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耦合發展研究

時間:2022-01-25 08:50:48

導語: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耦合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耦合發展研究

摘要:鄉村旅游能夠在旅游市場上爭得一席地位,主要是因為經濟的繁榮,帶給了人類豐富的物資享受。鄉村旅游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休閑產品,而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新農村建設奠定物質基礎。海峽西岸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因而,尋找海峽西岸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耦合發展規律,并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加強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海峽西岸;鄉村旅游;農村建設;耦合發展

鄉村旅游作為一項旅游產品,能夠在旅游市場上爭得一席地位,主要是因為經濟的繁榮,帶給了人類豐富的物資享受,但也同時產生了渴望有個體驗鄉村生活的經驗。這樣的現象在越是城市化的地區其需求越大,由于緊張勞累的都市生活,使城市居民得不到一點寧靜和安逸,因此,以鄉村為背景的產品就順應而生了。而在這個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海峽西岸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當前,應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對于擁有豐富鄉村旅游資源的海峽西岸來說,隨著“綠色環保”新觀念的普及,人類渴望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心態更是銳不可擋,這樣的想法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而加劇了旅游者向往鄉村生活的愿望,鄉村由于有著大都市所沒有的淳樸和寧靜,自然便成為主要焦點進而被開發成鄉村旅游產品了。在中國,近年“鄉村旅游”正處于快速增長的高峰期。它的興起確實提供了城市居民一個良好的休閑生活。可見,海峽西岸的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有著天然的耦合關系。

一、耦合發展

旅游業作為關聯帶動性強、拉動內需明顯的新興產業,通過實施“以旅助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1]。旅游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是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旅游發展依托的多數資源分布于農村,以農村風貌、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等為旅游內容的農村旅游,使很多農民成為旅游從業者,加速了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國家旅游局原局長邵琪偉同志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明確指出,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農村旅游景點,可直接和間接安置300位農民從業,直接和間接為1000個家庭增加收入。旅游業不僅可輻射周邊農民致富,還可以拉動較遠距離的農民從事旅游運輸、種植養殖和商品生產。例如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涌現的271家“農家樂”,直接從業農民1184人,帶動從業和從事原材料供應的農戶達3000多戶。另據跟蹤調查,旅游業不僅為農民創造了長效增收機制,而且通過旅游脫貧的農民返貧概率很低。鄉村旅游業作為大容量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產業載體,這種“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方式既減輕城市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又有利于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2]。當前,海峽西岸農村旅游發展很快,但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因而為了更好地發揮海峽西岸的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耦合發展作用,需完善規劃,分類指導,整體提升。加強部門聯動,實現對農村旅游發展的統籌協調,引導開發確已具備條件的旅游資源,更好地建設海峽西岸新農村工程。同時,必須強調的是要先規劃后開發,要強調保護環境和永續利用資源,避免造成旅游資源破壞。對于各種方式的“農家樂”,要倡導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營造高尚文明的休閑氛圍,突出經營的特色化、服務的規范化;對于高科技、生態、觀光、采摘等農業旅游,要按照“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標準,突出地域特色和產品特色,防止產品同質化和雷同化;對于現代新農村、古老村鎮、生態村莊、民族村寨等,以開發復合型觀光、度假、休閑、體驗類旅游產品為目標,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重點提升旅游產品檔次和旅游附加值;對于近年來新興的鄉村旅游,要瞄準國際同類產品,本著保護生態、延續民俗、傳承文化的原則,開發與國際水準接軌的高檔優質旅游產品。只有按照上述的部署和安排去做,才能真正發揮好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的耦合關系,進行資源整合,從而更好地進行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

二、政策措施

(一)技術支持

發揮海峽西岸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的耦合作用,需要提高技術含量,而技術又集中體現在人才、管理和信息方面。

1.制訂和實施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及社區居民的系統培訓計劃

鄉村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約束的習慣,與旅游接待服務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反差。農民從自我管理的農業生產轉向鄉村旅游服務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動上難以平衡心態。通過定期舉辦旅游培訓和教育,消除農民對服務工作的顧慮,端正服務態度,強化服務意識,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水平[3]。通過參加培訓班,強化農民服務意識,逐步完成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過渡。

