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外語體系建構探討
時間:2022-01-14 03:19:11
導語:高校公共外語體系建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球經濟化、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外語專業面臨嚴重的挑戰。在通識教育視域下構建高校公共外語體系,是現代化高校公共外語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需要高校公共外語專業立足于發展現狀,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構建同時教育體系,為當代公共外語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一、通識教育視域下高校公共外語體系構建背景
現如今,通識教育被廣泛運用到高校教學活動中,是通識教育高等性的重要標志。通識教育將“全人教育”作為整個教育活動的終極思想,不僅注重知識解結構的廣度和寬度,還注重價值體系之間的融合。從廣義視角而言,通識教育是對大學教育價值取向的一種重要表述,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從狹義視角而言,通識教育是除主修課程以外的課程,其存在目的是為維持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平衡,拓寬知識的寬度與廣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識教育理念下,能夠加強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之間的融合,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識教育在國內外教育工作中均有影響。相關研究顯示,19世紀30年代,歐美地區大學對學術分科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各個學科領域知識具有較強的分裂性,進而形成通識教育理念;上世紀,通識教育在歐美國家高等教育活動中被廣泛運用;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開始對同時教育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教育內涵,構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日益深化,我國教育領域對通識教育的關注度日益提升,但是從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運用情況來看,通識教育并未全面落實到位,呈現“掛羊頭賣狗肉”的局面,收獲效果甚微。部分高等院校對公共英語教學的關注度普遍投入在學科專業的系統性上,注重“教學”,忽視“育人”,與現代化素質教育理念相違背。通識教育作為培養公共英語專業人才的重要手段,需要高校教職人員在通透式教育的視域下正確把握公共外語體系構建方向。
二、通識教育視域下高校公共外語體系構建原則
高校作為構建多元化通識教育體系的實施載體,不同的專業、課程所構建的通識教育體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公共外語課程作為高校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通識教育視域下構建公共外語體系需要嚴格遵循以下原則:(一)文化性原則。文化是教育的核心內容。通識教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人文素質教育。在整個高校教學體系中,外語課程是一門語言課程,是多種信息、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美國語言學家可將外語教學分為兩大功能,即整體培養功能與工具功能。其中,整體培養功能是一種處工具功能以外的文化功能。現如今,在公共外語教學活動中,外語的工具功能是當今語言學的重點之一。在通識教育視域下構建高校公共外語體系時,應充分提高對外語教學功能的重視,充分發揮教學功能的整體培養功能與工具功能,使外語的整體培養功能能夠與通識教育的育人目標協調統一。(二)通用性原則。通用性是通識教育視域下高校公共外語的基本構建原則。高校外語專業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公共外語與專業外語。與專業外語相比,公共外語具有較強的通用性,且專業性相對較低。高校將公共外語作為施教平臺,對本院校的學生開展外語教學活動,擴大外語接受范圍,使各個專業學生均能能夠接受到良好的公共外語知識。在整個高校教學活動中,公共外語教學活動需要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學內容相對比較廣泛,涉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多個梁宇的內容。高校公共外語這一特點與通識教育的廣泛性、普遍性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實用性原則。受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各國對外語教學工作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外語作為一門具有溝通性的的學科,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具有較高的應用優勢,是現代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擺脫公共外語過度工具化的困境。通過將語言和文化融合到一起,實現對外語專業的進一步升華,充分發揮外語專業的真正價值。與此同時,異域文化在高校教學中具有較高的市場需求。通識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語致力于向學生傳授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化,使高校公共外語專業在整個高校教學活動中煥發生機。
三、通識教育視角下高校公共外語體系構建策略
(一)優化課程設置。從高校公共外語課程教學大綱來看,可將公共外語課程分為四種授課類型,即聽力課型、會話課型、閱讀課型、寫作課型。這些授課類型與高校公共外語課程教學大綱相吻合,但是四種授課類型之間呈現一種相互分割的局面,教學內容之間缺乏融合與貫通,導致知識與技能之間相分離。在通識教育視域下高校構建公共外語體系,首先需要優化教學課程,從多角度出發,按照一定的階段性將公共外語課程劃分成多個層次,為不同的課程教學階段設置出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內容,明確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高校公共外語的開設需要培養學生在外語教學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能對修讀外文原版經典讀物的重視,提高學生人文修養,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公共外語課程需要將整體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目標,任何外語訓練活動均不可孤立存在,均需要多項訓練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學習體系,通過綜合訓練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提升教師素質。教師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與引導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現時展的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語課程的教師不僅是公共外語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還是綜合素質的影響著。教師需要擁有高超的表現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蘊、優雅的氣質形象,為學生積極做好表率作用。為此,教師主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接受通識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文化內涵。為改變我國高校公共英語教師在思想意識、教學策略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教師需要不斷進行自我進行,用時代眼光看發展,有意識、有計劃的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學習,理順外語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把握通識課程的知識脈絡,形成一個清晰的通識公共英語外語•外文知識體系,不斷對自身知識結構進行完善與整合,加強公共外語課程與學生專業課程之間的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通識教育是一種新型教育理念,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吻合,符合學生客觀發展規律,滿足專業課程教學的實際需求,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應積極轉變個人的思維意識,加強通識教育的學習工作,構建良好的通識公共外語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哲,夏紀梅.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可持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及其成效[J].外語電化教學,2010(03):13-20.
[2]李佳,黃建濱.通識教育視野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17-118.
作者:趙學政 單位:衡水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探析
- 下一篇:幼兒英語課堂教學氛圍建構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