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選修課美育教學體系建設探析

時間:2022-02-02 03:49:32

導語:音樂選修課美育教學體系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選修課美育教學體系建設探析

[摘要]本文提出在音樂選修課美育教學體系的建設途徑:在多媒體環境中構建對音樂選修課中的美育教育支持體系,借助多媒體環境營造良好的音樂藝術氛圍,注重審美教育,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升個人修為,拓展學科思維層次,培養學生音樂素養。

[關鍵詞]多媒體環境;大學生音樂選修課;美育教學;有效策略

美育,即審美教育,通常指的是教育者利用藝術類對象,引導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著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個人修養,將個性塑造融入教學當中,豐富和完善學生認知結構,并促使學生在理解藝術作品的同時,能夠積極分享與評價學習感受,并不斷增強探索藝術美的能力。在大學期間,音樂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音樂基礎知識以及樂理概述,這類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梳理音樂相關知識,激發其音樂學習欲望,并引導學生初步建立音樂審美意識。

大學生音樂選修課的美育教學體系建設現狀

1.音樂教育現狀。以專門進行音樂人才挖掘和培養的藝術類高校為例,學生對音樂具有強烈的學習意愿,希望科學提升自身藝術涵養,同時增強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對于學生而言,音樂能夠激發創作潛力,洗滌心靈,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對音樂的理解并不一致,但整體而言音樂的本質并未改變。音樂是人類共同接受的文化語言。從實際調查結果可知,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自身具備欣賞音樂美感的能力,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音樂課,并希望能夠有機會分享對音樂的理解。這表明學生對音樂的喜愛是普遍存在的,也說明通過音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條件較為成熟。此外,多數學生能夠清晰把握音樂的情感傾向,能夠對音樂傳遞的人物背景和情感元素產生清晰的判斷,由此可見,對情感元素的精準運用能夠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超過80%的學生會選擇音樂進行情緒疏導,從而實現自我鼓勵。部分學生將音樂作為精神層面的搭檔,也有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來探求中外音樂家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情感,希望借助于音樂能夠提升個人修為和音樂素養。調查結果表明,音樂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然而,從音樂素質培養視角而言,當前學生對音樂的把握處于較為淺顯的層次,學生在塑造和應用音樂能力方面還有所不足,表現在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僅停留在基礎性旋律記憶方面,而對樂理知識和欣賞技巧掌握都有所欠缺。聽,是鑒賞音樂甚至是演奏音樂的基本技能,在實際調查中發現超過60%的學生無法識別高低音,對唱出指定音存在較大困難,這說明學生運用專業音樂知識的能力還存在不足,同時聽覺能力較弱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在注重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較強,但對音樂審美還存在認識偏差,部分學生無法準確認識藝術層面與現實層面美感的差異。對于音樂記憶而言,大多數學生學習信息欠缺,加上無法得到系統訓練,導致學生并不具備音樂記憶能力。從涉及音樂記憶能力調研結果看來,學生普遍反映在欣賞一首完整作品后,無法根據記憶重構典型旋律,對主旋律片段的記憶較為模糊,該結果顯示學生普遍缺乏對音樂——時間藝術的基礎感知,缺少針對性的訓練機會;從客觀上主要表現為高校對于音樂欣賞課所選用的教材上。音樂教材是根據素質教育要求以及學科建設選定的重要教學資源,在開展音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實踐層面而言,音樂教材的選定對教學工作的正常推進產生重要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然而,部分高校管理者和音樂教師無法正確認識教材的價值。音樂審美類教材的編撰和選定應該符合音樂教學規律以及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按照簡明扼要、深入淺出等方式解構音樂理論,逐步加強學生對音樂技巧的掌握和運用。同時,應基于發展視角,關注當前藝術領域發展的新變化、新特征,注重融入藝術理論的創新思維,助推教學理論不斷升級和完善。此外,隨著多媒體環境在社會生活的深入融合,如果高校仍然沿用傳統教學策略,其教學有效性會受到新型教學手段的沖擊,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如果長期延續原有的教學形式,會降低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而對于音樂選修課而言,。其開設的價值將進一步降低,無法充分發揮選修課的育人價值,無法有效挖掘學生潛力、提升其綜合素養,更加無法實現其學科的美育功能。2.多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音樂美育教學體系建設路徑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普遍共識,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進一步凸顯,音樂課能夠推動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促進學生勞逸結合,降低大腦和身體的疲勞感。此外,音樂作為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其還具有顯著的社會價值、審美價值以及教育價值。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增強音樂選修課的育人價值值得深思。

