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想論文:會通中西教育的思想探究

時間:2022-01-28 04:31:31

導語:中西思想論文:會通中西教育的思想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思想論文:會通中西教育的思想探究

本文作者:倪婷工作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會通中西”思想的形成

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受到國外文化的入侵,教育領域也歷經了一個對西方文化從完全拒絕到逐漸接受和吸收的發展過程。從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嚴復開始,歷經了馮桂芬等人到洋務派,主張將中西學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結合,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張謇也響應時代的號召,結合自身對中西學的認識,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和教育教學經驗與中國傳統教育的道路上銳意探索,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中體西用”的“會通中西”的教育思想。成長經歷孕育“會通中西”教育思想張謇個人的成長經歷是他形成“會通中西”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因。張謇從小飽讀儒家詩書,多次參加科舉,最終于不惑之年中舉狀元,受儒家思想影響頗為深厚。狀元及第后,張謇時任翰林院修撰,為清朝廷效力。儒家傳統文化對張謇影響極為深厚,他自身十分關注傳統道德的修養,把“忠孝禮義”作為為人處世的最基本的原則。張謇視野開闊,雖然沒有出洋留過學,但是通過書本的學習,對其他國家的發展狀況有一定了解。他很早就認識到教育對于富國強兵的重要性,西方發達國家的強盛直接看來依靠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而從根源上看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由通過教育培養出的優秀人才所創造的,只有學習西方國家大力發展教育,才能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局面。后又東游日本,考察其科技、工農商業、政制及文教的經歷更是堅定了張謇效仿西方制度創辦教育的信念。張謇的豐富閱歷和長遠眼光是他“會通中西”教育思想形成的必要條件。時代需求促成“會通中西”教育思想張謇“會通中西”的思想是適應新時期的社會需求,在對“中體西用”進行突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體西用”的思想從萌芽到最終定型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鴉片戰爭后,中國國門被迫打開,政治、經濟、文化受到巨大的沖擊。面對這種情況,愛國仁人志士紛紛獻策,馮桂芬最早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他于1861年,在他所著的《采西學議》中,大膽地拋棄了中國根深蒂固的尊華攘夷的思想,開創性的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2]。歷經鄭觀應、沈壽康,最終以洋務派代表張之洞《勸學篇》中提出的“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簡稱為“中體西用”定下型來。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中國前進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被束縛住了,仍然處于挨打受欺負的狀態。就是這樣的社會環境急需一種更為開放的中西文化觀來指導中國社會發展,引導中國的教育改革。在前人基礎上,張謇難能可貴地較為清楚地認識到僅僅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發達的科技只是皮毛,真正需要學習的是西方的制度,做到“會通中西”是要從更深層次上將中西方的精華融合起來,來達到發展教育,發展社會的目的。他身在朝廷之中,對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清朝廷表現出的軟弱無能痛心疾首,呼吁通過改革中國舊制度,學習西方建立新的社會制度。1901年,張謇向清廷上奏的《變法平議》中提及“法之拿破侖、美之華盛頓、德之威廉、日本之明治”進行制度變革。由“中體西用”發展到張謇的“會通中西”是一個對國外教育和中西學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張謇認識到洋務派主張的“中體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的后備軍,仍然有腐朽性。他對于西學特別是西方的教育制度采取了更為開放的態度,突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對封建統治的頑固堅守,形成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培養的“會通中西”的教育思想。

