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視閾下農民教育困境

時間:2022-09-08 09:11:05

導語:新農村建設視閾下農民教育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視閾下農民教育困境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發展農民教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背景下,農民教育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國當前的農民素質離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種種問題。本文以農民教育為研究對象,根據國家的有關數據,論述了我國農村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而且根據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思路。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教育;農民素質

一、當前我國農民教育現狀

(一)義務教育已基本普及。我國開始實施義務教育已有將近三十年時間,迄今為止,我國的義務教育取得很大的成就。學齡兒童的凈入學率從1985年年底統計的96%上升到2012年統計的99.9%,小學的升學率則由1985年的68.4%上升到2012年的98.3%。至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99.9%。

(二)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根據2010年的統計結果,我國農村地區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8年,與城鎮人均11年的教育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村基礎文化教育的水平還很低,只有面的普及,而無質的飛躍。這種情況還遠遠不能達到提高我國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加快開發農村剩余勞動人口的要求,還遠遠不能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三)女性受教育程度總體低于男性。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在十五歲以上的文盲人口數上,女性人數遠遠大于男性,男性文盲僅占男性總人口的2.67%,而女性則高達7.32%。此外,在受教育程度上,低層次的教育程度(小學及未上過學)女性數量大于男性,而在較高層次的受教育程度上,男性數量則遠遠高于女性。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農民內部不同性別受教育程度不同,男性受教育程度總體上高于女性。

(四)東部農民受教育程度總體高于中西部。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的顯示,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勞動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口超過10%,小學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為4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為33%。中部地區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的比例是9%,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是43%,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是38%、。東部地區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大約為7%,小學畢業占30%,高中畢業人口比例為13%,初中畢業的人口則超過半數[1]。

二、我國教育發展的制約性因素分析

(一)對農民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期以來,我國的地方政府都沒有認識到農民教育的重要性,優先發展經濟,一切為GDP讓路,而沒有將教育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地方政府對農民教育認識的偏頗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沒有認識到農民教育對經濟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作用,長期偏重于對經濟建設的投入,而少有對教育的資金支持。二是對農村教育的性質認識錯誤,認為教育就是單一的為升學而服務,教條地教授課本知識,而沒有因材施教。

(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公造成農村教育發展滯后。由于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以來的城鄉壁壘,在城鄉之間實行兩種不同的資源分配方式,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優先供給城市,城市的教育優先發展,而農村教育則相對處于被忽視的地位。農村的學校無法擁有各種現代化教學設施,有的學校甚至連完好的校舍都無法擁有,教學條件十分簡陋。

(三)教育模式封閉單一,教育內容陳舊。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教育都直接照搬城市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并和城市采取相同的教學方法,教授相同的教育內容,將農民教育當做大中專學校的預科班,而忽視了農業發展自身對農民教育的需求。在本質上,現在的農民教育根本無法適應農業經濟自身發展的獨有規律,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對農民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改進當前農民教育的一些思路

(一)改進對農民教育的認識,確立農民教育在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昂鲆暯逃念I導者,是缺乏遠見、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盵2]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必須要擺正農民教育的位置,將農民教育放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位置,大力發展各種農村教育,使農民切實享受到教育發展的益處,提高農民素質。

(二)改進城鄉二元發展的教育體制,完善教育體系。我們必須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各級地方政府必須要重點關注農村地區,鼓勵大學生以及專業技術人才支援農村地區,到貧困的、艱苦的地方去鍛煉自我,鼓勵優秀教師志愿支農,為農民教育的發展儲備優質人才。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民教育的政策與資金扶持,通過修繕校舍,提供多媒體教學設備等方式,提高農民教育的硬件水平。

(三)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革新農民教育的內容、方法。農民作為我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龐大,且由于地域、性別、從事專業等因素的不同,內部構成極其復雜,因此,我們在進行農民教育時不能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對于務農農民,我們應該對其進行農業專業技術培訓,例如新品種培育、綠色食品。對于非農人口,可以進行飲食、運輸、服務等各種專業培訓。

作者:陳琴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曉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的農民教育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2008:5。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