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實踐課程培育論文
時間:2022-12-17 10:06:09
導語:法學實踐課程培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法學專業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要求都很高的專業,然而我國高校對于法學的實踐教學投入不夠,尤其是知識產權這種二級學科更為突出。本文分析了實踐課程對于提高高校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意義并分析了我國高校相關專業實踐教育的不足,討論了提高實踐教育質量的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法學;實踐;知識產權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各型人才的主要場所,對于社會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學專業對于社會的發展來說,相關高素質人才的有效輸出有利于保障社會正義和公平的和諧發展,因此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十分重要,這樣才能保障法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法學實踐課程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意義
(一)法學實踐課程有利于構建高校實踐性德育新的工作平臺。法學實踐課程的開展有利于高校搭建實踐性德育教育的平臺,長期以來,高校的教育模式總是忽略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法學這種對于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求都比較高的專業來說,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將不能很好地全面提高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而法學實踐課程的開展很好地補充了這一漏洞。法學實踐課程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實踐教育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能夠讓法學教育中的接受者真正感受到法學的威嚴和嚴謹,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法學知識體系的敬畏,從而激發其學習熱情。(二)法學實踐課程有利于延伸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新的實踐育人路徑。法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中的法律踐行輔助者,幫助法律正義和公平的聲張,在法學實踐課程這種活動載體中,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志愿者活動講究實踐性,將理論付諸實踐,使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在實踐中,大學生就會發現他們在課堂上學到東西的用處,學習不足的地方也會很快發現,并且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更好地服務他人,會更加努力地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自己法學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儲備,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在實踐課程中,大學生真正體會社會生活,在活動中體會到被尊重和需要的感覺,從而大大提高他們渴望踏入社會,努力為社會做出奉獻的熱情。(三)法學實踐課程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實踐課程是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很好途徑。法學實踐活動是一種維護正義的行為,這種實踐活動對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學生參與的法學實踐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加深對責任的理解,促進他們對我國國情的了解,幫助他們提高對我國社會的認識,幫助他們正確地判斷自己的行為,進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繼而科學嚴謹地踐行法學知識。
二、我國高校知識產權實踐教學開展情況及不足
(一)實務型知識產權人才的目標沒有得到強調。我國高校的法學專業教育模式主要是使學生學習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更加傾向于培養學生的基礎法學知識,而脫胎于法學專業的國內知識產權專業需要更加注重務實型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讓學生具備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運用法律管理事務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國內的高校對于所培養的人才和社會的實際需要考察不夠,缺乏理性和科學的認識,在知識產權的專業培養中,缺乏足夠的相應的實踐性訓練,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利于達到培養實務型知識產權人才的目標。(二)缺乏專業細化的實踐課程。目前高校相關的法學實踐教育的課程內容較為籠統,涵蓋的專業范圍廣泛,不能夠很好地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尤其是脫胎于法學專業的國內知識產權專業在培養計劃中一般缺乏知識產權的模擬審判以及畢業實習的實踐教學安排。(三)實踐課程學時少。雖然我國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增設了不少實踐相關的活動或者課程來努力提高廣大學子的實踐能力。然而對于各個專業而言,由于經費的限制以及各種主觀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導致學校重視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對于知識產權專業這種二級學科來說,開展實踐相關課程的學時較少,不能滿足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和探討的需求,導致不能很好地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四)實踐課程相關師資力量薄弱。對于法學教育的實踐課程,指導教師的選擇決定了課程教學的質量。然而,從高校開展的現狀來看,實踐課程的師資力量絕大多數來源于校內的教師。然而對于知識產權這類專業來說,其人才要求的務實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其實踐教師不僅僅需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還應該具有較強的跨專業的整合能力,能夠將法學、管理學以及理工學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這一點來說,目前我國高校實踐教育的師資力量依舊薄弱,需要高質量的補充。(五)實習質量得不到保障。目前國內高校知識產權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主要分為校內教學和校外實習。對于校內教學來說,存在學時少、專業性不強等問題,然而對于校外實習來說,最主要的問題是實習的質量得不到保障。校外實習對于學生們實踐能力的提高來說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然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學校對于學生的實習情況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不能有效保障實習的質量。再加上一般的實習時間都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對于學生自己來說,不僅面臨著畢業的壓力,還面臨就業和考研的選擇等,學校對于實習學生的管理方法容易使實習的過程流于形式,不能有效達到實踐教育的目標。
三、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原則和方法
(一)主體性原則,以人為本。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始終注意以學生為本,不能本末倒置。教師在實施實踐教學的時候要注意主體性原則,把重點放在學生身上,多關心學生,根據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程度來選擇實踐內容,并且需要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創造一個讓學生表達和發揮自我的機會。善于鼓勵每一位學生,對每一位學生的每一次進步都要肯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只有打消學生的顧慮,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才能保障實踐的實效。(二)科學性原則,合理創設模擬法庭。實踐課程的情境創設需要符合科學的規律,不能違背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更不能浮想聯翩,異想天開,同時也要兼顧目前學生認知的范圍來合理地創設模擬法庭。模擬法庭的創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要保證難易適宜,設計的問題應該根據教學的目的,圍繞一定范圍內的理論知識點進行教學和討論,在創設模擬法庭時,要結合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來選擇合理的情境,不能單純為了追求課堂形式的豐富來進行無目的實踐,失去了模擬法庭的目的。另外,在保證科學性的同時要不失探究性,給學生留下一定的空間去探索,去發散思維,不僅使學生有效掌握知識,更有利于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真實性原則,貼近生活。法學知識的運用離不開人與人的交流,而且在社會生活中,法學相關的服務對象必然是各種各樣的人和情形,因此,法學實踐教學的內容需要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提取素材,只有更好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交流,才能更好地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一個符合實際生活的實踐教學中,學生有更真實和直接的感受,這樣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會更牢固地留在腦海中,而且還可以實現靈活應用。
四、結論
法學的實踐教育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高質量的實踐課程對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很重要。法學的實踐課程不僅僅能夠有利于構建高校實踐性德育新的工作平臺延伸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新的實踐育人路徑,還能拓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從而更好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雖然目前高校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工作在存在學時少、師資力量薄弱等缺點,然而只要我們能夠充分認知到這些缺點,并嚴格遵循主體性、科學性和真實性原則,有針對性地改進法學相關的實踐課程,一定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出高素質人才。
作者:董亞琦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
- 上一篇:淺談法學本科畢業論文改革
- 下一篇:會計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