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禪宗典籍教學研究

時間:2022-01-08 04:35:45

導語:“古代漢語”禪宗典籍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漢語”禪宗典籍教學研究

摘要:禪宗典籍研究已經成為古代漢語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文獻是研究古代疑難俗字,唐宋時期的俗語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文字現象的寶貴材料,大學“古代漢語”教學中應秉持與時俱進的“大語文”視角,從語言文字特點、宗教性、文化屬性等角度增加禪宗文獻內容的講授,如此既可以擴充古代漢語的教學范圍、為相關各人文學科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又可以挖掘和傳承中國佛禪思想和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禪宗典籍;觀照

主席(201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中指出:“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彼f的“中國特色的佛教”其實主要是指禪宗。禪宗創于中唐而盛行于晚唐、五代,一直到清朝時期,在這么長的歷史流傳過程中積累了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文獻,是研究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料,是綜合性語言學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儲備,同樣也應該是古代漢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禪宗典籍對古代漢語的獨特貢獻

禪宗典籍體裁多樣,有語錄、燈錄、傳記、拈頌、偈頌、論議、筆記、清規等,這些禪宗文獻當中,燈錄、語錄、拈頌的語料價值最高,其次是筆記、傳記等,這是由于其中大量使用了當時的方俗口語詞,而這對于了解當時的語言面貌、佛教文化、社會風俗大有幫助。但是國內對于禪宗文獻的關注度在好長時間里一直不夠,所以導致“嚴格意義上的禪籍詞匯研究著作出現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1]近幾十年來,隨著古代漢語研究的不斷深入,語言學界已經逐漸認識到禪宗典籍在漢語史研究中的價值。具體來看,禪宗典籍對于古代漢語研究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對于中國古代文字,特別是疑難俗字研究大有幫助。尤其是敦煌禪宗文獻,由于其多為手抄本,給疑難俗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F在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比如潘重規主編的《敦煌俗字譜》,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黃征《敦煌俗字典》等為其代表。唐宋時期的禪宗文獻也保留了大量的疑難俗字,比如《祖堂集》《五燈會元》等禪籍,研究成果也比較多。其二,對于唐宋時期的口語詞匯研究大有幫助。唐宋時期的禪宗燈錄、語錄中保留著大量當時的口語詞,與同時期的其他語料相比更加的通俗、自成體系且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早年曾有學者呼吁加大研究的力度:“以前研究唐宋口語詞,大多利用詩詞、變文和筆記小說等作為基本材料,而由于種種原因,對于數量不少、價值很高的禪宗語錄則尚未充分利用,這是須要補做的一項重要工作。”[2]其三,對于唐宋時期的漢語語法研究大有幫助。正是由于禪宗語錄的口語化程度非常高,所以“對漢語語法史研究來說,禪宗語錄語法研究具有多方面作用:揭示新興語言現象的始見時間或流行時間,印證某些語言現象,顯示禪宗言語社團的特殊語法現象?!盵3]其四,有助于開拓修辭學研究的范圍。禪宗燈錄、語錄具有與其它文獻截然不同的語言風格和強烈的修辭特色,擁有隱晦性、怪繆性、游戲性、通俗性、遞創性、隨機性等特點,所以成為近代漢語修辭學最引人矚目的研究對象??傊?,正是由于禪宗典籍,特別是敦煌禪籍、唐宋時期的禪宗語錄、燈錄,在漢語史研究上有重大價值,近幾十年來已經引起語言學界的足夠重視,在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所以在當今新時代大背景下,大學階段就讓學生接觸這一語料,對于加深學生對唐宋時期語言現狀的直觀認識、全面了解古代漢語歷史、促進現代漢語的學習與規范、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

