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在血液科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6-22 09:58:25

導語:案例教學法在血液科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案例教學法在血液科教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研究在血液科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效果。方法選取某醫學院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在血液科實習的本科醫學生66名;按照抽簽的形式將66名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學生33名,對照組醫學生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觀察組醫學生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比較兩組學生的期末成績的優秀率,及學生好評率。結果觀察組33名醫學生的期末成績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醫學生的好評率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案例教學法對比傳統教學法優勢明顯,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期末成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血液科;臨床教學

血液科是內科中較為重要的科室,涉及較多的專業技術試驗,是內科的主要分支[1]。血液內科的教學工作也較為復雜,教學難度較大,教學內容也十分抽象,不益于學生的理解,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述為主,屬于灌輸式教育,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2]。傳統的教學模式違背了醫學重視實踐的教學模式,不被學生們所接受,本文主要研究在血液科的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效果,我校特將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66名在血液科進行實習的醫學生作為本次臨床觀察的對象,運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并將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選取我校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在血液科進行實習的66名學生,按照抽簽的形式進行平均分配,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學生33名,對照組學生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33名學生中男性學生14名,女性學生19名;年齡22~23歲,平均年齡(21.4±0.5)歲,觀察組33名學生中,男性學生17名,女性學生16名,年齡22~23歲,平均年齡(22.0±0.5)歲,兩組醫學生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教學方法

對照組運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述教材中的內容為主。觀察組33例學生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1)病例收集:首先要求教師收集臨床上與教學內容相符的病例,挑選病例時要優先考慮:真實性及是否典型。整理出合適的病例并做好課前準備。(2)分組:教師將學生進行自由分組,每組學生3~6名,每組學生不宜過多,學生過多不利于小組之間的討論。(3)案例布置:教師在課堂上將收集的案例布置給各學習小組的學生,并提出相應的問題,由學生們自由討論,訓練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組內討論應圍繞:診斷依據、診斷要點、治療方案、預后等方面,教師可以與各小組進行多邊交流,對學生們進行引導,讓小組學生探討出統一的治療方案,并由代表發言像教師進行匯報,最后由教師對各組的治療方案進行點評。

1.3觀察指

標觀察兩組醫學生的教學效果及學生對教學模式的好評率。

1.4療效判定

(1)教學效果:根據本學期結束時的期末成績進行判定,考試模式為:閉卷考試,有授課教師出題,兩組學生共答一份試卷,試卷滿分100分,包括(名詞解釋20分,選擇題20分,簡答題20分,病例分析40分),優秀:分數≥90分,良好:89~75分,及格:75~60分,不及格:60分以下。優秀率=優秀人數/總人數×100%[3]。(2)教學模式好評率:由我校自制的教學建議表獲得,滿分100分,分數>85分為非常滿意,分數84~75分為較為滿意,75~60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不滿意。好評率=(非常滿意人數+較為滿意人數)/總人數×100%。1.5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21.0軟件對本次臨床觀察的66名醫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使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醫學生期末成績優秀率

觀察組33名學生經案例教學法教學后,期末成績的優秀率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兩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好評率評價情況

觀察組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好評率高于對照組學生對傳統教學法的好評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討論

血液疾病較為復雜,在患者確診之前要進行多次的試驗[4]。對醫生的要求也更為苛刻,要求醫生全方位地掌握患者的病情,要有較強的臨床思維模式及臨床診斷思路。在血液內科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醫學生血液疾病的病理及相關知識,還需要對一些常規的處理操作進行講解[5]。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占主導地位,用灌輸的模式進行教學。學生都是被動式的接受老師講解,這樣的教育模式不適合醫學這種以實踐為主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較差,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不利于學生日后的發展[6]。而案例教學法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主要是以臨床典型的病例為中心,從而將所需要講述的教學內容融入在病例中,在此基礎上進行授課更加生動、形象能讓學生更加記憶深刻,運用小組討論的模式,能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提升課堂的趣味性。筆者認為: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其中缺乏“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性[7],所以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中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充分地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并且通過團隊共同協作培養出學生的團隊意識,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為日后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起到鋪墊性的作用[8]。由本次臨床觀察結果顯示,采用案例教學法的觀察組學生的期末成績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學生的好評率也優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作者:黎曉鵑 李曉雙 單位: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腫瘤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