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規范化培訓三優教學團隊建設特色
時間:2022-12-23 11:20:23
導語:醫師規范化培訓三優教學團隊建設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實訓教學團隊重視中醫學臨床實踐教學的整體布局和頂層設計,以培養規培生臨床綜合能力為目標,不斷發展完善,于2017年獲評“北京市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三優教學團隊”。團隊建設方面完善人員配置,培養穩定骨干力量,實訓隊伍與基地建設相輔相成;教學特色為創建良性循環培養模式、加強核心優質課程建設、運用高級模擬仿真設備輔助實訓教學、定制開發名老中醫病案采集系統、建設科學客觀評價標準;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通過整合實訓項目創新建立了“以器官為中心、以臨床需要為目的”的實訓科目,注重實訓教學體現中醫特色,通過“模型(模擬人)-標準化病人-患者”的實踐過程,在中醫內、外、婦、兒、針、推、骨傷等模擬問診、查體、制定診療方案和操作的練習中,實現了真實臨床情景的模擬訓練,加強虛擬仿真課程建設,倡導信息技術與中醫實訓教學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訓教學;團隊建設
2014年8月25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辦法(試行)》的出臺,標志著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工作進入新的里程[1]。2014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計生委、教育部組織制定了《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試行)》《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試行)》《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認定標準(試行)》,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進入實施階段[2]。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我國中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臨床中醫師的必由之路。在中醫規培過程中,對中醫臨床基本技能的培養尤為重要,是中醫學生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醫臨床醫師隊伍建設的基礎環節。《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試行)》中就明確指出:中醫規培重在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技能的培養[3]。為適應當前的醫療環境,既保證醫療安全又能夠有效提高住院醫師的臨床基本操作技能,實訓教學已逐步成為中醫規培臨床基本技能培訓的主要方式[4]。以中醫規培教學改革為契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以國家級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示范基地平臺為依托,重視中醫學臨床實踐教學的整體布局和頂層設計,以培養規培生臨床綜合能力為目標,打造了一支北京市中醫臨床實訓優秀教學團隊,為北京市中醫規培臨床思維及臨床技能培養的成功開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現將團隊建設經驗與思考總結如下。
1教學團隊建設
1.1完善人員配置,培養骨干力量
團隊管理部門為醫院教育處實訓中心,設置首席教師與教學秘書各1名,打破醫院科室壁壘,直接招募臨床醫教能力強、熱愛實訓教學的“雙師型”人才加入,并逐步形成了“核心教師-骨干教師-年輕教師”的三級梯隊。核心教師具備學歷層次高、學科背景多元、教學經驗豐富、樂于奉獻與合作、溝通能力強的特點;骨干、年輕教師們思維活躍、臨床專業知識更新快、可塑性強、潛力巨大。目前37名成員中,有博士20人,碩士13人,涵蓋中醫內、外、婦、兒、針、推、急診、骨傷、麻醉、影像診斷等多個學科。同時按照實訓課程、帶教、考核需求,不斷吸納臨床年輕教師加入實訓團隊。團隊順應中醫規培教學新形勢,建立了模塊化實訓教學團隊“傳、幫、帶”機制,包括針灸、推拿、四診、骨科、急救、穿刺、影像、心電圖、實驗診斷九大模塊,每個模塊師資配置及年齡結構合理。對新進入團隊的青年教師由核心教師進行為期1年的一對一指導,在核心教師指導下,青年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實訓教學等活動,迅速成長為團隊可持續發展的后備力量。有目的地培養骨干教師,除日常教學活動外,利用教學能力提升等牽引工程,讓其多參與北京市乃至全國的規培技能考核與教師培訓工作,逐步成長為能夠全面帶動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師資培訓的骨干導師。
1.2實訓隊伍與基地建設相輔相成
