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在新農村建設的演變
時間:2022-10-20 03:40:10
導語:傳統民居在新農村建設的演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我國國情來看,為了順應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概念被提出,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對歷史文化有著不可逆的推進作用,傳統少數民族民居作為歷史存在的一部分,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或被保護、修繕,或被改造、拆遷,相應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中,這一情況淋漓盡致的得以表現,受地方政府決策者的影響,傳統民居的去留,有著不同形式的解決方案,是老鍋新煮,還是舊貌新顏,建筑文化該如何傳承與發展,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1少數民族民居及聚居區的歷史演變
原始社會,建筑由穴居、巢居開始發展,創造出能滿足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動要求的木架建筑;奴隸社會,大量奴隸勞動力和青銅工具的使用,初步形成了以夯土墻和木構架為建筑主體的建筑形式;封建社會,是形成我國古典建筑的主要階段,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中國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種成熟的、獨特的體系。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里,農業的出現形成了固定的居民點——聚落,隨之商業手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使得聚落分化成以農業為主的鄉村和商業手工業為主的城市。城市中的住宅隨著社會的發展有較明顯的形制變化,而鄉村中的住宅則更多的在適宜技術上不斷演進,由于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發展的延續性,鄉村建筑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兩大特征:①以適應地緣展開生活方式;②以家族的血緣關系為生存紐帶。位于貴州省東南部的黔東南州,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苗族侗族聚居區,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多瘴氣”、“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之說,反映了較為惡劣的氣候及地理條件。眾所周知,苗族是蚩尤部落的后人,蚩尤戰敗后被迫帶領部分族人遷徙到古稱蠻夷之地的貴州、湖南一帶的山區,并在此繁衍生息,形成苗族聚落,除了生活、農作需要,避開戰亂也是苗族先人選擇居住地的考慮因素之一,所以傳統的苗族聚居區多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山腰上。在農耕時代,這樣的選址完全滿足了居民的生存要求,而早期聚落特征中的適應地緣這一特征,在苗族民居吊腳樓上充分體現,底層架空的吊腳形式,利于通風透氣,減少瘴氣的侵害,也有效避免山林中蛇蟲鼠蟻的傷害。架空后,可以在陡峭的山坡上營造出平坦的地面供人們活動(見圖1、圖2)。但是由于交通和信息閉塞,苗族傳統民居的修建方式保存了中國古建筑代表形式之一的以榫卯結構作為連接方式的穿斗式建筑,結構簡單,穩定性強。
2現代化生活對傳統民居的影響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一五”規劃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六個必須”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十一五規劃實施期間,村村通公路、縣縣通高速,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等利好政策的提出,給貴州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解決了大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長期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的問題,給當地居民帶去不少現代化產品,也讓當地的青壯年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在這樣的交換交流中,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壯年外出打工帶來了大量資金,也帶來村民了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常常把在農村修建小洋樓作為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標志,但是受經濟條件的限值,作為小洋樓中的建筑材料——磚的使用也作為成功的開端,于是開始大量出現了一些磚木結構的民居(見圖3)??陀^上說,隨著生產工具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現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傳統民居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居民的生活需要;傳統農耕生活對森林的砍伐、破壞,導致能用于修建吊腳樓的木材大量減少,修建成本增加;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增多、經濟能力飛速提高等等因素,傳統的吊腳樓民居的新建逐漸減少,原有的民居也受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等影響,逐步被替換成了現在常見的單層、多層磚混建筑(見圖4)。
3新農村建設的概念及執行策略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后都采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自2006年中央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以來,黔東南州緊緊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結合州情實際,多措并舉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態扶貧移民工程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重要措施,從生存環境、生活條件上對農村進行城鎮化建設和改造。
4“新農村建設”旗幟下的民居、聚居區發展現狀
通過對相關政策的理解及總結,現階段民俗建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著發展。(1)現有傳統建筑立面統一修繕:由政府牽頭,經設計單位做出某一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立面效果圖,對現有傳統建筑立面進行修繕、改造,主要做法有:對瓦屋面進行翻新、統一屋脊、挑檐等做法、統一窗花形式、欄桿形式做法、統一墻面顏色等,較為常見的具體做法為在翻新瓦屋面后用白色水泥做出屋檐線和屋脊線、瓦當等,對歪斜的木屋進行矯正,窗框、玻璃的造型和顏色統一,這種發展方向在高速公路沿線較為常見(見圖5)。(2)原有聚居區內新建建筑立面統一:為了保持原始民俗風貌,減少對周邊民族氛圍的破壞,采用磚混、框架結構修建房屋后,做成當地風格的立面造型,這種發展方向在西江苗寨這類有名的民族風情旅游區中較為常見(見圖6)。(3)新建聚居區:在貫徹執行生態扶貧移民工程過程中,修建移民新村,而新建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傳統民居的建筑元素,如坡屋面、山墻上的格柵圖案等,而建成后的聚居區整齊劃一,能夠滿足現代化生活的需要,改善了曾經居住在山腰上的村民們的生存條件(見圖7、圖8)。
作者:余永鵬 單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建筑設計院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科普示范村對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