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探究式教學全過程研究

時間:2022-07-26 03:39:27

導語:案例探究式教學全過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案例探究式教學全過程研究

[摘要]案例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具有活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良好功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核心課程,積極探索“概論”課案例探究式教學法改革和有效實施路徑,對于提高“概論”課教學實效,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案例探究式教學融入“概論”課教學全過程,重點是要正確處理好“概論”課教學內容與案例探究式教學的關系及“概論”課教學主線與案例探究式教學的關系。

[關鍵詞]案例探究式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端正大學生認知、塑造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多年來,受制于傳統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分注重對學生單方面知識的“灌輸”,教師主導下的“灌輸”式教學,擠占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削弱了對學生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不同程度地降低,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認同危機。積極探索和構建以學生需求為本位,教師導向為調控,學生參與為抓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嶄新教學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適應新形勢,培育新公民,完成新使命的根本出路。案例探究式教學是教育者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的需要出發,以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為手段,鍛煉和培養學生圍繞案例開展的調查能力、閱讀能力、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以此達到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有效教學方法[1]。案例探究式教學,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實效,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一、圍繞“概論”課教學內容開展案例探究式教學

“概論”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部分內容來開展,要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講深、講透,就必須講清這兩大理論成果形成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要求產生符合不同時代要求、并指導和引領時代進程發展的理論成果。從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來看,其產生的時代背景,解決的主要矛盾,都存在一定的區別。教師在講授中,只有將兩大理論成果產生的時代背景、研究的主題講清楚,才能讓學生理解兩大理論成果形成的歷史趨勢,準確把握兩大理論成果內容差異的客觀必然性。例如,教師要對思想形成時代背景內容講解時,就需要用詳實的數據和真實的案例,將中國1840年以來,飽受侵略和奴役的歷史準確陳述,讓學生在對案例素材的探究分析中把握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遭受苦難經歷的客觀原因,讓學生認清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才是形成近代中國貧窮落后局面的總禍根,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才是阻礙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總根源,讓學生認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只有消除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碎封建勢力的壓迫,才能實現完整的民族獨立和徹底的人民解放。思想是在中華民族處于危亡的緊迫關頭下,使用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武器去研究和解決中國特殊國情下的特殊問題的產物。教師要準確講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除了要講清這兩大理論成果形成的時代背景之外,還要講清兩大理論成果形成的實踐基礎。不管是思想也好,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離不開支撐理論的實踐基礎。思想的實踐基礎是黨帶領人民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進程中的艱辛探索,其中在中國革命進程中,既包括革命道路的實踐探索,也包括革命軍隊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基礎,是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對內破除體制頑疾,開辟嶄新道路的改革實踐,對外破除封閉自守,開啟笑迎天下客,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打開國門的偉大實踐。總體而言,只有扎根于實踐基礎之上的理論創造,才具有生命力,才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制勝法寶,才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因此,教師在理論的講授過程中,就不能完全脫離于實踐而泛泛地去講,必須將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生動實踐,融入到“概論”課講授的全過程中。例如教師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基礎講解時,就需要將黨帶領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還原為一幅幅真實生動的改革畫卷。如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個農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勇氣和決心,民營經濟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奮斗魄力,鄧小平南巡談話中的春天的故事,國有企業堅忍不拔的改革意志,將這些改革場景整合成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奮斗實踐畫卷,讓學生在聲、聞、圖、茂中,感受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生動場景,讓學生在對案例的探究理解中,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富強而不懈奮斗的壯麗史詩,幫助學生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二、圍繞“概論”課教學主線開展案例探究式教學

