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助教制度探討

時間:2022-12-13 04:01:20

導語:高校青年教師助教制度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青年教師助教制度探討

摘要:以新時代專業群建設為依托,探討高校青年教師助教制度實施的必要性。根據助教制度實施的現狀,提出了完善原則、實施策略與路徑選擇。

關鍵詞:專業群;青年教師;助教制度

以來,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基于對高等教育發展形勢的研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把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提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把教師工作置于教育專業發展的重點支持戰略領域,優先謀劃教師工作,優先保障教師工作投入,優先滿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的要求,要實現“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為落實會議精神,教育部聯合相關部委近一年來加大了教育教學的改革力度,不斷推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在高等教育領域,《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為“國標”)的頒布,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確立,推動了教學模式的改革,MOOC、SPOC課程、國家級省級資源共享課、精品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平臺等多種方式的現代化教育資源不斷促進課堂教學革命。深度學習、合作學習推動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的豐富和完善。師生學習共同體成為“互聯網+教育”中的教育教學改革探討的熱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融入了從智能時代邁向智慧時代的思想理念,教師教育成為新時代領跑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專業群師資隊伍現狀

在專業群建設中,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學資源的豐富、專業建設的完善、專業群內涵的豐富與外延的擴大,師資隊伍的水平迫切需要整體提升。專業群建設從初始的高職高專基于職業發展需要建立的產學研、校企合作模式,擴展到現在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地方高校乃至重點大學整個高教領域,師資層次不斷提升,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貫穿全過程。隨著師資力量的充實、學歷層次的提高,新進青年教師成為新時代創新型教師培養的重中之重。從近幾年各高校新進青年教師來看,根據本校實際和青年教師的學歷層次、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等具體情況確定的助教時間和工作分幾個不同層次:一部分是高等師范院校畢業的碩士或博士,經歷過高等師范教育的基本教學訓練,有一些基本的教學實踐經驗;一部分是綜合性大學或地方高校以理工為主的碩士或博士,在研究生階段雖然不是師范專業,但經歷過助教鍛煉;一部分是完全沒有過助教經歷的碩、博士或者海外引進人才。從不同學校引進的人才來看,近些年來,引進教師主要是從事科研工作,教學工作并非首位,同時因近些年師范專業有所弱化,教學型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專業群的師資隊伍中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專業教師發展不平衡,專業教師融合協同度不夠,企業教師與學校教師深度融合,學習共同體建設還是薄弱環節,“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新進教師在學校與企業鍛煉的助教制度需要加強。從整體上來看專業群的師資分布不平衡,青年教師學歷水平高、科研水平高與教學水平偏低形成反差。教學團隊建設偏弱,助教制度過程落實不足,成效不顯著。基于此,本文以專業群建設為例探討新時代青年教師助教制度建設的策略與路徑。

二、青年教師助教制度實施的范疇

從兩個維度界定助教制度,一是實施對象的標準,二是實施的主要內容。從實施助教制度的高校來看,大多數高校界定實施對象有2—3條標準:從入校時間算起近三年內的青年教師;沒有高校教學經歷的教師;年齡在35歲以下的教師。這一階段的教師處在職業生涯的初期,經歷的大多是以灌輸式教學為主的學習模式。所以,在角色轉換中,受傳統教學觀影響,從學生角色轉換成教師角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有模仿原生態的角色意識。這一時期的青年教師可塑性也很強,對教學環境、教學過程的接受與反應能力也很快,容易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實踐新的教學法,實現教學遷移,因此教學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需要培養與正確引導。從實施的內容來看,主要是系統培養青年教師師德師風、職業規范、各教學環節技能與方法、教學研究與教學反思、實操訓練。

三、青年教師助教制度實施的策略

根據青年教師教學成長的規律和心理特點,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與引導堅持以下原則:1.教學價值觀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價值觀,把教學工作作為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主陣地。2.角色定位引導。大多數青年教師經歷的是“從學校到學校”的經歷,實踐經驗相對不足,從學生轉變為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思想認識不足。在當前“互聯網+教育”中,課程綜合改革,MOOC、SPOC、在線精品課程等混合式課堂翻轉中,教師教學團隊、師生學習共同體建立,青年教師助教進入教學團隊、青年助教與學生學習共同體在不同的情境下是充當什么角色?要做好哪些教學準備工作?扮演好這一角色需要對課程有認識、有學習、有深度、有設計、有探討、有互動,需要專業導師的引領與帶動,需要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才能領悟并形成自身獨特的教學者角色。3.分類分型培養引導。根據教師分類分型標準,目前有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社會服務型,不同側重的教師在教學考核上標準側重點有區分度,因此,在青年助教制度設計上,全面了解教師的類型與個體需求,以人為本,做好制度的安排和分類分型培養引導,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針對性地培養引導,才能有實質性成效。在從傳統教學向“互聯網+教育”的轉型中,以“學”為中心的深度學習模式探索中,青年助教可根據自身的教師類型,選擇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環節、校企協同育人等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或幾個部分作為重點,建立起線上與線下師生學習共同體,輔助與推動教學改革。

四、實施的路徑選擇與思考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青年教師樹立以爭做“四有”好教師為標桿。通過師德師風教育,以骨干教師工程、教學名師工程、教學團隊建設等政策引導,為青年教師配備導師,實施“師徒制”,一對一地提高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規范。2.將青年助教納入教學團隊建設,鼓勵創建以學為中心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將青年教師助教納入教師團隊建設中,專業骨干教師團隊中加入新進教師。跟隨聽課,線上線下輔導學生上課、討論、答疑、批改作業和試卷,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在線課程建設等。熟悉教學各環節的執行標準和流程,形成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與學生建立線上線下學習共同體。3.根據青年教師的專業優勢,培育教學研究能力。通過新進教師的崗前培訓、助教經歷,加強過程跟蹤與服務引導,通過聽課、教學設計、試講等環節引導助教教師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在此基礎上提煉生成教學研究論文、教學研究課題,促進教師教學發展和專業發展。4.加強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引導助教青年教師角色轉型。根據青年助教教師在年齡特點與心理上同學生容易接近,新媒體運用接受能力快,反應敏捷,外語水平高這幾個特點,在線上線下課程綜合改革、雙語課程改革、在線課程建設中,在骨干教師帶領下,讓更多的青年助教教師鍛煉,重塑以“學”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引導青年教師重視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建立線上、線下學習社區,翻轉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婁曉雯,李紅惠.“互聯網+”時代教育學專業群建設路徑探討———以廣西教育學專業群建設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12).

[2]朱寧波,曹茂甲.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培養政策的文本分析[J].教育科學,2017,(04).

[3]劉福成,梁中.基于助教制度視角的青年教師勝任力提升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0).

作者:婁曉雯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