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教育論文:墨子思想對校園教導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01-28 03:42:46

導語:墨子教育論文:墨子思想對校園教導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墨子教育論文:墨子思想對校園教導發展的影響

本文作者:工作單位: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墨子教育思想簡述

《呂氏春秋》中記載,高何、縣子石曾經是齊國的暴徒,被鄉人所痛恨,在接受了墨子教誨后,成為天下名士顯人,品德才智倍受王公大夫稱譽。戰國中后期,墨家學說迅速發展,“墨翟之言盈天下”,墨家子弟“顯榮于天下者眾矣”,這些都得益于墨子特色鮮明、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墨子教育思想以治國利民為目的,以培養“兼士”與“賢士”為目標,教育對象涵蓋社會各階層,注重生產實踐,強調技能訓練,顯示出濃郁的職業教育特征。(一)教育的目的作為顯學代表學派之一,墨家學派力圖經世致用。墨子以胸懷天下為出發點,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救國濟世功能。莊子曾說:“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墨子的教育事業與他推行“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緊密結合,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為天下興利治亂的高度,充分地顯示了墨子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的目標在教育培養目標方面,基于“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墨子認為,要培養出能夠承擔治國利民職責的“兼士”、“賢士”,[4]并且具體提出了“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三項標準。“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達到“兼愛”的思想境界與道德品行;“辯乎言談”是為了讓他們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張;“博乎道術”是讓他們擁有興利除害的能力,能夠親身投入生產實踐中。由此可見,墨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具備深厚的道德品質、高超的辯論技巧、熟練的勞動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三)教育的對象對于教育的對象而言,孔子雖然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但在教育實踐中,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君子”、“士”這類社會上層人物,注重對社會精英品性道德與內在素質的培養,使得儒家教育更傾向于精英教育,客觀上限制了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而墨子則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墨家子弟中有很多下層手工業者,墨子對所有自愿“修德進業者”均予以教誨。“上說王公大臣,次說匹夫徒步之士”,不看出身門第,不查職業居所,不分貴賤等級,教育對象幾乎涵蓋了社會的各種階層,可見墨子的教育思想帶有明顯的大眾化全民教育傾向。[5](四)教育的內容墨子十分重視自然科學與手工技術,這在先秦諸子中是獨樹一幟的。《墨子》中記載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都是墨家學派在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內容涉及力學、光學、幾何學、宇宙觀及時空觀等等。墨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生產實踐,強調技能訓練,他要求弟子必須掌握一定的生產知識與技能技巧。由于墨子本身就是一個技藝高超者,他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生產知識與技能技巧,如建筑知識、滑輪、杠桿等等,都會融入到他的教育內容中,因此,墨家子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勞動職業技能訓練。[6](五)教育的方法與孔子“述而不作”不同,墨子強調述作并重、學以致用。在教育方法上,墨子將知識傳授寓于勞動生產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張實踐力行的教學法。可以說,墨子是最早具備“知行合一”理念的教育家之一,墨子的教育思想已經蘊涵了實踐教學的一些基本理念、準則與方法。

