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時間:2022-03-28 09:12:17
導語:經貿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階段,應用型人才需求迫切。但是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仍然是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難題。根據成功經驗,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本文以應用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為例,分析了企業對應用型外貿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要求,給出了應用型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的建設框架和建設內容,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措施。
關鍵詞:課程體系;應用型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
一、應用型外貿人才的能力及素質要求分析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率為90.1%,位居2015屆最高十大本科就業率專業之一;畢業半年后月收入為4123元,位居第二,畢業3年后月收入為6484元,位居第五;為畢業3年晉升比例最高的專業,為57%。但與此同時,該專業3年離職率最高,成為就業相對最不穩定的專業;而且報告顯示,該專業與工作的相關度只有52%,培養錯位現象明顯。有學者通過調查發現,地方綜合性大學國貿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國際貿易行業的只有20%左右,約30%的學生選擇考研或出國,接近50%的學生畢業后基本從事與國際貿易相關性不大的工作,如文秘、銷售、金融、行政管理等。《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已連續多年將國際經濟與貿易列入高失業風險型專業(李穎)。[1]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致力于為社會輸送外經貿人才,該專業有其自身對口的就業職位及工作職責,一類是進出口業務從業人員,如外貿業務員、外貿單證員等;另一類是國際貨運人員,如國際貨運、船務等。通過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口職位及相應的工作職責分析,市場對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高,例如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對口基本職位而言,首先是基礎能力,包括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現代辦公操作能力;其次是專業基本能力,包括國際市場營銷能力、商務談判能力、外貿業務操作能力;最后是專業綜合能力,包括合作協調能力、商情判斷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其中,由于國際貿易實際業務的相對重要性,外貿業務操作能力成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基本能力的根基。蔡小勇等通過實際調查得出了用人單位對進出口業務能力的選擇排序,從中發現,用人單位非常看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即進出口業務環節的操作能力與外語的運用能力。此外還發現,目前用人單位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進出口業務拓展能力要求迫切,通過對該專業在實際工作中的主要對口職位分類與工作職責分析也可得出相同的結論。[2]根據對本校畢業生用人單位的調研和以往畢業生就業去向的統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從事金融外匯人員的數量逐漸增加,如理財人員、期貨交易員、證券業務人員、商品促銷專業人員、金融服務業專員、外匯交易人員、銀行辦事員等,因此,有一定比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校生熱衷于考會計員證、國際金融理財師證等,雖然對學生就業有些許幫助,但是,通過對理財規劃師及期貨交易員的工作職責內容分析可見,相應的職業要求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核心能力不相匹配,由于專業不對口,專業基礎及專業技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畢業生就業穩定性差。2016年以來,國務院陸續取消了一大批職業資格證書,其中就包括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直接相關的報關員、國際商務專員、報檢員、國際商務單證員、國際貿易業務員、外貿會計、外貿英語、國際商務會展員、全國外貿跟單員等等,以及一些間接相關的證書。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時代,畢業生的真才實學、就業能力、職業知識及能力上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應用型外貿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框架及內容分析
1.應用型外貿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框架。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需要轉變培養觀念,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將傳統的推式教育下以學科為導向課程體系設計思路轉變為拉式教育下以就業為導向的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建設思想,在對外貿行業調研、企業調研基礎上通過對專業技能、崗位職責進行深入剖析,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及相應的課程體系。建設流程如圖1所示。2.建設內容。(1)遵循知識能力結構——課程體系結構——課程內容相統一的原則。以應用型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目標及能力素養指標體系為導向,以課程間的邏輯性及對能力培養的響應性為原則,制定課程體系建設標準,科學設計課程體系的系統結構,形成“主干課程→課程群→課程體系”的課程體系內部結構。擬定課程體系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課堂課程及相應的實驗課程、第二課堂課程及職業實踐課程。根據“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行業企業、師生對接職業崗位”原則,運用課程體系實現矩陣對課程體系與人才需求能力進行對接。(2)根據學生成長階段特點確定開課時序。根據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特點設置相應的課程,使學生的能力進階式提升。大一階段運用引導式教育。把學生的關注點、興趣點引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逐步理順自己的專業發展與其未來的職業發展的關系,進行學業規劃的同時對職業規劃有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大二階段運用培育式教育。陸續開設學科基礎課程,穿插拓展學生視野的專業課程,激發學生學習國際貿易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使學生對國際貿易專業的認識進一步清晰。大三階段采取學生導向式教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轉化的主動性,加大實踐環節的比重。大四階段采取反饋式教育。專業教師與學工輔導員相互配合,通過溝通反饋的形式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與學業狀態,使學生正視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適時加以鼓勵及偏差導正,引導學生自主提升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思想及知識準備。(3)嚴格遵守課程體系制定過程的科學性。保持課程體系制定過程的科學性及嚴肅性,高校只是人才培養供應鏈的一個環節,我們培養人才是要輸送到用人單位去的,所以課程體系的制定應當始于對企業及用人單位的調研,搜集必要的需求信息;對企業的職位及職責進行剖析,得出相應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并加以總結歸類,結合崗位職業標準得出相應的知識與技能簇;根據知識與技能簇得出相應的課程群,并落實具體的課程;根據學生發展階段特點及知識的前后響應確定開課時序,確定初步的課程體系;聘請專業課程設計專家進行評審并進行調整與修改,然后投入實施。
三、應用型外貿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措施
第一,建立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課程體系的設計工作。委員會成員主要由具有行業背景且富有培養計劃制定經驗的教師、行業專家、其他高校的教學計劃制定者等組成。由該委員會負責設計課程體系,進行課程管理,按照“計劃—實施—反饋—修訂”循環對課程發展、課程控制、課程評價、課程檢查等進行持續性科學管理,保持課程體系的相對穩定性及與時代外貿經濟發展的契合性。第二,邀請行業企業共建課程體系。與行業企業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國外一些成功經驗也對此給予了強有力的證明。首先,統一高校與行業企業的培養目標,在設計實踐環節時將企業的培訓滲透進來,行業企業在學生大一實習時起到參與的作用,在大二實習時起到參加的作用,在大三實習時起到指導作用,在大四實習時起到主導作用。通過系列化合作建立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關系。第三,協調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師職業發展的統一性。講授課程的相對穩定性既是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也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基礎。在進行課程分配時要根據教師的受教育背景及職業經歷,一旦分配了相應的教學任務就應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從而保證該教師能夠不斷深入地進行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鼓勵教師根據課程銜接組成教學團隊,定期研討,避免教學內容重復,保持講授知識的銜接與學生對知識的響應。
四、結語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總體藍圖,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和手段,因此,如果沒有科學的課程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就只是空談。課程體系建設的科學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課程體系設計的人及組織機構選擇的科學性、課程體系內容的科學性、課程體系的建設及實施流程的科學性、課程體系評價的科學性。應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計與建設起始于行業企業調研,也必然終結于行業企業對畢業生的錄用及畢業生職業發展的反饋,因此是個閉環系統,不但體現了課程體系設計與建設的科學性,而且正因為有了行業企業的支持,應用型人才培養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穎.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踐行“跟進式教育”理念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3):146-147.
[2]蔡小勇,陳辰,余子鵬.新常態經濟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國際商務能力需求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0(10):124-128.
作者:郭春榮 許 燕 單位:寧波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建設項目工程造價構建及運用
- 下一篇:獸醫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