在“概論”課教學內容中,自始至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條主線,即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這條邏輯主線[3]。要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問題。進程問題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同中國的具體實際不斷融合,并在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進程中,不斷實現著馬克思主義具體化。教師在對這個問題的講授中,要講清馬克思主義從傳入中國到被廣泛認同接受的轉變歷程,講清從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識到實踐運用的歷史跨越。特別是要講清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必須中國化,以及怎樣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兩個問題。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為完成拯救民族危亡、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的進程中,選取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進行英勇斗爭的案例素材,通過讓學生圍繞案例素材進行探究、思考,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國情前提下,尋找到符合舊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探尋到契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規律的極端重要性。通過選取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遭受挫折和失敗的經典案例,讓學生在案例的探究、思考中,認清正是由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還沒有領導中國革命的相應經驗,還缺乏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解決中國具體實際問題的相關能力,黨對中國革命規律認識還不清,對中國革命道路把握還不準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在中國革命實踐進程中,走過了一些彎路,遭受了一些挫折。隨著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實踐的不斷深入和黨對國內外革命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人逐漸深化了,對要解決中國革命進程中的一系列復雜問題,必須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問題的認識。正像所說的那樣,“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按照中國的特點和需要去應用馬克思主義,才是解決中國問題、破解中國困境的根本出路。隨著中國革命進程的不斷推進和黨對中國革命規律認識的不斷加深,黨帶領人民對中國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中國共產黨人逐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深刻回答了,中國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須走一條什么樣的革命道路,建設一支什么樣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黨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最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三、案例探究式教學融入“概論”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要突出“案例”的典型性。案例探究式教學是以案例為載體,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嶄新教學模式。要將案例探究式教學貫穿于“概論”課教學全過程,就需要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握教材重點,選取有價值、有意義的典型案例,使案例契合教材內容,承接教學主線,突出教學重點。在案例的選、編、撰的過程中,要將案例中的探究問題規劃好、設定好,探究問題的設定,要緊扣案例素材的內容,突出問題的普遍性,注重問題的深刻性,要通過學生對探究問題的思考、探索,達到學生對理論認知的深化,對探究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二)要突出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針對性。案例探究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要圍繞如何實現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為目的來開展,這就需要教師以案例素材為載體,通過對案例素材的精細加工,使案例中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案例中的人物形象生動真實,以此達到吸引學生進入案例,思考案例的目的。當學生進入案例情景中后,教師要在教學進程中,適時地拋出探究的問題,學生的思路在跟隨案例情節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探究問題的思考中。通過學生的深入探究和思考,教師要選取典型學生進行發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尤其是對于思考充分、回答深刻的學生發言,教師要給予平時成績加分的鼓勵,以此帶動和激發更多的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同時,教師要對缺乏認真思考就進行發言的學生,進行適度的批評,給予平時成績適當扣分的懲罰,以此實現獎優罰劣的功效。(三)要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案例探究式教學,不同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實現了有效升華。教師與學生從傳統的教與學的角色身份,轉變成為課堂教學的共同建設者身份,教師不再是信息的單純輸出方,學生也不再是單純的信息輸入方,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積極管理者。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從原來圍繞教師將知識講好、講透的能力要求,轉變為要求教師全面駕馭課堂、高效管理學生的能力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習慣中做到以下幾點,以適應案例探究式教學的需要。在課前,以前要求教師深入把握教學內容的邏輯脈絡,吃透教材的理論內涵,現在就需要教師不僅要吃透教材內容,深刻理解理論,還要求教師搜集、選編契合教學內容的案例,將抽象的理論還原為生動的實際,這就對教師在時間上、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中,以前教師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者,現在需要教師成為課堂的管理者、課堂教學的駕馭者,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有效激發,科學引導,使學生不僅學到相關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有序參與課堂教學,全面提升學生探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后,以前教師是學生作業的批閱者,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者,現在需要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反思者,反思在教學環節中的點點滴滴,發現差距,改進不足,提高案例探究式教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殷旭輝,王華.案例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5).

[2]趙李葉,路克利.思想政治理論課探究式教學“問題設計”的價值及實現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3]傅鎖根,趙嘉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

作者:鄭康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