“會通中西”教育思想的體現

張謇充分地認識到,教育事業的發達,學校的勃興是國力雄厚的前提條件。他指出:“竊惟東西各邦其開化后于我國,而至今以來,政舉事業,且駿駿為文明之先導矣。撣考其故,實本于教育之普及,學校之勃興?!盵3]他在家鄉南通廣泛興學,在辦學過程中,張謇對教育宗旨的認識,對學校教育體制的構想,以及在課程和教學各個環節的教育實踐中,既有“中”,又有“西”,都明顯體現出了對中西方教育教學的相互吸收、融合的特點?!皶ㄖ形鳌痹诮逃谥贾械捏w現張謇通過學習,認真分析國外的教育,立足于中國教育實際,融合中西教育的精華形成了以“德智體”三育共同發展,培養有用的人的教育宗旨。張謇“會通中西”的教育宗旨中要培養的人是全面發展的,擁有從事實業本領的民族資產階級人才,這與“中體西用”要培養的封建統治的接班人有著本質的不同。具體培養內容上,德育主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精神,保留和發揚了“中學”,智育則是更多地吸收和引進了“西學”,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來為中國實業發展儲備人才,體育受到了日本重視對國民進行武備訓練的啟發,意在改善國民體質以抵御外敵。張謇“會通中西”的教育宗旨既有“中”又有“西”,將中西學的優勢進行了合理結合,旨在培養“救國救民”的有用之人。張謇認為正確的、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教育宗旨應該是一個融合中西教育之精華的教育宗旨。他融合中西方教育中最值得倡導的部分,形成了德智體三育的教育宗旨,通過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培養出“救國救民”的有用之人。在各育的培養中,他認為德育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最為重視的部分,道德精神素養是不能忽視的,是中華文化的魂,是絕不能完全丟棄的。1908年,他在師范學校開學典禮的演說中,他將“德”“儉”二字提出,要求師生共勉。他希望學生在學生畢業后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多為社會作貢獻,成為一名好老師。張謇的對師范生的這些要求都來自于中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孟的教育思想。由此看出張謇對于中國優秀的民族品質并沒有舍棄。在智育方面的要求,張謇是通過課程的安排設置讓學生學習到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來實現的。他停止小學階段的“讀經”課,這是對“中體西用”的實質性突破。此外,他非常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強調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張謇十分重視體育,他認為體育是德育、智育的基礎和保障。體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杜偏重學問而忽視體育之流弊,蓋以強身即所以強國也”[4],只有擁有健康強壯的身體才能抵御外敵。他產生這樣的想法是一方面源于中國自古教育缺乏對體育的重視,讀書人一直都是“文弱書生”的形象,而且近代以來,由于深受鴉片毒害,中國人更是被譏諷為“東亞病夫”,另一方面,他看到日本對青少年實行“軍事訓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推動了國家的進步和富強?!皶ㄖ形鳌痹趯W制構想中的體現張謇的學制構想既留存了“中學”即中國傳統教育對各級學校修業年限的規定,又吸收了“西學”即國外特別是日本所建立的各級各類學校相互銜接的結構,中西兼備,形成了包含基礎教育、學前教育、高等教育、實業教育和師范教育體系較為完整的,兼顧升學和就業功能的學校教育體制。在當時看來,在張謇“會通中西”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學制構想相比在“中體西用”的教育宗旨下頒布的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更具先進性。1.“會通中西”學制構想的內容張謇不滿“中體西用”指導思想下新學制的腐朽性,力求為中國尋找發展教育的新出路,他的學制構想就是在“會通中西”思想下構建起來的。對于壬寅學制和癸丑學制,張謇認為這兩個在“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下形成的學制,仍然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張謇對于國外學制的學習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建立在深刻分析各國學制的特點基礎上。張謇于宣統元年上呈學部的文章中詳細的總結和比較了他國教育的特點。他認為各國的教育因為各自的風俗和文化的不同,有著各自的特點,例如,英國教育相對比較嚴整,美國的教育比較靈活,法國的教育比較奢侈些。如果直接把其他國家的拿來,就好像拿他人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很難合適的。經過考察和研究,張謇認為由于日本的語言、地理位置、文化與中國相近,那么日本的學制對于中國最有參考價值。