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4 11:04:58
導語:鄉村振興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任務一致。“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和任務。自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以來,始終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金融穩健的局面”作為最終工作目標加以明確和深化。從本質上來說,兩者的目標和任務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推動“三農”全面發展,著力解決我國鄉村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最終實現新時代鄉村建設的全面振興。(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奠基石和助推器。從邏輯內涵來看,鄉村振興戰略振興的主要是農村經濟。而金融恰恰是經濟的核心,當信用在金融發展過程中起基礎性作用時,自然也就承擔起促進鄉村振興的基礎作用,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這一戰略的總體布局和順利實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性作用不僅體現在農村金融和投融資渠道等傳統領域,而且體現并影響著包括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精準脫貧、城鄉融合發展及農村機制創新等在內的多領域和多個社會層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客觀必然性。(三)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全面保障和框架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是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總布局和總部署,要求清晰、任務明確、原則科學,并注重協同性和關聯性。兩者既是主從關系,也是統籌關系。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必須也必然在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和統籌下,才能不斷充實和完善新時代建設內涵和重點,才能挖掘體系建設的新實踐與新應用,才能最大效能地發揮信用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倘若脫離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大框架,獨立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只能把這項工作局限在金融領域,繼而失去資源集聚、多方協同、信用增值的最大優勢。
二、中國人民銀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發〔2009〕129號),標志著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全國范圍全面推開。2012年開始,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在各地陸續開展。2014年、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連續發文,對加快和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和要求。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是“政府領導,市場參與;人行推動,多方支持;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積極創新,務求實效”。在這一原則框架下,主要圍繞5個機制建設指導基層開展工作,即信息征集和評價機制、信用信息服務機制、信用培育和增信機制、多層次政策支持機制、多方位保障機制。其實現路徑可以簡要概括為以農村信用信息征集和評價為基礎,以支持融資、信用培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扎根縣域經濟金融特點,推進和依托地方政府,形成各方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可持續機制,改進縣域金融生態環境,促進“三農”金融健康發展。
三、徐州市“一縣一品”模式實踐
201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基層行在總分行統一部署和指導下,因地制宜,各有側重,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這一思路與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相契合、相承接。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進鄉村健康有序進行,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徐州市中心支行緊密結合各縣差異與特點,突出“一縣一品”創建主思路,按照“少做加法、多做乘法”的原則指導推動支行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探索與實踐中,徐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框架基本形成,與金融機構自身發展有機融合,“一縣一品”特色鮮明。(一)搭建“新型農業融資服務平臺”,破解農信信息不對稱難題。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沛縣支行就以土地確權和流轉中大量出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契機,采取“互聯網+庫”的形式,推動地方政府搭建了江蘇省內第一個專門針對此類主體的信息服務平臺,后升級為“沛縣農信融資服務平臺”。該平臺全面采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及融資需求,實現了融資需求的在線推介、雙向對接和實時跟蹤,著力緩解了因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融資瓶頸和難題。截至2017年末,該平臺已采集當地729家家庭農場、639家農民合作社、16家龍頭企業的基本信用信息,在線完成融資對接822筆,累計17702.19萬元。(二)啟動“征信+電商”計劃,雙輪驅動精準扶貧。睢寧縣是江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起步較早、步子較大的縣,也是多年的省級貧困縣。近年來,該縣抓住當地電商迅猛發展之機,聯合縣電商協會和主要涉農金融機構,啟動了金融支持“征信+電商”雙輪驅動計劃。通過建立專門的“電商征信平臺”,結合信用培育和信貸增信等一系列舉措,扶持了該縣沙集鎮東風村等一批全國有名的“淘寶村”發展,而且還帶動了全縣51個淘寶村、6個淘寶鎮的從無到有和不斷繁榮,為許多不具備歷史資源稟賦的經濟薄弱村提供了產業轉換空間。2017年,該縣金融機構借助電商征信平臺累計發放“電商貸”等電商類貸款3720戶,合計5.6億元,借助電商帶動發放扶貧貼息貸款3.4億元。(三)借力“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開辟農村信用建設新陣地。“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是中國人民銀行的一項特色普惠金融工程,即依托農商行網點優勢在行政村一級建立新型金融服務機構,旨在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中“最后一公里”問題。邳州市是徐州轄區內行政區劃最大的縣,目前該縣已實現無銀行網點行政村的100%覆蓋,共設金融綜合服務站540個,配備機具584臺。自201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邳州支行就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金融綜合服務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一是開辟農村信用宣傳的主陣地,一個站點即是一個陣地和窗口,農村信用宣傳前移一線、整體下沉。二是成為農村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的新中樞,創新“二維碼墻”方式,通過業務申請與信息采集綁定模式大幅提升信息采集的針對性和更新效率。三是作為涉農增信產品的營銷站,利用客戶經理的駐村優勢,用家常話講解普惠金融和惠農信貸政策,首試增信產品,傾斜扶貧信貸,“潤和惠農扶貧小額貸”也深受農戶歡迎。(四)創建“金融小社區”,拓展鄉村發展大空間。“金融小社區”是新沂市地方政府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共同發起,依托村部辦公場所建立的、以駐村金融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普惠金融項目。“社區與村委會共建,社區直接設在村部”是“金融小社區”的最大特色和優勢。