二、高?!肮糯鷿h語”課程中禪宗典籍教學現狀

高校目前開設“古代漢語”課程的除了文學院下設的漢語言文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秘書學等專業外,另外還是傳媒學院、藝術學院等相關學院的公共基礎課,在這些學院所開設的“古代漢語”課程中,禪籍文獻幾乎就沒有涉及。造成這種情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禪籍文獻一直就沒有選入《古代漢語》教材?!?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國高校古代漢語教材相繼出版,朱星的《古漢語概論》、馬漢麟的《古代漢語讀本》、許威漢的《古漢語概述》有導夫先路之功;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采用三結合體系,是截至目前影響最大的古代漢語教材。80年代以后,各種古代漢語教材蜂擁而出,估計在100種以上?!盵5]由于禪籍文獻在早期沒有得到學界的重視,研究成果不多,很自然不會入選進古代漢語教材。一些新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比如董志翹、楊琳主編的2019年4月版的《古代漢語》,雖在文選選擇上跟傳統教材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傳統的傳世文獻之外,還選入了出土文獻和漢譯佛經,但是禪籍文獻依然沒有收錄。如此以來,教材都沒有涉及,教師在授課時自然也就不會予以觀照。其次,高?!肮糯鷿h語”課程課時數十分有限。“古代漢語”課程作為文學院學生的專業必修基礎課,傳統教材一般是由文選、語文常識和常用詞三部分組成,在大二一學年修完,就筆者所在的高校而言,一個學期40課時,兩個學期也就80課時,短短80個課時需要完成“古代漢語”的教學工作,要想把所有的內容講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在總課時確定且十分有限的前提下,授課教師只能有選擇性的講解,“重點”當中選“重點”,禪籍文獻根本就沒有入選教材,自然也就不能進入“重點”,課堂上也就不會涉及。第三,禪籍文獻本身的特點導致授課難度系數比較大。唐宋禪宗燈錄、語錄口語化程度非常高,這些當時的口語讓現在的人來看,有的本身就比較難懂,再加上這些普通俗語詞進入禪林語境后又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別具特色的禪林宗門術語,而且在表達形式上又多為問答體,言說方式非常奇特,語言詭譎多變,所以與同時期的世俗文獻、出土文獻比起來,禪宗語言理解起來困難得多。這無疑加大了授課教師上課的難度。

三、高?!肮糯鷿h語”加強對禪宗典籍觀照的意義

禪宗典籍作為研究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料,把它納入到大學《古代漢語》教材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一,擴充“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古代漢語內容眾多,從歷時的角度看,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五四之前所產生的各種文字語料都可以說是古代漢語,這里面既包括傳統的文言文,又包括口語性很強的書面語材料;既有傳世文獻,又有佛教文獻、道教文獻,但是目前的古代漢語教材中,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傳統的傳世文言文,而把禪宗文獻納入古代漢語教學的話,無疑是對當前古代漢語教學的一種補充。其二,為文字學、語言學、文獻學、古代文學、哲學等各相關人文學科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文本是各個人文學科研究的對象,而文本解讀是開展各類研究的基礎。對一類文本的認識是一個逐步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以禪宗文獻作為研究對象的各個學科,學科人才隊伍必須盡早培養,特別是禪宗文獻,由于在表達方式上與世俗文獻截然不同,解讀起來十分困難,更需要學生從大學時期就要認真研讀,拓展其知識面,豐富其人文體驗,如此才能為后期各個階段的學習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三,挖掘和傳承中國佛禪思想和文化。禪宗典籍是佛禪思想和文化的載體,主要記載了禪宗這一佛教流派中禪師的語錄、師承關系、個人傳記、偈頌等各類內容,從中可以反映了禪宗的各種宗教活動、教義、教規、思想、文化等。因此,禪宗典籍的講授,不僅擴充了古代漢語的教學范圍,也是對禪宗思想和文化的一種宣揚,更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體現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強有力表現。

