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質量大眾化分析
時間:2022-05-10 09:56:43
導語:高等教育質量大眾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概念的明確
有關高等教育質量的含義,國內外的學者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他們的觀點大致如下:瑞典學者胡森認為高等教育質量的高低是指高等教育活動所產生的結果(或效果)達到既定目標的程度,或者說滿足社會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美國學者劉易斯認為,質量就是一種與滿足或超過期望值的產品、服務、人員、過程和環境相聯系的動態的狀態;我國的《教育大辭典》將教育質量界定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筆者贊同瑞典學者胡森的說法,高等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滿足社會及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
高等教育大眾化應該是一個質量與數量相統一的概念,量的擴張簡單,而質的變化則較為復雜。我國高等教育出現了種種問題,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高校教育質量問題的成因。
1.辦學條件限制了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
通常而言,高校辦學條件并不是影響高校辦學質量的決定因素,但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這一特殊背景下,辦學條件則顯得尤為重要。我國高等院校原本在教育設施方面就基礎薄弱,擴招使得普通高校物質資源條件短缺的狀況更加惡化,盡管國家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但無論是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學生宿舍面積,還是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生均圖書館數,我國高等學校無一不在下降。高校擴招使得對高等教育的供給遠遠不及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情況,高等教育的擴招大大超過高校教學儀器、圖書、教學用具,學生宿舍等基本辦學條件的建設速度,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自然會受到影響。
2.招生數量增加,一些院校生源質量下滑
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大眾化”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數量的擴張,這種數量的擴張當然體現在招生的名額上。若想找來更多的學生,自然會降低原有的生源的質量。對于某些知名院校來說,擴招對其生源的質量影響不大,但是對于一般院校來說,擴招就意味著要降低身價了。特別是對辦學層次相對較低和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的高校來說,生源的參差不齊為提高教學質量設置了障礙。高校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所培養的學生的質量上,擴招使得原來一部分本來沒有資格進入大學的學生也擠上了獨木橋,進入了象牙塔,而由于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科學,自控能力相對不強,這些都無形中給高等學校的教育活動增加了難度。這必然要求學校加大對教學的投入,確保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使得本來就不充足的人力物力資源更加緊張。
3.高等學校的培養模式單一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采用的是蘇聯的專業教育模式,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職業性、功利性很強的專才教育上。這種培養模式有助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養成,但是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對人文教育重視不夠。在日益擴招的高等學校競爭中,許多學校盲目追求規模與效益而忽視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因此,學校這種像工廠生產產品一樣培養學生的模式,盡管整齊劃一,提出統一的培養要求,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確立統一的評價標準,套用統一的教學模式,但這種單一化的培養模式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窄、綜合素質差,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個性和特色,造成了高等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從而減弱了學生就業的適應性,降低了教育質量。
4.教學管理總體水平一般,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教學管理方面還有許多缺陷,具體體現在:缺乏現代管理意識,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措施不到位。有的學校還存在著隨意更改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課堂秩序混亂、實踐教學環節不落實、考試成績評定不規范等情況。在教學管理制度方面,缺乏標準的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雖然在2003至2008年我們剛剛結束了本科階段高等學校教學水平評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校內質量監控和保障體制的建立,但是由于收集信息的方式較為原始,也不能夠很好的起到對學校的監管。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仍然有許多因素導致在大眾化背景下教育質量問題。如教學模式單一,課程設置的問題,畢業生就業問題,師資隊伍的問題等方面。
三、如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1.推進高等教育改革
中國相對集權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在特定的時期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隨著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已經顯現出不利于高校教育繼續向前發展的一面。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政府過度依賴公立高校實現大眾化。而在這種公立學校擴招能力已經達到飽和的狀態下,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發動社會力量興辦高等教育,增大私立高校在整個高等學校內的份額才是可行之路。政府要不斷謀求私立大學發展的條件,完善私立大學的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再來談一談大學這一方面,學校處于一種被政府高度監管的地位,這主要源于兩個原因:一是高校的教育經費來源于政府,第二點原因是高等教育評價的主體是教育行政部門而不是社會。以上兩點就導致高校對政府的絕對服從,這種服從完全泯滅了大學本應該擁有的自主性,這種高校的自主權恰恰是促進高校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給自己合理的定位,不應該過寬過細的干預高校工作,把這種直接的干預轉變為宏觀調控,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為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提供優質服務上來。
2.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管理
眾所周知,教師是有效實施教學過程,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為了保證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高校一方面要繼續增加投入,改善教師的生活工作條件,為其解決后顧之憂,使得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優秀教師在專業技術職務、待遇、工作條件等方面有滿足感,以此達到留住人才和穩定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科學術帶頭人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要在評估體系和教師聘任等方面大力強化教學工作,把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主要精力吸引到教學上來,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3.學校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動搖了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念。當我國的高等教育還在精英型教育階段的時候,大學畢業生就是國家干部,考上大學被認為是改變命運的必經之路。然而,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有的畢業生走向農村基層,有的畢業生進入了私企,甚至有的畢業生面臨著“啃老”的尷尬境地。人們開始思考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計算相對于收獲付出是否值得。這時候,就業至上論浮出水面,這就使得人們上大學的目的自然轉變為成了找到好工作。因此,追求名牌大學進入了白熱化,大眾化并沒有減輕高考的壓力。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幫助社會培養各方面的人才,不僅僅只是國家干部,要有高科技人才,也有專門技術人才,還要有生產在第一線的技師。這就需要學校的思想教育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4.校外評估體系是保證高校辦學質量的監督系統
包括國家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學評估體系,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情況的監督、檢查、指導,還包括社會對高等學校的評估。最有效的評估是社會評估,即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評價,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最好建立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這樣既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轉變,又有利于發揮專家作用。通過評估一部分學校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聲譽,聲譽不高的學校就會被淘汰出局,從而確保高等教育的質量。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應由以政府為主體的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制逐步向以社會為主體的評估體制過渡。社會參與監督和評估教學質量,有助于教育適應社會的需求,有助于質量評估的公正性和科學性。
作者:戴馨琪劉冬商景怡工作單位: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高校教育網絡技術管理思路
- 下一篇:高校民主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