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增糧項目建設論文2篇

時間:2022-04-10 09:29:24

導語:節水增糧項目建設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節水增糧項目建設論文2篇

第一篇

1項目區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

1.1灌溉基礎設施少,效率低

義縣農業灌溉設施水平較低,數量相對也少,2011年縣水利部門開展農村水利情況調查表明,項目區內耕地總面積132km2,有效灌溉面積34km2,占項目區耕地面積的25.8%,節水灌溉工程面積8km2,僅占項目區耕地面積的6.1%,由于當時的設計標準低和設備制造工藝有限,經過多年的灌溉運行,大部分工程設施已經老化,配套不夠完善,技術落后,水利設施服務農業的功能效果降低明顯,與當今現代化農業產業的要求相比,相差甚多,急需改進。

1.2灌溉輸水工程效率低

在農業灌溉用水不足的眾多原因中,灌溉輸水損失是農業用水損失的主要要素。義縣現有輸配水渠系多為土渠,且大多經過第四紀松散地層,由于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不能充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工程普遍老化,滲漏嚴重,一部分襯砌渠道因年久老化失修,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多在0.5以下,嚴重地影響了當地糧食作物的產量。

1.3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且資金分散明顯

近幾年來,義縣水利投資逐漸加大,大凌河綜合整治工程、老龍口水庫除險加固、靠山屯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總投資達到億元以上,但是對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國家投資卻很有限,省級配套不足,市縣匹配資金更不用說,造成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速度緩慢,同時很多部門均有相關的農田水利設施投資,項目眾多,各相關部門各自為戰,不同的部門負責規劃和實施,項目規模、投放地點都是各自說了算,這樣一來,眾多的項目散落各地,打好了井沒有泵,有水沒有井,渠道通了上游無水可放等亂象重生,項目很難形成合力,甚至工程本身的效益也難以發揮出來,少數工程成了擺設。這些工程實施后的效果嚴重地挫傷了群眾發展節水灌溉的積極性,使農業節水灌溉工程不能夠健康發展。

1.4項目運行管理體制改革緩慢

義縣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完善的過程,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今農業生產現代化的要求。目前,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存在責、權、利不明,建、管、用脫離的現象,管理粗放、經費短缺、機制不活等現象越來越突出,即使是有些地區改制了,產權體制也未能徹底改變,有些更是流于形式,統包統攬的現象局部存在;灌溉水費不能夠足額收繳,水費負擔不合理,造成部分的水利設施老化嚴重,不能夠及時更新改造,諸多矛盾的存在,已經嚴重地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必須進行深化改革,才能達到預期的灌溉效果。

1.5節水技術創新不足,服務保障體系不完善

由于義縣工業能力有限,節水灌溉設備和材料的產業化能力相對較低,造成本地區正在運行灌溉設備老化嚴重,質量同時參差不齊,且缺乏耗能小的產品。而中國國情在節水灌溉方面研究與應用方面相較國外發展遲緩,資金投入少,日益膨脹的人口加之工業化的快速進程和緊缺的水資源之間的矛盾已經日見突出,水資源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的發展瓶頸,建立新型節能的灌溉設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加大力度完善水利服務體系的建設。

2節水增糧產業的調整

目前,在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的形式下,相對落后的水利灌溉技術、設備、管理體系等問題與水資源缺少形成日益突出的矛盾體系。農業是國家的命脈,糧食建設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國家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水利灌溉事業發展到今天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之處,就必須徹底的進行改革,為了中國社會平穩健康地向前發展,節水增糧行動就顯得尤為重要,建設節水型農業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

3發展高效節水增糧項目的必要性

3.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有13億人口解決好吃飯問題是國家興盛穩定的頭等大事,同時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糧食需求也由最初的溫飽階段向高質量方向發展。糧食產業雖然年年增產增收,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耕地減小、土地沙化、水資源短缺等資源問題日漸突出,造成糧食產業出現新的危機,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必須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保障,糧食主產區才能增產增收,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糧食基礎。義縣基本產業以農業為主,為遼寧省重要的糧食產業基地,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項目區旱澇災害明顯,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干旱少雨的氣候明顯增多,作物受災減產范圍逐漸擴大,糧食要想增產,必須走節水高效農業的途徑,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

3.2充分高效利用水資源

隨著社會的轉型中國面臨著諸多的水環境問題,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惡化成為人類避免不了的生態問題。既要保證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用水,又要節約用水,更重要的是在節約用水的前提下實現高產出、高效益。短缺的水資源已經對義縣的農村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越來越重,項目區內的水資源浪費、破壞相當多,粗放低效利用水資源一直發展到了今天,只有徹底改變當今用水現狀,采取噴灌、滴灌、微灌等成熟灌溉水措施,有效提高項目區水資源利用率,增加耕地灌溉面積,大幅提高項目區糧食產量。預計項目建成后,不但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經濟效益顯著。

3.3推行高效節水灌溉,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是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作為以農業為主的縣情,必須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密切結合當地經濟對水利的新要求,堅持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統籌規劃和布局。高效節水灌溉必須與現代化農業建設相結合,與發展的糧食品種相結合,在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的基礎上,科學確定了水源工程類型和節水灌溉技術模式,使項目的實施從開始就建立在高起點、高標準基礎之上。

3.4維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

隨著人類的發展,大自然在人類的過度索取下,出現了千瘡百孔的面貌,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引發大范圍的洪澇災害,尤其是地下水的過度開采、水資源的過度浪費,使水資源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高效節水灌溉的實施,就是讓不合理的取水方式轉變成科學合理的方式,不必要的浪費變成節約的,充分保持水資源的平橫狀態,把農業用水控制在合理適度的范圍之內。通過節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緩解用水矛盾,防止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作者:董鳳新單位:義縣水資源管理辦公室