墨子教育思想對推進高職教育發展的四點啟示

墨子作為中國職業教育的鼻祖之一,其教育思想具有濃郁的職業教育特征,雖距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但對當前探索高職教育發展的新思路仍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墨子教育思想結合高職教育發展現狀,培育與弘揚經世致用的文化精神,積極探索“中高職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模式,塑造“能工巧匠”型專業教師隊伍,大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可作為推進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抓手。培育與弘揚經世致用的文化精神雖然同為“顯學”代表,孔子出于對禮崩樂壞的憂慮與恐懼,終生致力恢復周禮,偏于理想主義,而墨子更關注的是“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大社會現實難題,致力興利除害,偏于實用主義。墨子教育思想無論從教育的目的與作用,還是從教育的對象與內容來說,都是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的,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為現實服務,無處不綻放著經世致用文化精神的光芒。“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經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8認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因此治學不能離開現實事物,反對脫離社會實際,強調為用而學,學必有用。高職教育只有浸潤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底蘊,才能明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種文化氛圍有利于高職教育回歸教育的人文本旨,避免陷入急功近利、虛無浮躁的發展誤區。因此高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高職文化的建設,高職文化的建設必須圍繞高職文化精神來進行,而“經世致用”正是高職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首先,高職教育的使命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因此它必須緊貼社會發展的現實,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都必須緊扣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實踐的需要,根據社會需要辦學,并服務社會,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的“經世”特征。其次,高職教育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職業需要的能力,對于學習目的突出的是一個“用”字,即夠用、能用、會用、善用,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的“致用”特征。因此,培育與弘揚經世致用的文化精神,有利于高職教育明確肩負的歷史責任,凝造鮮明的文化特質,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全面理解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大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墨子對弟子的品行教育與職業操守的養成十分注重,認為教育是要培養“兼士”、“賢士”,并且提出了“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三項標準,其中“厚乎德行”是首要標準。他說“萬事莫貴于義”,認為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所以,他教育人們“鼓而進于義”。《墨子•魯問》記載,墨子的弟子勝綽已經學有所成,被派遣到項子牛處做官,不想他不但不阻止反而竟然三次參與了侵犯魯國的行動,嚴重違反了墨家的“義”,是教育的不合格產品,故墨子派弟子去項子牛處辭退勝綽。這些充分說明了墨子對弟子的品行教育與職業操守養成的重視。2011年12月20日,《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狀況研究報告》在北京聯合大學,報告中顯示,在一項名為“現在工作崗位最需要能力及職業態度與素養”的調查中,只有8.5%的高職畢業生認為職業態度與素養是現在工作崗位最需要的能力,位列所提供的選項最后一位。[7]這個現象表面上這反映的是高職畢業生對職業態度與素養的重視程度不夠,實質上揭示的是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當前高職院校存在著一種“重技能、輕素養”的傾向,對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理解片面化,認為高職教育僅看重技能,只要畢業生掌握了技能,走上工作崗位后能直接使用所學的技能,培養目標即達成。教育部職成司高職高專處處長范唯認為,目前,高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中的“高端”,要求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應該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識的積淀,誠信的人格品質,積極的職業態度,正確的做事方法,這才能體現出育人的根本。職場成功的關鍵往往并不在于一個人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職業素養。因此,高職院校應全面理解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所謂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心念”、“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三大內容。“職業心念”是職業素養的核心,指良好的職業道德、正面積極的職業心態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意識,是一個成功職業人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職業知識技能”是做好一個職業人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職業行為習慣”是指與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通過長期地學習——改變——形成過程而最終變成習慣的行為方式,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能夠使學生更快地融入到企業中去。高職院校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方式應該是多渠道、立體化、滲入式的。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開設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相應課程,并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且不斷加強此類課程的課程建設工作;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傳授職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面積極的職業心態和職業價值觀;再次,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為主旨,注重氛圍熏陶;最后,與企業行業合作,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積極探索“中高職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模式孔子出生于貴族,衣食無憂,而墨子則出身低賤,曾做過木工。雖然說“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提出來的,但在實踐“有教無類”教育思想上,墨子則比孔子更勝一籌,墨子提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是向等級制度發起的更強挑戰。墨家子弟大多是農民和手工業者,這是因為墨子收學生不看其出身門第,不查其所居職業,不分等級貴賤,“上說王公大臣,次說匹夫徒步之士”,相對與孔子來說,其教育對象更貼近于社會底層。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同志在為第二期高等職業學校領導干部專題研修班所做的主題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這一體系,要求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實現銜接,中職畢業后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成為趨勢,中職畢業生成為了高職院校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生源特點與質量方面,中職畢業生與普通高中畢業生存在著較大差異,因為延續普招生的教學手段與方法,許多教師感覺中職生不好教,于是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中職生。加上多數高職院校招收中職生的歷史不算太長,于是在中職生源人才培養工作上,很多高職院校并不是很重視,針對中職生源特點的教學改革力度明顯不夠。高職教育要實踐“有教無類”的思想,必須摒棄對中職生源的偏見,重視中職生源的人才培養工作,大力推進適合中職生源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前,這項工作的突破口就是要積極探索“中高職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模式。“中高職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在于中高職的銜接,諸如中職畢業和高職招生的銜接,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的銜接,教學過程與考核體系的銜接等等。為此我們可以做以下努力:第一,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面向中職學生的自主招生工作,特別是要針對中職學生的知識層次與專業能力,改革自主招生考試的內容與形式;第二,積極與中職院校協調,以全局觀念統籌構建課程體系;第三,針對中職學生特點,改革教學方法與考核體系;第四,嘗試面向中職校各專業畢業生,開展由高職院校主辦、中職學校協辦的高職預科教育。“能工巧匠”是“雙師型”教師的核心定位在教育行為中,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是影響學生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古語有云“名師出高徒”,墨子既是一位淵博的知識分子,又是一位著名的能工巧匠。墨子的手工很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一天;還比巧手公輸盤更早地發明了云梯等等。正因為自己是能工巧匠,墨子才能將他在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弟子,使得墨家弟子不僅能言善辯,更是能干善做。“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的根本保證。“雙師型”教師既能當教師,又能當師傅;既有學歷證書,又有技能證書;既是學科帶頭人,又是技術帶頭人。“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著“高校教師”和“能工巧匠”兩種角色定位,在這兩種角色定位中,高職教育鮮明的職業性決定了“能工巧匠”角色定位尤為重要,只有高素質的“能工巧匠”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能工巧匠”才是“雙師型”教師的核心角色定位,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關鍵就是要塑造“能工巧匠”型專業教師隊伍。塑造“能工巧匠”型專業教師隊伍,我們應該注意:第一,教師選拔要轉變觀念,從重學歷、職稱到重職業經歷、職業資格、職業技能,優先錄用有一定企業工作經歷,在行業中有較高聲譽、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特殊技能的人員,聘任聘用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走進高職課堂;第二,將專業教師職業技能考核納入教師績效考核體系,并與薪酬掛鉤;第三,專業教師培訓工作以提升教師職業技能為中心,與行業企業合作,校企聯動共同培養,努力把專業教師都打造成“能工巧匠”;第四,改革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聘體系,融入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因素,因為職稱評聘體系對師資隊伍建設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所以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