他認真分析了日本的學制,結合親自前往日本考察的體會,認真地吸取融合了中西方學制的優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會通中西”的學制構想。張謇的整個學制構想的內容在他1901年上呈的《變法平議》中有具體論及。把學制大體劃分為三級制,從興學次第上看,先立小學師范,次立中學,再辦高等學堂,最后創立大學堂,使高一級的教育建立在低一級學校的基礎之上。他把教育事業的內部相互關系比作河流“師范啟其塞,小學導其源,中學正其流,專門別其派,大學會其歸?!盵5]普通教育體系之外,張謇還將學前教育、實業教育等納入學校制度體系。各級各類學校相互銜接,兼顧了升學和就業的雙重任務。2.學制構想保留“中”學在學制構想中體現對“中學”的保留之處在于張謇主張應參考中國古代學制中規定的修業年限,不應急功近利,隨意縮短。他以古代《學記》為依據,認為“學制宜仿成周教法師孔子說”從傳統的教育經驗出發,批評了當時一些人主張將接受國民教育的年齡提前并大大縮短學制年限的操之過急的觀點。[6]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從壬寅學制開始,清政府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宗旨的指導下,配合新政在教育方面頒布了兩次新學制。張謇一方面對中國能夠積極改進學制系統來促進教育的近代化感到十分的欣喜,但另一方面他在辦學過程中發現了清末民初一系列新學制中突顯出了許多問題。新學制為了加快教育發展的步伐,提早了兒童入校學習的年齡,縮短了基礎教育的年限。張謇贊同《學記》中記載的中國古代學制體系對基礎教育修業年限的規定,認為教育不應操之過急,否則會影響教育質量。3.學制構想體現“西”學張謇的學制構想的最為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理智地學習“西學”的部分。他積極學習國外建立的先進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設想建立起各級各類相互銜接的學校教育體制。⑴師范教育張謇主要借鑒日本開設師范學校的類別和方法,并結合國內實際的教育現狀,設置了合理的師范教育體系。他認為師范教育是“教育之母”,在他所設想的整個學制體系中,他最為重視師范教育,他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張謇認識到在整個教育的興辦過程中最離不開的就是教師,要想辦教育,辦好教育,眾多合格的師資是辦學的先決條件。他于1902年在南通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學校,南通師范學校,就以當時日本所頒布的《師范學校令》、《師范學校學科及程度》等章程建校之藍本。在師范教育體系內,張謇根據當時的社會需要,將師范的學制年限分科設立為本科、速成科和講習科。本科學習期限為四年,速成科為二年,講習科為一年。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張謇根據當時求學者家境的情況,特別提出可以根據家庭經濟情況來選擇所學的科類,在當時創設性的開創了“彈性學制”。他曾提出:“年長而家貧愿就講習者,學期為一年為一班,年長而家貧或不貧而愿速成者,學期為二年一班,年富而家不貧而愿就讀本科者,學期四年為一班。”[7]⑵基礎教育張謇十分贊同西方近代學校教育體制重點發展和普及基礎教育的特點,他的學制構想中對基礎教育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這是其學制構想融“西”的具體體現。為了達到真正促進中國教育的近代化目的,他在師范教育的基礎之上,創設了初等小學和高等小學,使得師范教育和基礎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1902年,在創辦師范時就計劃設立附屬小學,后來女子師范成立又建了女子附小。“卒尋常師范學業,乃充小學教員,而尋常師范中,亦必成立小學校,為師范生實踐教授之地?!盵8]張謇倡導發展基礎教育表明在“會通中西”思想的指導下,張謇形成的學制構想更具有先進性。⑶高等教育張謇的學制中還包含著高等教育,而現代的高等教育體系正是起源于西方國家,因此,這同樣體現了張謇的學制構想吸收了西方先進學制的精華。他所參與創辦的高等教育院校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發展。當時部分教育改革家們的思想仍然囿于中國傳統學制體系,始終沒有大膽邁開跨進近代教育體制的步伐,而且許多政界官員仍持舊觀點,主張辦學應該從大學辦起。張謇尖銳地指出朝廷所辦的“大學”與政界相近,這種只重視發展高等教育的主張說明“中體西用”還是以中體為根本,沒能學到西制的精要所在。他認為高等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延續,是為了培養更為專業的,高素質的人才。應該從基礎教育辦起,先打好基礎,再根據社會需要設立培養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等學校。在他的帶領下興辦和發展起來的高等教育院校有震旦學院、復旦公學、南京三江師范高等學堂、上海紡織大學、暨南大學等,是中國現代多所重點高校的前身。張謇對高等教育的巨大貢獻加快了中國教育體系近代化發展的前進步伐。張謇所構想的學制還涉及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等未曾在中國傳統學制中的教育類別,這也是張謇在學習吸收西方學制的結果。張謇仿照國外的學制體系,對幼兒教育亦給予充分注意,舉辦了不少幼稚園及保姆傳習所。