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務與管理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探討
時間:2022-06-28 03:12:36
導語:老年服務與管理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探索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改革,打造一支高水平老年服務與管理教學創新團隊,為全面提高老年服務與管理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撐。
關鍵詞:跨界融合;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教學團隊
無論是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選擇,還是培育養老服務產業人才的客觀需要以及發展衛生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都需要建設一批覆蓋老年護理與管理等相關專業(群)、引領衛生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因此,本文以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從團隊管理制度、教師教學能力、協同育人、課程改革、教學模式以及國際交流等建設方面著手,探索跨學科、跨專業(護理、康復、健康管理)的教學改革,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宗旨,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與水平[1]。
1高標準編制建設方案,落實團隊工作責任制
堅持專家引領與自主創新并重,對老年服務與管理辦學情況展開精準化調研,契合“健康中國”戰略高質量社會服務、培養養老服務產業高素質人才、衛生高等職業教育高品位發展等背景需求,按照國內同類、國際發達國家或地區高職教育護理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標準,校院行企共同編制建設方案。組建跨專業、跨學科教學團隊,形成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知識結構體系,實現教育資源利用最大化[2],團隊包含護理、康復、健康管理等相關專業,既改變傳統以教研室為基礎進行教學團隊建設[3],又避免團隊師資力量專業知識缺乏系統性和實踐性的尷尬[2]。而把不同專業的技術人才有機融合到一起,使其發揮“1+1>2”的效果不是易事[4],那么提升團隊成員工作積極性,構建團隊管理制度、激勵機制就尤為重要[5-6],因此團隊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全學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管理條例》《團隊建設方案實施細則》等團隊管理制度。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優績優酬與問責追責并重。按照“計劃性實施+項目單(任務單)落地+標志性成果”的建設思路,根據團隊成員崗位職責,聚焦項目、分解任務、明確責任,堅持目標管理與目標考核為重點,完善學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人員績效考評辦法》《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崗位監督辦法》《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人員選拔任用制度》等制度。
2著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團隊建設內涵發展
2.1整合優質人才資源,建成高水平結構化教學團隊。聘請護理、康復、健康管理名師名家,指導團隊申報教學改革課題、教學資源庫建設等,引領團隊教學創新發展;踐行跨界融合,推進校企合作,建成護理、康復、健康管理“一體化專家工作室”;通過全職聘任、柔性引進或項目合作,將團隊高職稱占比提高10%、碩士博士高學歷占比提高10%,不斷優化團隊人員配備結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學創新團隊。2.2組建跨界跨專業教學團隊,提升教師模塊化教學能力。整合與重構老年護理、康復技術、健康管理等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實施跨課程模塊化教學;堅持“人才需求、培養目標、教學成果”三位一體導向,聚焦護理、康復、健康管理等崗位核心能力或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提升團隊教師課程標準開發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堅持常規與專項培訓并重,通過混合式、情景式等專業教學法,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課程開發技術,清華“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信息技術應用等常規培訓,提升團隊教師教學能力;通過護理、康復、健康管理等專業教學標準、1+X證書標準等專項培訓,提升團隊教師教學創新能力。2.3學思踐悟,知行合一。學校支持團隊教師每年到醫院或養老機構實踐不少于兩個月,學習護理、康復技術、健康管理等專業領域先進技術,促進關鍵技能改進與創新;考察學習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養老模式,建設綜合康復護理院,提升教師實習實訓指導能力和技術技能積累創新能力。
3立體化推進互聯互通,打造協同育人命運共同體
推進深度合作,打造校院企命運共同體。按照結構優化、功能升級、管理科學的要求,引進北京中軍華創實業有限公司、遵義金控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投資共建“康養護示范基地”;將現有省級現代護理開放實訓基地、省級中醫健康服務開放實訓基地打造成國家級康養護開放實訓基地;與貴州省人民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上海和孝養老集團、上海太平洋養老產業有限公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共同開發老年護理、康復技術、健康管理等模塊化課程教學資源,推進老年照護1+X證書制度試點,編制《老年照護》《老年康復技術》《老年營養學》《養生保健技術》等業內認可的高水平工作手冊式或活頁式教材,促進“雙元”育人,切實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4契合職業崗位標準需求,實現課程體系優化升級