團隊每學期初開展實訓教學集體研討會,圍繞教學中的難點、重點問題展開討論,統一基地實訓教學標準,之后各模塊分組每月1次集體備課,保證實訓教學的規范化與同質化。團隊教學從中醫規培專業特點和學習需求的實際出發,在臨床規培之外,增加了緊密貼合臨床的實訓選修課程《中醫臨床思維》(54學時)、《中西醫臨床綜合基本技能實訓》(63學時),對學生進行臨床思維與技能操作訓練,在基地培養學員臨床綜合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18—2020年,基地學員規培結業考核技能通過率在北京市各基地中遙遙領先,團隊首席教師也因此被評為“全國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優秀帶教老師”“北京市中醫管理局中醫住院醫師心中的十佳好老師”和“北京市中醫規培首批培訓師”,骨干教師連續6年被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指定為北京市中醫規培結業考試技能考核全體考官進行培訓,實現了基地實訓教學經驗的對外輻射。
2教學特色
2.1創建良性循環培養模式
團隊重視夯實理論知識,突出中醫規培特色與臨床綜合能力培養,注重基礎與臨床銜接、理論與臨床互補,以中醫規培結業技能考核內容為切入點,整體性設計實訓課程,形成了“臨床-模擬/虛擬-臨床”模塊訓練與多站式考核教學及質量評價的良性循環培養模式。
2.2加強核心優質課程建設
實訓課程包括《中醫臨床思維》和《中西醫臨床綜合基本技能實訓》2門課程,針對《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試行)》里的培訓要求,以中醫內、外、婦、兒、針灸、推拿科常見病例為引導,進行理論授課和實踐操作訓練,以技能實訓模塊(急救、穿刺、針灸、推拿、中醫骨科、舌脈、心電圖、實驗診斷、影像、中醫問診等)分別對學生進行臨床分組實訓,使學生全面掌握各科常見疾病的臨床診療思維及辨證、治療方法,掌握臨床常用中、西醫診療基本及專科技能。配合課程,團隊主編出版了《中醫臨床技能實訓》創新系列教材及《臨床綜合基本技能》規培規劃教材,對完善課程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2.3運用高級模擬仿真設備輔助實訓教學
團隊借助“基于VR技術的骨外傷院前急救及中醫手法復位虛擬仿真教學項目”與高級模擬教學設備,讓學生在模擬教學設備上模擬各項技能操作,完成在臨床中侵入性、創傷性、不可重復性的操作,如骨折手法固定、局部針刺、拔罐、刮痧、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穿刺等,對臨床技能學習起到加強與補充的作用。
2.4定制開發名老中醫病案采集系統
跟師學習是規培生師承教育的重要環節,團隊通過院企聯合,開發了名老中醫病案采集系統,可將名老中醫接診過程與醫案內容完整記錄、整理、回放和分享學習,為規培學員“讀經典、跟名師、悟妙道”提供了平臺支撐。
2.5建設科學客觀評價標準
團隊拍攝制作貼近規培技能考核操作的標準視頻資料,在實訓教學中使用,同時制定中醫臨床實踐能力評價標準,全面、客觀評價規培學員的臨床診療和操作能力,目前已成為北京市中醫規培結業技能考核工作的操作流程與考核標準的重要部分。
3教學改革
3.1持續優化實訓項目
團隊創新建立了“以器官為中心、以臨床需要為目的”的實訓科目,在心電圖、實驗診斷、影像等實訓項目的開展中,將基礎知識與臨床實際聯系起來,逐步引導學員建立臨床思維,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臨床實際中。同時,注重實訓教學體現中醫特色,在中醫內、外、婦、兒、針、推、骨傷等模擬問診、查體、制定診療方案和操作的練習中,實現了真實臨床情景的模擬訓練,不僅提高了學員的臨床思維與技能水平,還為提高學員的職業道德、溝通技能、人文關懷、批判性思維、研究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2深化教學研究改革
團隊不斷加強虛擬仿真課程建設,倡導信息技術與中醫實訓教學的深度融合,建設完成了《基于VR技術的骨外傷院前急救及中醫手法復位虛擬仿真教學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并在中醫骨科實訓教學模塊中進行運用,教學效果得到改善(骨科模塊結業模擬考核成績較傳統教學模式提高6%)。團隊教師不斷接受各種技能和知識的交叉訓練,積極總結實訓教學經驗,發表相關學術論文30余篇,有在研市級、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課題15項,不斷向高素質實訓教學示范團隊邁進。
4小結
三優教學團隊的目標是加強全市規培基地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批“管理優、教學優和效果優”的教學團隊。本實訓團隊在發揮中醫規培教學優勢的基礎上,進行了實訓教學的改革與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還應順應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建立團隊良好的專業結構和學員結構,加強團隊制度建設,提高實訓教師的定位意識,有效培養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加深實訓課程思政化程度,注重師德建設,促進團隊教師內化發展動力,教研互動,結合基地實際不斷探索教學團隊建設路徑,以更高效地提高中醫規培實訓教學整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李昕 高穎 石凌力 李雁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 上一篇:中醫臨證施護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實踐
- 下一篇:教學模式在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