基于多媒體背景,打造美育教育支持框架

現階段,多媒體技術不斷更新和迭代,其與教學的融合正向縱深發展。音樂教學注重聽覺、視覺以及觸覺的合理運用,將多媒體技術融入音樂教學符合學科發展規律。在多媒體背景下,音樂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元素的展示方式,推動教學由平面向立體轉變,可以構建立體化的教學場景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激發其持續學習的欲望。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技術極具現實意義。1.多媒體環境下營造良好的音樂藝術氛圍。近年來,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度影響音樂的傳播形式,傳統的音樂磁帶和CD已經被數字化音樂媒體取代。音樂愛好者已經習慣于通過網絡下載或者收聽感興趣的音樂或者音樂節目,在享受網絡視聽服務的同時,大學生的行為態度也在發生變化,推動自我認知的發展。持續激發學生利用數字多媒體手段建立科學的音樂學習模式,是當前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班委應該利用社交平臺及其相關功能,例如QQ群等,推送相關音樂類資訊,引導學生養成通過社交軟件學習音樂的習慣。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體環境下的音樂分享與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平緩緊張的心理情緒,同時能夠讓學生接觸多樣化的音樂形態和表演藝術,有助于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QQ、微信等社交平臺能夠增強學生分享聽歌心得的動力,有助于形成不同類型的音樂興趣小組,進一步拓展社交圈。2.加強審美教育,提升其音樂鑒賞能力。音樂類選修課程對于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有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因此,對于音樂教師而言,除了積極轉變音樂教育理念,還需從多方面突破。第一,將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置于重要地位。音樂審美意識是學習音樂技巧、全方位增強對音樂內涵感知的基礎要素,也是對音樂進行綜合評價的關鍵,所以教學必須注重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知識教育和技能培養引導學生對音樂內涵的思考。第二,注重增強學生審美體驗。音樂審美體驗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初學者以及經驗豐富者對音樂的感知具有顯著區別,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審美意識的強化,學生對音樂的內涵把握以及情感投入更加精準,對音樂的感知明顯增強。因此,音樂教師應該構建不同的教學場景,逐步引導學生融入音樂學習場景,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第三,引導學生塑造獨特的音樂審美情趣。由于學生生活環境以及性格的差異,對音樂會產生多元化的認知,這是形成差異化音樂審美情趣的基礎。音樂審美情趣指的是個體在音樂方面產生的偏好,音樂審美情趣也有高尚以及低俗之分,個體對音樂審美產生的不同傾向與自身藝術觀具有緊密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推薦嚴肅音樂,提倡健康積極的音樂文化,抵制不良音樂文化在班級和校園的傳播,讓學生認識到低俗音樂的危害性。第四,建立全面的審美價值評價體系。音樂學習需要科學的評價機制作為支撐,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保持正確的價值方向,因此在教學實施環節,既需要注重動態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態變化以及情感表達,針對不同學生施行差異化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學生音樂學習的優勢和劣勢,全面提升其音樂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楊歡.普通高校音樂藝術選修課教學初探及美育意義[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21(4).

鄭娟.基于多媒體技術的藝術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1.

楊藝.利用多媒體增強音樂課堂的美育效果[J].軟件,2015(7).

作者:馬蘭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