4.1契合1+X證書制度要求,推進課程改革。融入老年照護1+X證書制度試點相關標準,契合護理、康復、健康管理等崗位高素質老年服務與管理人才需求,與貴州省人民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上海和孝養老集團、上海中醫藥大學等深度合作院企共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將老年照護、老年康復技術、養生保健技術等課程標準融入護理、康復、養生保健等專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根據老年服務與管理崗位工作過程、核心能力或典型任務重構護理、康復、養生保健等專業課程體系;對接老年服務與管理國際通用職業資格標準,促進老年照護1+X證書制度與學歷證書相互融通,建成“夯實底層共享+打造核心模塊+聚焦臨床實踐”理實一體化課程新體系。4.2推進智慧教學,實行相關專業課程模塊化設置。基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崗位核心能力或典型工作任務需求,編制護理、康復技術、健康管理等專業能力模塊化課程設置方案;基于清華“雨課堂”、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等智慧教學平臺,引進養老服務行業及上海和孝養老集團等領軍企業優質資源,推進混合式教學方法與模塊化教學內容相融合,分專業、有步驟、遞進式開發護理、康復、健康管理等專業核心模塊單元教學資源。尊重學生個性成長,堅持分層分類培養,組織團隊教師集體備課、協同教研,創新課堂教學改革,做新做優老年護理、老年康復技術、養生保健技術等課程總體設計和教學組織實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5堅持自主創新,建成團隊協作模塊化教學新模式
5.1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模式。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教書育人,以學生為中心,以傳承醫學人文精神為重點,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著力培養高素質老年護理與管理人才;聘請全國道德模范、國家思政教學名師等為客座教授,引領共建“思政大課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軍烈士衛生員龍思泉等本土紅色文化,辦好“思泉學堂”,傳承紅色基因;開展“勞模進校園”等活動,培育工匠精神;踐行“頌杏林紅•鑄五行魂”校園品牌文化,將孝老愛親、醫者仁心、仁術立業、天使情懷等專業特色思政元素融入理論與實踐教學之中,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進“三全育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5.2建設“校院企協同育人、模塊化教學實施、課崗證融合成才。”教學模式契合崗位需求、推進集成創新,聚焦老年護理與管理崗位核心能力、典型工作任務,支持每位教師探索“行動導向”教學、跨課程項目化教學、情景式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融合CBL和PBL教學方法,形成特色教學風格,共同推進模塊化教學落小落細落實;根據團隊教師職責分工,護理、康復技術、健康管理等專業教師全面參與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標準升級、教學流程重構、課程結構再造、學習管理與評價等;明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實習指導教師和行業兼職教師分工,分解建設內容及任務,推進跨專業與跨課程融合,協同實施模塊化教學,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實踐教學效果。
6引入與輸出標準并重,貢獻養老服務“中國方案”
加強與世界職業教育發達國家交流與合作,引入德國、日本、瑞士等養老護理相關課程標準、教學標準,學習借鑒老年服務和管理人才的先進做法與成功經驗,不斷改進本團隊建設方案。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推廣“校院企協同育人、模塊化教學實施、課崗證融合成才”教學模式,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教育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按照國際先進標準,開發中醫護理、中醫養生保健等課程模塊化教學6項標準;建成中醫護理實訓室等國際共享實踐教學資源;拓展中外聯合辦學,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養老服務國際化高層次人才,不斷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宏昌.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質量標準設計與開發———以貴州省高職院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32):51-55.
[2]俞淼.實驗室跨學科科研團隊的績效管理[J].中國高校科技,2018(7):67-68.
[3]田德芳.淺談獨立學院教學團隊建設的三個問題———兼論專業融合背景下教學團隊項目化管理的意義[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0):106-107.
[4]匡薇.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4.
[5]李曉莉.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研究[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5(4):46-50.
[6]譚敏,涂冰,王憲慶,等.高職“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24):5-7.
作者:謝淵 李宏昌 羅仕蓉 焦娜娜 單位: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實驗技術隊伍團隊建設研究
- 下一篇:高校圖書館英文網站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