2.引進先進管理技術,逐步推行規范化管理

通過對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農戶評定考核,具備條件的頒發“旅游接待許可證”。對接待服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推行上崗證制度,并定期檢查。推行評優活動,對條件較好、服務質量優秀的農戶進行星級評審,并掛“星級牌”,對參與鄉村旅游的村寨分級評定。注重法規體系建設,包括鄉村旅游規劃綱要、鄉村自然與人文遺產資源保護草案、鄉村游憩地利用規劃實施細則、鄉村旅游促進計劃、鄉村環境保護條例、鄉村旅游開發申請條例、鄉村旅游經營者上崗管理條例、鄉村旅游質量投訴與責任事故處理條例等。

3.利用互聯網促進鄉村旅游發展,以信息平臺

打造我國鄉村旅游與傳統媒體和營銷方式相比,網絡營銷具有廉價、速度快、影響面寬、服務功能強、易形成個性特色等優勢,更適宜鄉村旅游的營銷。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普及,可以在網上為游客提供旅游景區的門票信息與訂購、酒店信息與訂房、交通信息與訂票等等。同時建議建設全國和全省鄉村旅游網,集營銷、預訂為一體。網站的建設與運行,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化運作。

(二)市場定位

從鄉村旅游的市場需求角度看,選擇一批旅游資源富集、交通好的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示范區,滿足游客的休閑體驗需求。這樣才可以發揮海峽西岸鄉村旅游的帶動作用,從而促進新農村建設。政府負責組織專人搞好規劃,派出專人加以指導并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大量的投入是通過農村居民互換勞動去解決。為使互換勞動在大范圍內發展,并有利于農村行業分工專門化,政府可印制“勞動交換憑證”,并建立勞動儲蓄銀行,用存貸方式交換勞動或積累勞動,按照現代的建筑和生活環境要求,從更新改造住房、美化環境入手,推進規模化經營。由于受鄉村土地分散、小規模經營的制約,當前鄉村旅游存在分散、規模小、個體經營占主體,鄉村旅游產品單一,產品深層次開發不夠,產業經濟結構不健全,經濟貢獻小等問題。因此,以土地聯合經營為核心,形成合作經營組織,綜合利用鄉村的景觀資源和農業景觀,建設鄉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產品與服務,推動鄉村旅游的規模發展。從鄉村旅游的市場需求角度看,以勞動力資本化創新推進鄉村旅游產品的市場供給,豐富鄉村旅游市場。這種方式具備了非常好的條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農村的大量過剩勞動力。只要政府出面組織或倡導,從“營造新居”、改善住房和居住環境入手,互換勞動不成問題。二是,建設使用的石、沙、灰、磚、瓦、木材等均可就地取材,成本費用低,并可以換工方式取用。三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向民族貧困地區投入的扶貧資金、民族發展資金、民政救濟資金、以工代賑款、農田基金款、城鄉建設款等,加上有世界銀行、聯合國有關組織和各種國際慈善機構、民間社團的貸款和捐贈款等,只要相對集中使用,包括政府財政專列補貼基金供農民新居建設貼息貸款,用于農戶購買水泥、鋼材和裝飾材料等,“新村建設”的展開不成問題。四是,可選擇一部分有專長的、有干勁的干部,經專門培訓后充實城鄉建設局組成新村建設指揮機構,具體實施“新村建設”的規劃設計、資金籌措和現場組織指揮、技術把關等,使“新村建設”運動開展得既轟轟烈烈,又科學扎實,不流于形式。五是,利用開展“新村建設運動”帶動其他各項工作,刺激鄉(鎮)村干部“為官一任、造富一方”,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積極性。不僅政府支出成本低,而且有利于把農村的官與民都納入為同一目標而奮斗的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六是,農村有大量能工巧匠和知識青年,只要加強組織和訓練,可以成為“新村建設運動”中的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

三、結論

鄉村旅游是近幾年在海峽西岸興起的一種旅游形式,它以豐富的風土人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鄉村旅游在讓游客休閑體驗的同時,也給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帶來了發展機遇,因為旅游和新農村建設有著天然的耦合關系。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表明,鄉村旅游不僅是旅游業的亮點,而且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把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而且可以極大地助推海峽西岸的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劉爽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趙立民.基于耦合理論的旅游業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11(11):29-32.

[2]趙承華.發展鄉村旅游與振興農業經濟的若干思考.[J].鄉村旅游與農業信息,2007(3):28.

[3]孟鐵鑫.新農村建設中的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