四、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對禪宗典籍觀照的視角和內容

鑒于禪宗典籍,特別是禪宗語錄、燈錄,在漢語史研究上的獨特貢獻,同時為了“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學生閱讀使用各類古代文獻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全面了解古代漢語的實際狀況”,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古代漢語課程中適當增加禪宗典籍教學內容的同時,需要轉換我們看問題的視角。(一)與時俱進的“大語文”視角?!肮糯鷿h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古代漢語專指文言文,目前大部分的古漢語教材所選入的文選都是古代典范的文言文。廣義的古代漢語指的是五四以前的漢語,包括文言(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和古白話(漢魏以后,每個時代都有與當時的口語比較接近的書面語)。我們認為,《古代漢語》教材的編寫也應該緊隨時代步伐,既能夠滿足時代背景下文史學習與研究的需要,又能夠滿足綜合性語言學人才的培養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摒棄傳統的只注重經典文言文教學,輕視古白話教學,或者干脆認為古白話沒必要進入大學古代漢語課堂的觀點,也就是我們要具有“大語文”的視角,把經典文言文和經典古白話、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來看待。就禪宗典籍中的語錄、燈錄屬于經典古白話應該納入到《古代漢語》教材中來,進行適量的教學和導讀。“大學古代漢語教材應摒棄固守通行說法的編寫觀念,遵循‘學史求真,學理求通’的原則,及時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完善教材內容。”[5]目前學界對禪宗文獻的關注度已經大大提高,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已經充分認識到禪宗文獻在漢語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做到與時俱進,選取經典禪宗文獻進入古代漢語教學中來,以“大語文”的視角,與時俱進的態度來看待禪宗文獻。(二)禪宗典籍教學的內容。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而禪宗文獻自成系統,有著與世俗文獻截然不同的特質,禪宗文獻在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方面自然應與世俗文獻有所區別,應正視其宗教學的特點,根據當代綜合性語言學人才培養需求,選取其最核心、最有價值的部分進行講解。其一,結合當代需求,正視其宗教性。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與世俗文獻相比,禪宗文獻的宗教性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世俗文獻主要用來記錄描寫人世間的物、情、性,具有濃厚的煙火氣息。禪宗則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禪宗的終極目的是“成佛”,而這個過程可以是漫長無期,又可以是倏忽而至,關鍵是看能不能頓悟。這些會促使信眾對人生、生命、個人價值產生于世俗觀念不一樣的思考。對于這些,在課堂上,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禪宗文獻的宗教特點,用辯證的觀點解讀禪宗的主張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其二,凸顯其文字學、語言學價值。雖然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但是實際上為了“開一線道”,又不得不借助于文字來宣傳自己的主張。禪宗文獻數量繁多,早期的敦煌禪宗文獻,唐宋時期的禪宗語錄、燈錄等,對于古漢字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有著重大的研究價值。由于課程性質的關系,對于禪籍教學來說,文字學、語言學內容屬于教學的重中之重,需要學生認真學習領會其中的詞語、語法和社會風物,掌握其中的重要知識點。其三,彰顯其合理的文化精神?!胺鸾虃魅胫袊?,不斷地中國化,因此也就形成了中國的佛教文化,它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樣,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支柱之一。”

而禪宗作為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以禪宗為代表的佛禪文化自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文化是一種以禪宗思想為支撐的文化形態,如果禪宗是通過修行而解脫成佛的佛法宗派,禪學則早已成為一種人生哲學,一種生活智慧,一種修心之道。領略禪宗文化,有助于讓人關照自我的內心深處,尋覓心靈的寧靜淡定,成就自然的、智慧的、高遠的人生境界?!边@種文化形態對諸多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茶道、音樂、詩歌、繪畫、書法、會話等,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禪文化體系。因此,在禪宗典籍授課中,要使學生對此有充分的了解。以上諸點內容在教學中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以禪宗典籍為基礎,以其中所體現的語言文字知識為重點,以知識性、文化性為依托進行講授,如此也正是體現了“古代漢語”教學中與時俱進的“大語文”觀。結語禪宗典籍作為古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強古代漢語研究有著獨特的價值,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禪宗典籍在古代漢語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會越來越豐碩,因此,在高校相關學院、相關專業的“古代漢語”教學中,增加禪宗文獻的講授十分有必要。古代漢語課是講授古代語料所反映的語言文化知識,在教學中應該摒棄以前的教學思維和模式,而是以與時俱進“大語文”的視角予以觀照,重點對禪宗文獻所反映的“文字、語言學價值”,及其“宗教性”“文化性”等內容進行講解,以彰顯禪宗典籍的核心價值。如此既可以擴充古代漢語的教學范圍、為相關各人文學科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又可以挖掘和傳承中國佛禪思想和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雷漢卿.禪籍方俗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0:7.

[2]于谷.禪宗語言和文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44.

[3]盧烈紅.談談禪宗語錄語法研究的幾個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2012(4).

[4]周裕鍇.禪宗語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李運富,牛振.大學古代漢語教材應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8(4).

[6]董志翹,楊琳主編.古代漢語:第二版序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

[7]俗文化研究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訪四川大學杰出教授、敦煌學家項楚[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7-6.

[8]周峰編.嶺南文化集萃地[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3,123.

作者:任連明 孫祥愉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