)、社會系統(人際關系等)、居住系統(住宅規劃和空間形態等)和支撐系統(住宅的基礎設施等)在燕子山小區的應用。
2小區人居環境探討
2.1小區概況。燕子山小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燕山街道山大路片區,地理位置較好,建成于1989年,是傳統的開放式居民小區,現有居民3468戶,1.2萬人。燕子山小區是上世界80年代末作為國家居住區建設試點工程的居住區,是濟南市居住區的代表。由于經過多年的發展,燕子山小區的居民相對以前種類更加復雜多樣,恩格爾系數已經接近了中等富裕的水平,因此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安全衛生、運動體育等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因此無論是從鄰里空間設計上還是配套設施建設上,都具有研究的價值。2.2自然系統。小區綠化覆蓋率高,綠地率達35%以上,建有中心公園和組團綠地,景觀設計比較好,植物搭配疏密有致,其中水景、廊亭、休閑等設施較為齊全,一年四季都能吸引居民活動。但是院落之間的綠化主要以柳樹、懸鈴木、法國梧桐等北方常見的高達喬木為主,種類比較單一,顏色也主要為綠色,不能形成層次豐富的綠化系統;另由于氣候原因,不能四季見綠,時時有景,特別冬季。2.3社會系統。小區居民多數屬于各大單位或者團體的員工,人與人之間相互熟悉,鄰里關系融洽,具有社區生活的向心力和歸屬感。設計中的中心公園為“普法主題公園”,以法律為主題,在公園廊架上還設有呼應這個主題的雕塑、宣傳欄;建有書畫室、棋牌桌椅等,有利于藝術愛好者以及老年人進行藝術休閑文化的交流;小區內還定期舉辦各項文化活動,更加有利于居住區內文化氛圍的營建和居民之間的和諧相處。2.4居住系統。小區的居住系統設計結合板式住宅行列式布局與部分點式住宅進行圍合,成為典型的北方住區的院落形式。這種形式的優點是:可以提供較多的交往場所空間,能形成具有領域性和認同感的積極交往空間;居民既可以通過這些院落空間增加彼此之間的接觸機會,密切鄰里之間的關系,又可以讓居住在這里的居民擁有在家的感覺,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社區鄰里關系,增加居民對社區的歸宿感。良好的空間層次系統、空間之間的自然過渡以及組織形式都對居民的生活活動形成很大的影響。
3對國內社區人居環境建設的啟示
根據上面人居環境五大系統的分析,對于像燕子山小區這種具有歷史文化的舊居住區來說,人居環境較好,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活力。但是現在它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基礎設施跟不上居民的需求,特別是停車問題和休閑娛樂設施。其次,由于這種小區較為開放,所以在管理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困難,在公眾參與方面的訴求會越來越多。反觀現在比較高檔的封閉式小區,雖然滿足了部分居民對自己身份認同的追求,對私密性生活空間的需求,但是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空間隔離,社區居住分離,以及公共活動空間活力缺失的現象。在住房個體選擇的模式下,居民收入和身份與居住空間互為表里,并不斷固化。居民在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上逐步分割,造成了潛在的社會矛盾,也限制了社會互動和社會流動,從而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再者,大體量的封閉小區構成了城市交通運行的障礙。大體量的封閉小區一方面降低了城市路網密度,阻礙了城市微循環的運行。另一方面,封閉小區的出入口往往也是交通堵塞的關鍵點,顯著提高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因此在國內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建設或者開放式街區建設的探討上,需要從中國的城市發展與社區演變的多種角度來分析,著眼于居民的現實需求,抓住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真實的滿足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訴求,也滿足城市整體的人居環境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雪銘,張英佳,高家驥.城市人居環境類型及空間格局研究——以大連市沙河口區為例[J].地理科學,2014(09):1033-1040.
[2]周文哲.基于人文理念的濟南現代居住區鄰里空間藝術設計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4.
[3]張文忠,諶麗,楊翌朝.人居環境演變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3(05):710-721.
[4]李雪銘,張建麗,楊俊,張力.社區人居環境吸引力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2(07):1199-1208.
作者:馮敏 張依依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建筑大學
- 上一篇:虛擬化技術在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應用
- 下一篇:社區經濟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