第二篇

1項目區建設方案

1.1建設標準

項目區建設標準,參照相關的行業技術標準進行設計,項目規劃科學合理,工程質量符合要求,項目區用水水質達標,并且用水量小于項目區水資源承載能力。項目區選在集中連片的地塊,實施高效節水灌溉0.12萬hm2,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實行水、田、電綜合配套,做到水源有保障,達到與水利骨干工程標準配套,項目區地塊比較集中,糧食增產空間巨大。綏中縣項目區節水增糧項目的成功建設,將有力的促進項目區灌溉系統的管網化,促進灌溉系統的技術升級和系統優化,同時也能減少農業勞動強度,促進農業發展。

1.2技術要求

水源規劃:項目區水源設計采取地下水抽采,而且在設計初期,應考慮地下水抽采過度。水源井設計和成井工程按照技術規范進行。節水工程水利用系數:節水工程水利用系數選取,應選取0.90以上。設計保證率:保證率選取應選取85%以上。

1.3建設內容

綏中縣節水增糧工程新增面積0.12萬hm2。主要建設內容為:①水源工程:新打φ1000mm水源井56眼,新打φ350mm水源井156眼,總進尺8360m;②井房:修建井房212處,總面積2544m2;③首部工程:安裝首部工程212處;其中:安裝潛水泵212臺套,潛水泵電機總功率為1450kW;④輸配水管網:連接地埋UPVC管路14.81萬m,安裝出水口3144個,配置地面輸水軟帶242.73km;⑤管道溝土方:開挖土方14.21萬m3,回填土方14.21萬m3;⑥修建泄水井212座;⑦電網工程:根據項目需要,本工程需配套變壓器35臺,架設高壓線路9.20km,架設低壓線路27.60km,配套柴油機發電機組7套。

1.4工程設計

1.4.1工程設計概況

綏中縣根據群眾接受和認可的程度進行管灌方式的建設,對玉米管灌模式進行典型設計。綏中縣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12萬hm2,其中新增0.12萬hm2,涉及4個鄉鎮4個行政村。因為采用的水源形式及單位時間出水量不同選取3個典型設計,選擇塔山鎮丁家村作新建典型工程設計,選擇沙河鎮狗河村作新建典型工程設計,選擇網戶鄉小前村作新建典型工程設計。其它地塊的管網布置、首部安裝及水泵配置參照典型設計實施。

1.4.2水源方式選擇

在灌溉系統選擇中考慮到項目區水資源、地勢等情況,選擇采用管灌系統。根據水源地質條件,在項目區內打管井一眼,出水量為30m3/h。管井采用回轉鉆鉆井,鉆孔孔徑D700,井徑D350,井深50m。管材采用D350mmPVC。井壁與井管間填充中砂,充當濾料,頂部用粘土填充封井。洗井選用水泵和空壓機的聯合方式進行,具體方式為由上至下,重復洗井,直到井水變清基本不含砂為止。并且建設一座井房,井房內安裝水泵等首部工程。

1.4.3管網布置

典型地塊的水源位置在田塊的一側,典型地塊大致為矩形,管網布置按照圭字形進行設計,并通過給水栓向兩邊送水,管道分為干管、支管兩級,并且設置輸水軟帶。

4.4.4井房設計設計

建設一座井房,井房內布置壓力表、逆止閥等設備,以保障首部設施的安全順利運行,井房大小長×寬×高=4m×3m×3m,井房面積為12m2。

2效益分析

節水增糧項目新增灌溉面積0.12萬hm2,采用滴管的灌溉方式。節水增糧項目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系統的技術水平,更增加了項目區糧食產量。

2.1經濟效益

2.1.1增產效益

項目實施后,玉米增產效益945萬元,其中:新增灌溉面積玉米由原來多年平均產量7500kg/hm2增加到10500kg/hm2,每公頃增產3000kg,按2.10元/kg進行測算,項目區新增的耕地面積產生的效益為756萬元。

2.1.2水利灌溉效益

項目區節水增糧工程使得項目區總增加效益達到了較高水平,為756萬元,如果按照60%的分攤系數,進行水利灌溉效益計算,得灌溉效益為453.60萬元。

2.1.3項目區人均增收

項目區內共涉及人口9470人,總增加產值為756萬元,人均增收798元。5.2社會效益該節水增糧項目建成后,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項目區水利設施的基本條件,擺脫了傳統落后的農業模式,有效地減少了農業生產的干旱災害發生幾率。該項目的建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快了經濟發展速度,不僅提高了農民的年收入水平,而且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民的精神面貌的變化,提高了干部之間的密切關系程度。綏中縣節水增糧項目區的建設為其他地區樹立了成功的典型,其他地區尤其是類似條件的地區可以借鑒該項目區節水增糧建設的成功經驗。

2.3生態效益

節水增糧項目的建設,將項目區原有灌溉系統進行了升級優化,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保護了地下水,同時,將項目區的生態質量提高到利于循環發展的水平。節水增糧項目的建設實施為項目區的糧食增產提供了保障,灌溉系統的優化減少了水資源的深層滲漏,有利于項目區土壤養分保持,改善了項目區土壤的結構,提高了生態環境質量,將項目區生態環境建設推向了良性、健康的發展循環。

3結語

節水增糧項目的實施不僅提高了綏中縣農業水利系統的灌溉能力,優化了灌溉系統,也為綏中縣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作者:楊勇單位:綏中縣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