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院制多元協同創新育人體系與實踐

時間:2022-10-15 08:52:48

導語:雙院制多元協同創新育人體系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院制多元協同創新育人體系與實踐

摘要:隨著社會全球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的深入發展,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書院制受到了高校教育和管理者的普遍關注,越來越多的高校探索研究書院制,以期在大思政背景下拓展更多應用型人才培養渠道。文章簡要分析“雙院制”的內涵及類型,并深入探究了大思政背景下雙院多元協同制育人體創新實踐,以期實現人才培養和高校建設以及社會緊缺人才需求的良好契合,為國家建設培養更多的頂尖人才。

關鍵詞:大思政背景;育人體系;創新實踐;“雙院制”

隨著中國國力與日俱增,對高素質人才需求更為迫切。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同社會需求脫節、學而無用、社會應用型人才緊缺等成了眾多高校發展的桎梏。基于此,眾多高校融合思想政治教學經驗,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充分分析利用自身資源,揚長避短,探索建設“雙院制”多元協同育人體系,以拓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渠道,為國家培養更多與社會緊缺人才需求契合的頂尖人才。

一、“雙院制”含義及人才培養優勢

(一)“雙院制”的含義

“雙院制”,簡單來說就是在傳統學院制的基礎上增加了書院制。現階段,學院制人才培養體系在高校建設得已經比較成熟,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教育規模擴大,效仿蘇聯高等教育模式建立了學院制教育模式,具有突出的專業化和集權化特征。當前,國內多所高校進行了書院制改革,融合中國傳統的書院制文化傳統,借鑒歐美住宿學院制的成功經驗,是結合我國的國情特點、社會人才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實際情況等作出的改革發展[1]。在當前大思政背景下,這種學院制和書院制融合的“雙院制”多元協同育人體系,借助書院和學院兩個并行的人才培養機構,推行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統一,達到均衡教育的目的,進而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全能人才”,進一步為高校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活力,成為高校育人改革的新方向。

(二)“雙院制”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的優勢

1.有助于加強專業教育。剛步入高校的學生對自身的專業了解不夠深入,開展“雙院制”多元協同制育人,可以讓學生借助更多渠道來豐富專業知識,增強他們的專業學習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內容和就業方向有更加全面的認識。2.有助于加強素質教育,借助多元協同制育人體系,將書院的集體學習模式納入通識教育中,可以加強通識教育學習,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培養學生完整人格,激發其潛能的目的。

二、大思政背景“雙院制”多元協同制育人體系創新構建

(一)宿舍混住,推動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雙院制”多元協同制育人體系旨在以通識教育和導師進書院為基礎,借助書院的社團活動和實施互動促進學生道德發展,利用“雙院制”下課堂聯動學習為連接點,輔以職業規劃大賽為引導建立多維度實踐育人體系,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環境適應能力、道德實踐能力和文化藝術修養,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為了增進學院間和專業間的交流互動,找到“雙院”下課堂聯動學習的連接點,“雙院制”多元協同制育人體系應該轉變過去以班級、專業為基礎劃分宿舍的方法,將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混合住在一起,然后以宿舍為基礎劃分班級,由書院的導師對學生進行課業、專業甚至就業方面的指導,建設不同學院、不同專業師生、生生的友好互動溝通平臺,實現書院同學院、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進而開闊他們的視野,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有利于促進跨學科的學術創新[2]。

(二)通識教育和導師進書院,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通識教育進書院。高校在開展專業教學的同時,要加強通識教育,以復旦大學為例,復旦大學依托自身豐富的專業資源,引入了幾百門通識課程,并由眾多知名專家學者擔任主講教師和課程負責人,并創新性推出了經典導讀、多元考核、小班學習、網絡學習等特色教學形式。據此,高校可以結合自身文化資源推出書院課程,借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養[3]。導師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和靈魂,在雙院多元協同制育人體系下,學院中的專業導師和書院的輔導員需進駐書院,通過與學生近距離的接觸來了解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進而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過去的高校教育中,導師學生接觸較少,除了個別班干部,大部分學生同導師的交流僅限于課堂之上,導師進駐書院,與同學生生活在一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以及個性特點,進而結合學生的個人特點為其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這樣,通過不同類型導師的組合重構,可以督促導師走出辦公室,走近學生,實實在在了解學生的需求愛好,由原來的管理變為服務,以學生需求帶動教師供給。