他還特別關注特殊教育,為盲啞兒童創辦了提供特殊教育的盲啞學校。在職業教育方面,張謇為實業發展的需要開辦了多所職業學校,形式多樣,包括全日制職業學校,補習學校,員工培訓學校。南通農業學校、南通私立甲種商業學校、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南通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商業學校,農業專門學校,紡織專門學校,醫學專門學校,蠶桑講習所,工商補習學校,女工傳習所,保姆傳習所,儉工學社,藝徒學校,鍍鎳傳習所等,無不是包含日式在內的西式學制。綜上所述,從張謇的學制構想中可以看出,各級各類學校的修業年限是保“中”,普通教育體系中各級學校的相互關系和銜接,以及各類學校的體系化和正規化更多是學“西”,是對西方近代學制的吸收和融合。值得贊揚的是,張謇在對學制進行構思和試實行的時候,“中”與“西”不是隨意和機械地胡亂拼湊,而是立足與中國當時的教育現狀和可行性,將“中”與“西”合理巧妙地“會通”起來,這使得他的學制構想相比之前所頒布的學制更具先進性?!皶ㄖ形鳌痹谡n程上的體現在學校課程的設置上,張謇根據學生需要安排和分配課程中的“中”“西”內容。張謇秉著“會通中西”的教育指導思想,特別提出應該根據各級各類學校性質和教學任務的不同,學生學習程度的高低,年齡段的區別,以及先天稟賦的差異,設置相應的中西兼備的課程?!胺蛘n程之訂立,既須適應世界大勢之潮流,又須顧及本國之情勢,而復斟酌損益,乃不鑿圓而柏方。”[9]這句話很明確地表現了張謇在設立課程時,“中”與“西”結合的指導思想。張謇在在師范的課程設置方面,他參考世界各國主要是日本的教育計劃,將癸卯東游日本實地考察了解到的日本教育計劃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并經過與相關人員經過反復磋商,制訂出通州師范的教學課程。“張謇為師范學校安排的課程有修身、歷史、地理、算術、文法、理化、測繪、體操等?!盵10]為了擴大師生的知識面,張謇在師范學校還仿照日本開設了諸如政治、經濟學、農藝、化學、英語等科目,供有所側重的本科生選修。南通師范學校的課程中西兼備,古今結合,既設文化課又設專業課,在文化課中重視科學知識教學,尤其重視工具科。在課程比重上,師范院校對中文的修養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準確地描述事物和事情。修身,文法是中國傳統的課程,西方的自然科學課的學習也受到了重視,這充分反映了張謇的“會通中西”的教育思想。在張謇所創辦的初等和高等小學中,同樣是以張謇的“會通中西”的教育思想作為指導,進行日常的教學活動。張謇指出了癸卯學制所規定的課程中封建中學傳統遺留痕跡過重,中西學的比例嚴重失調?!白x經講經”課的比重過大,傳統儒經的晦澀難懂,不符合兒童心理生理,非小學生所能理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對西學的自然科學知識的教授只是皮毛,不夠系統。為解決這一問題,張謇于1910年在江蘇教育總會《呈學部變通初等小學堂章程》主張廢除讀經科,多習國文,實用的自然科學的比例應適當加重。除此之外,張謇還帶領教育人員共同編寫教材來把握中西學在課程中的比例,來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雖然在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指導下進行的教育改革也主張“廢科舉”,改革舊中國以八股文為主要的教育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校的學生每日還是要上大量的晦澀難懂的讀經課。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他創辦的小學中不準開設“讀經”課,為了防止腐朽思想的復蘇,他還親自組織人員制定了初、高兩等小學和中學的教材,不僅統一了教材,還設置了評價標準,保證了教學質量。在當時,張謇敢于沖破“中體西用”的權威并提出有全局性和實踐性作用的解決方案,具有難能可貴的先進性,而且此舉在課堂教學一環上直接地保證了張謇中西學并重教學要求的實現。以上就是張謇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中”,“西”課程的合理安排和設置,將中學和西學的精粹巧妙地在各個不同的教育階段進行了合理的融合,促進學生發展成為具有改變中國命運、帶領中國發展的有用人才?!皶ㄖ形鳌痹诮虒W上的體現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張謇引進西方的教學法和教學儀器來改進中國傳統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他大膽地向師范學校的學生們推廣了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如“設計教學法”和赫爾巴特的“五段教學法”,并鼓勵師范生們將這些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們有效地學習。為了使學生們能夠最直接最快的學習到國際上先進的科學技術,他還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儀器,聘請了外籍教師和歸國留學生到南通任教“如河海工程學校特聘留美學習工程的許肇南為校長,水利專家李儀社為教授;德國的夏德門和替爾博士分別被他聘請到醫科任教和工業化驗室任教;他還延聘日本人村忠治郎、西虎谷二等為通州師范學校講習,甚至在家塾中也曾招聘日本女教習。”[11]這就是張謇將“中”、“西”教學合理結合、應用的具體體現。

