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生物論文
時間:2022-09-16 09:23:12
導語:農村初中生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利用課堂主陣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概念,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1.以游戲教學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農村中學教學設備相對較差,從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所學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將游戲教學與學生生物學習進行巧妙結合,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如在對“人體血液循環”的教學中,諸如體循環、肺循環、血液成分的變化等內容比較抽象,單純地借助掛圖和模型教學,學生不僅不容易理解,且學完也就忘了,為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我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課前指導學生預習,并指導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操場上畫出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用藍色粉筆畫流靜脈血的血管和腔,用紅色粉筆畫流動脈血的血管和腔)。上課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血液成分發生變化的地方放上紅色小球或藍色小球,讓學生拿著小球沿著循環路徑跑,規定學生跑到流動脈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紅色小球,流靜脈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藍色小球。在一個小組的同學跑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就當“裁判”,最后看哪個小組跑得又快又準確,就頒發一份獎品給他們。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體循環、肺循環等抽象的生物學知識,還培養了同學之間競爭、團結、合作的精神。
2.利用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加強課堂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課程理念———“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組成,而不是孤立于世界的抽象存在”的表現之一,因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學生自身發展的主要基礎。學生們絕大多數都生活在農村,與之相關的信息會潤物細無聲般地進入學生的腦海。如在學習“植物的嫁接”之前,我先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兩個問題:“你們親自嫁接或見父母嫁接過哪些果樹?如何嫁接的?”然后引入新課的學習,最后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嫁接方法,還要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嫁接。這些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在課堂中合理利用這些素材,會使學生覺得生物知識不是空中樓閣,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主動的觀察、探究周圍的生命現象,這樣就可以將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3.教學中應注意及時排除生活經驗對學習的干擾
生活中的很多概念與生物學術語差異較大,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及時排除生活經驗對學習的干擾,建立起正確的生物學概念。例如在學習果實概念之前,學生思想中已經有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果實”概念,這個“果實”概念與生物學中的果實概念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前者通常指不包括種子的可食部分“;果皮”也僅指外果皮。若不注意這些生活經驗,就會干擾生物學中果實概念的建立。又如在學“生物的無性生殖”時,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為插秧屬于扦插;用出芽土豆繁殖屬于出芽生殖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應借助于比較找出異同,幫助學生及時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干擾作用。
二、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農村中學在動植物資源的擁有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物教材(蘇教版)中的很多實驗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帶,由于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所有的學生都樂于參與這樣的活動。例如:在觀察“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學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植物來觀察。他們帶來的植物不一定都有綠色開花植物的六種營養器官,有的只有三種營養器官,有的是四種器官等,這些現象引發了學生的質疑“:這些植物在結構上有沒有共性呢?”。再借助顯微鏡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通過這次體驗使學生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都有六種器官,同時讓學生再次體驗了科學探究中成功的樂趣,領略大自然的奧妙。又如在“觀察螞蟻的運動器官和步伐”的實驗中,有的學生還會捉來蜈蚣和其他小動物進行觀察,完成了多組實驗。再如在實驗“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的影響”中,除了用課本中提到的植物做實驗外,還表揚那些用其它植物做實驗的學生,同時引導、鼓勵學生去探究如含磷、含鉀等的無機鹽又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通過多次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三、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目前,人類的干擾已超出了生物圈的承載能力,自然界已經在不斷地報復人類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學生深刻感悟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知道只有在自然界許可的限度內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才能使生態環境逐漸走向良性循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尋找、發現、思考農村中習以為常的,但卻是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為,并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1.利用黑板報宣傳,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在每一個與生物學相關的重要的節日(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等)來臨之際,我都讓學生去收集相關的資料,出一期相關知識的黑板報。這些節日每年的主題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針對目前全球的環境問題提出來的。通過黑板報的宣傳,呼吁學生將環保意識落實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中。只有從點滴做起,人人做起,才能形成合力,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幫助學生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開展專題講座,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結合教學內容,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這天,我設計了一個名為“同呼吸共奮斗”主題班會活動,這是2013年“6•5”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為“思前,食后,厲行節約(THINK.EAT.SAVE)”,旨在倡導反對糧食浪費,減少耗糧足跡和碳排放,使人們意識到糧食消耗方式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我召開這個主題班會的目的在于呼應世界主題的同時,釋放和傳遞建設美麗中國人人共享、人人有責的信息,倡導在一片藍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個公民都應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切實履行好呵護環境的責任,自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增強節約意識、環境意識、生態意識,養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激發學生持久的環保熱情,為改善空氣質量,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而奮斗。
3.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在學習完“保護生物圈———從自身做起”這節內容后,我給出一些問題指導學生去調查。如我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及應對措施;近幾年來我們身邊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生活中哪些做法會破壞生態平衡?它將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后果?作為一名中學生應該怎樣做?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去調查,并寫出相應的調查報告(題目自擬),然后在班上交流,最后對如何保護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四、結語
總之,素質教育不能是一句空話,應該把提高學生生物學素質放在首位。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生物學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村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作者:許凱單位:文山市第二中學
- 上一篇:探究性教學的初中生物論文
- 下一篇:民事訴訟法學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