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業事故案例教學式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11-26 02:47:04

導語:化工企業事故案例教學式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工企業事故案例教學式改革與實踐

摘要:按照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的要求,結合現代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和高職學生的實際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設計理念和思路,制定了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改革實踐內容,通過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感受企業的文化,促進了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淡化了學生畢業與就業的界限,為企業和社會培養符合國家職業標準和社會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改革;生產事故案例;學生;職業能力

一、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設計理念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推行產教融合和工學交替,推動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建職業教育,實現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遵循這一指導思想,企業生產事故案例在教學式改革和設計上遵循的理念有以下幾點:

(1)加強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通過職業教育掌握企業文化、職業知識底蘊和就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高等職業教育理念融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設計的全過程。

(2)立足包鋼,輻射內蒙古,提高服務能力,突出“實踐操作”,以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為導向,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能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真正達到學校和企業合作“辦學、育人、就業與發展”。

(3)強化“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積極探索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謀生技能,不斷提升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本領,把學生培養成為品行端正,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二、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設計思路

以一個目標(提高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兩種環境(學校和企業)、三個主體(學校、學生和企業)、四項結合(學校學習與企業工作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生身份與學徒身份相結合,素質與技能相結合)的思路對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進行設計。依托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研究建設委員會,與化工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生產事故案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突出改革與實踐的特點和亮點,在教學模式確定、方案設計與實施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營造真實生產環境,使教學功能與生產功能、培訓功能相結合。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于一體,使企業參加學校人才培育的全過程,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奠定持久職業生涯的基礎。通過教師赴企業調研和請企業專業來學院進行專業研討,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有效途徑,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了解企業對該模式的態度、建議與要求,掌握企業所能提供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工作任務,選擇化工生產事故案例作為學習的主線,序化教學內容。通過深入剖析,歸納總結出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從而確定學習內容,將學習內容融入職業資格標準,按照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對教學進行合理設計,全面、高效的推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歷教育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有機結合,改革階段培養、技能遞進、學崗通融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設計內容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高技能為核心,培養品行端正,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為愿景,引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和化工行業標準,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同構建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設計內容。設計內容遵循“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的理念,突出“教學做一體”,工學結合的特色,使學生能學會一門自食其力和生存的技能。

(一)成立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研究建設課題組

本著發展、交流、合作、共贏的思想,系校企工作組與包鋼焦化廠合作,成立了化工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研究建設課題組,此課題組成員就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研究的建設內容召開研討會,進行深入研討,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依附包鋼各大廠礦課題組成員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充分了解國際國內上在該領域內的發展前沿和最新動態,課題組成員多次走訪焦化廠等單位,通過座談、討論、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生產場地等方式,與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及普通員工進行了廣泛交流,對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的建設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二)化工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研究與實踐內容

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目的,根據“由理論到實踐,由實踐到理論”、由“學徒到師傅”的職業成長規律,由完成簡單的工作任務到完成復雜的工作任務,按照通用基礎知識、操作技能和專業實踐技能逐步上升的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一個多面手,不斷適應企業的發展,并為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1.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培養階段。作為職業人和社會人通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按照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的原則,改革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上,針對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基礎,調整教材和課程安排,讓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生動化、常識化、形象化,使多數學生能感受得到,能聽得懂,能接受得了,這樣的教學才有意義,才有效果。必須擯棄教條、僵化的教學思想,大膽的創新引入知識與現實結合,這才是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降難度、增興趣、為用而學。在實踐教學上,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入手,以學生能夠提升本專業的實訓能力為目標,改革實踐教學。在專業課中滲透企業文化和職業素質,將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學活動和各種文化活動中。學生通過通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營造職業氛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誠信守紀、吃苦耐勞、團隊協作的品質,讓學生體驗職業價值,懂得尊重職業價值和弘揚職業精神。

2.走崗實習階段。在進行了專業基礎課程學習與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通過置身于化工企業生產一線,親身了解企業的實際狀況,對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主要設備、布置方式等有一個總體了解,增強感性認識,鞏固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學習企業員工任勞任怨、堅忍不拔、超越自我的企業精神,從中培養崇尚勞動光榮的觀念,使學生具有吃苦耐勞、善于溝通、團結協作的職業素質;樹立嚴謹求實、安全第一的職業意識,淡化學生畢業與就業的界限,為后續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3.課堂、車間雙課堂教學+貼崗實習階段。深入貫徹“技能重于知識”的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取得突破。

(1)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建”的建設方式,根據化工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從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分析入手,以此為學習的主線,解決現場實際問題。

(2)編寫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根據高職教育特點以及行業特色,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案例的編寫擬包括以下幾個內容:①案例說明;②案例背景;③主要內容(案例經過,案例的原因分析、確定原因、采取措施);④分析路徑;⑤教學目標;⑥教學方式方法;⑦思考題及考評。生產事故案例體現高職教育特點以及行業特色,既能指導生產,又可把工廠搬入學校,在《煤質分析及煤化工產品檢測》、《煉焦生產操作》、《工業分析》或相似的綜合性課程教學中使用。

(3)通過對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分析確定化工生產過程分為五個工序:生產前準備、原料預處理、反應與控制、分離與精制、輔助工序,總結歸納出學習領域和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把職業資格標準模塊化,構建基于工作工程系統化的培養體系,為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奠定基礎。

四、小結

化工企業生產事故案例教學式改革與實踐使教學功能與生產功能、培訓功能相結合。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于一體,在功能上實現“教室、實訓室、車間”一體化,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能夠在感悟中學習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并在其中滲透職業素養和企業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縮短學生就業“磨合期”。

參考文獻:

[1]張繼學.案例教學及其在國內的發展狀況[J].職業教育研究,2004,(11):60-61.

[2]季躍東.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創業教育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5,(1):114-118.

[3]韓民.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解讀:大力發展繼續教育[J].終身教育研究,2017,(2):3-4.

作者:劉君紅 邱岳 周麗 胡紅玲 單位: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