張謇“會通中西”教育思想的歷史意義及現代啟示

張謇“會通中西”教育思想的歷史意義張謇“會通中西”的教育思想是對“中體西用”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不論是在倡導德智體三育,培養有用之人的教育宗旨上,在立足中國實際,保留中國傳統學制合理部分并借鑒國外教育先進學制而形成的學制構想中,還是在具體的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張謇都極好的結合了“中”與“西”的精髓,將兩者合理融合、相得益彰,對于中國教育體制從傳統向近代的轉軌,對于新式人才的培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張謇一生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用“會通中西”教育思想指導著他的整個教育實踐,是“教育救國”的號召者和實踐者,他在賦予教育以救國的時代使命同時,積極地將西方教育與中國傳統教育相融合起來,打破“中體西用”的束縛,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的溝通。雖然張謇是生長在過渡時代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的將新、舊、中、西相互雜糅的這種“會通中西”教育思想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會通中西”也沒有能得到清政府的賞識,從而有機會指導全國的教育發展,但是和極力維護封建教育體系、表面調和的“中體西用”相比在推進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道路上他走得更遠。通過仔細分析張謇的教育思想和實踐,還是存在著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張謇“會通中西”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現今在教育體制改革中如何借鑒吸收西方教育發展經驗,如何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關系等問題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張謇“會通中西”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張謇“會通中西”的教育思想也給我們當下的教育發展提供許多思考,為我們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合理吸收融合中西方教育思想和體制的精華,正確處理教育教學中的“中”“西”關系來發展中國教育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通過互聯網和傳媒等等方式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中西文化相互融合促進的程度也在逐漸加深。因此,在當今中國社會,如何正確對待西方文明,吸收西方文化的優點,克服過度宣揚西方文化帶來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泛濫、本民族文化喪失等消極影響的問題凸顯出來。教育具有傳承文化,傳遞知識的功能,所以當今的中國教育想要在世界領域內發展進步,需要正確處理中西文化的問題。首先,教育者應該樹立正確的中西文化觀。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先哲們留下來的偉大思想是我們民族發展的魂,西方文化固然要學,但是不能盲從。必須使教育者認識到由于地理環境及所造就的不同的人文環境使得東方民族和西方民族有著迥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發展的歷史軌跡也不同,世界文化就是由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相互吸收滲透的,不存在著優勢與劣勢之分。只有教育者具備多元文化觀念,尊重異質文化,樹立全球文化和多元文化觀念,才能在教育過程中給學生正確的思想引導。其次,教育者要加強西方文化理論的學習,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從形成到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特點,只有以發展和全面的眼光來看待西方文化,才能在學習吸收西方文化時候有的放矢。因此,教師在教授西方文化的時候要不斷進行學習,充分掌握西方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素質。再次,教育者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正確地教育和傳播西方文化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正確的中西文化觀和科學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結合具體教學任務,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