(三)以社區社團為抓手,促進學生道德品行一體化

“人之初,性本善”。教育人先要激發他善良的本性。很多情況下,教育不僅包含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促進人養成道德習慣和道德意識,進而規范自身道德行為,發展其向“善”的品格。“雙院制”多元協同制育人體系以社區社團組織為抓手,促進學生道德品行“一體化”。社區社團是高校課堂的補充,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是培養他們道德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重要平臺,一方面,通過社區自治,讓學生自主選擇社團社長、宿舍長、班長等,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社區管理能力和民主參與能力,為他們進來步入社會、成為良好社會公民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對社區進行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可結合大多數人的意見,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制定了類似于社區法律的契約,要求全體社區成員共同遵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干部是否能夠做到引領示范,普通成員能夠自覺遵守規定都是學生道德素養的外在表現。另外,社團是由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建的團體,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既能豐富大學生活,培養興趣愛好,又能鍛煉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這種沒有行政約束的組織要求成員具備更高的自律性和自治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4]。

(四)以賽促教,提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能力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院校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將育人工作滲透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積極探索、多措并舉,努力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其中,以賽促教,是近年來經過實踐探索,可以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效融合的有益嘗試,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有助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和生涯規劃。鑒于此,應堅持“雙院”多元協同,不斷完善以賽促教的創新實踐育人體系。具體來說,第一,通過舉辦一系列職業生涯大賽,讓學生提前接觸到接近于真實的職場環境,做好就業前的心理建設,不斷提升他們的職業意識和就業能力;第二,可以把學生比賽過程錄制下來,既能讓學生學習比賽過程中表現較好的經典案例,又能對學生在比賽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比較顯著的問題進行針對性了解,從而將比賽延伸到課程,使課堂成為一門生動的職業指導課,從而實現比賽與教育的完美結合,實現以賽促教,教學效果也更加顯著;第三,做好賽后總結,對比賽過程中學生職業能力表現進行深入分析,制定更加系統的職業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方案,明確下一步工作開展的目標,提升學生整體的就業能力,并將其內化為下一次比賽的重要考核內容,檢驗教學成效;第四,各二級學院和書院應該積極參與,實現“雙院”聯動,為比賽提供專業指導,切實發揮出比賽的作用,如前者可以積極發揮自身在專業背景下的優勢條件,邀請專家、優秀企業家等親臨現場,對學生進行更為專業的指導,而后者可以為學生提供在簡歷制作、職場禮儀、面試技巧等方面的系統培訓。

(五)廣泛收集校友工作實踐信息,不斷完善育人體系

在“雙院制”多元人才培養體系中,校友的身份比較特殊,既從屬于二級學院,又從屬于書院,所以可以由此搭建起二者溝通的橋梁,實現多元主體參與,共同育人。校友在社會上的就業與工作現狀,最能反映出院校人才培養效果,而且畢業越久的校友越能看出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質量。鑒于此,首先,院校應該積極建立起工作實踐信息反饋機制,及時掌握校友們的就業狀況、自我職業發展評價等,以此來了解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實施成效,為院校完善自身育人體系提供參考依據,實現院校可持續發展;其次,院校應該定期組織校友日活動,加強畢業生與在校生之間的聯系,可以更為全方位地掌握校友的職業發展狀況,改善今后育人體系,也可以為在校生提供榜樣力量,提升就業意識與方向;最后,有條件的院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教育研究機構,或者引入第三方機構去搜集相關數據,為教育決策提供支撐,提高育人體系創新的科學性。總而言之,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創新實踐“雙院制”多元協同制育人體系,是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徑,只有充分調動書院和學院兩個并行的人才培養機構,推行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統一,才能實現均衡教育的目的,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全能人才”。對此,高校應實行宿舍混住,以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通識教育和導師進書院,夯實學生的人文素養,以社區社團為抓手,促進學生道德品行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張鴿,袁磊,都長江.“雙院制”協同育人模式下溝通機制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29):113-114+360.

[2]於天.雙創能力遞進下“多元協同”專業育人培養探究—以國家示范院校創新創業實踐為例[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48-50.

[3]陸妙燕.智能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投資與理財專業協同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創新[J].科教導刊,2019(34):58-60.

[4]陳曉斌.現代大學書院制“雙院協同育人”困境及對策探討[J].教育觀察,2020(01):3-6+31.

作者:王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