中國人民銀行新沂市支行指導承辦行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大農村信用宣傳,定期開展村委宣傳會和培訓會;現場采集農戶信息,并由村委確認核實,確保了信息的準確性和穩定性;結合村鎮發展規劃開展農貸對接和上門服務,成為村鎮發展的“錢掌柜”、農戶致富的“引路人”。兩年來,作為主承辦行的新沂漢源村鎮銀行共創辦“金融小社區”62家,新增農戶貸款2874戶,合計2.2億元,占全行信貸總額的近30%。“小社區”不僅拓展了農村信用建設的“大空間”,也幫助村鎮銀行打開了市場競爭的新局面。(五)堅守“豐青時貸”,助力青年示范戶走進新時代。“青年示范戶”創建是江蘇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和特色之一。自2013年以來,為緩解創業青年資金瓶頸問題,深入推進試驗區建設,中國人民銀行豐縣支行即聯合縣團委、縣農商行共同推動了“豐青時貸”項目。2017年8月,該行牽頭制定《關于豐縣青年創業信用貸款的實施方案》(團豐委聯〔2017〕10號),繼續發揮“豐青時貸”項目在青年創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雙示范作用。截至2017年末,該縣已累計發放“豐青時貸”業務1121筆,金額7385萬元,助力856戶青年創業,取得了良好的信用示范效應和社會影響。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框架機制仍不適應。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人民銀行共同推進,目標一致,但各有側重。國家發展改革委總抓社會信用體系,重點放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等多個領域,關注區域與行業兩個層面。中國人民銀行則以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與農村信用體系為雙引擎和雙任務,重在金融領域的誠信引領和示范上。從本質上說,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應是以金融領域為基礎,框架更寬、范疇更廣的特定區域信用體系建設,具有區域性強、分散量小、鄰里化等信用特征,同時統籌于鄉村振興大戰略之下,并與之同部署、同落實。如僅以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單一推動主體,不進一步增加政府責任主體的職責與任務,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會局限于金融領域、局限于金融誠信建設,那么困擾當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縣域金融生態問題、惡意逃廢債、政策支持不足和“失信懲戒、守信激勵”等一系列問題難以獲得新的突破口和持續推動力[1]。同時,也難與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等工作形成有機融合、協同推進的整體優勢。(二)推進合力尚未形成。目前,地市層面的信用體系建設由地方經信委與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牽頭,各地也相繼成立了地方性的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眾多、步伐很大、考核很緊。但在縣域,盡管在中國人民銀行推動下多地也曾分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試驗區創建”工作,但由于缺乏核心領導和長效機制,尤其是成員之間難以形成有效合力,相當一部分“試驗區創建”沒能發揮出應有的示范引領作用。其主要表現為:照搬、套用市級信用體系建設或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模式,信用體系建設沒有結合縣域特點、突出“三農”特征;部門之間尚未形成有效信息共享,涉農信用信息的增信價值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涉農金融機構之間缺乏共創意識和共建機制,走形式、跟風操作的做法時有發生;縣、鎮、村三級創建的傳導機制并不通暢,信用村(鎮、戶)的“優勢”與“獲得感”不明顯、不充分。(三)政策支持體系有待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離不開政策支持,建設推進和最終成效相當程度上還要靠有效、持續的多層次政策支持。以徐州市為例,目前全轄縣域擔保機構僅存4家,注冊資金合計5.1億元,擔保融資余額僅6.4億元,涉農擔保業務少、種類少、風險大,農村信用擔保融資的增信功能十分有限。同時,由于目前基層信用村(鎮、戶)的評定工作還主要依靠少數涉農金融機構,政府主導和多部門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力度不大,更缺乏持續配套的激勵手段和政策扶持,最終導致信用村(鎮、戶)的形式效應遠大于實質內容,偏離創建目標和初衷。
五、政策建議
(一)以政府為主導,建立新時代農村信用體系總框架、新機制。從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度全面梳理和審視當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當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和瓶頸,通過政府發文、成立領導小組等形式確立起“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基本思路和原則,突出政府主導和督導職責,明確各參與部門(單位)的相應責任。針對農村金融和農村信用的現狀與特征,統籌制訂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不斷拓展和搭建以金融誠信、村務誠信、鄉風誠信、農戶誠信等為核心內容的新時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新框架,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具有更廣的空間、更深的滲透、更持久的動力[2]。(二)統籌資源配置,強化農村信用體系合力保障機制。縣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整體謀劃、整體發力,必須與市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放在同一層面同部署、同落實,突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多點推進的整體優勢。必須健全投入保障機制,拿出真金白銀,真正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保障格局[3]。必須在短期內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調動多方資源和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讓參與方得到“真實惠”,不斷提升信用村(鄉鎮、戶)“投入產出比”和“獲得感”。(三)“破”中有“解”,以機制創新推動制度性供給。持續引導地方政府進一步整合、完善、落實相關支農惠農政策,使之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緊密結合、同頻共振。大力鼓勵機制創新,尋求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契合點、切入口,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充分借鑒安徽擔保經驗推進政銀擔“4321”風險分擔機制建設,通過設立擔保基金或風險補償基金等形式,進一步降低農村經濟主體融資成本。創新適合“三農”特點的增信融資產品和金融服務方式,滿足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多樣化融資需求。牽頭開展新形勢、新標準信用村(鄉鎮、戶)的創建與評定工作,并配套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切實加強在鄉村治理、鄉村文明、平安鄉村等多領域應用,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和信用環境[4]。
參考文獻:
[1]許為民.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難點問題及解決路徑[J].征信,2015(3):49-52.
[2]楊小玲,陶可.轉型時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農村金融改革[J].征信,2012(3):60-63.
[3]曾之明,楊彩林.生態視角下健全我國農村信用體系的探討[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3(2):98-101.
[4]李丹.黑龍江“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與思考[J].征信,2016(5):65-67.
作者:倪海鷺 袁磊 單位:1.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 2.中國人民銀行徐州市中心支行
- 上一篇:財稅激勵政策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研究
- 下一篇:石油工業概論課程體系探討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