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討

時間:2022-07-01 04:22:35

導語: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討

【摘要】本文在高校面對勞動教育整體被弱化、價值觀被異化、勞動能力有限的問題上,基于高校的使命,試提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并倡導全社會各環節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勞動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實踐

一、新時期勞動教育的內涵

新時期高校的勞動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勞動教育主要是通過勞動來獲得教育,而勞動又可以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可以鍛煉人的體能,在勞動過程中提高勞動能力,懂得勞動的艱辛,珍惜勞動成果;腦力勞動可以調動人的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參與。國外研究發現,在學校教育培養的能力中,非認知能力在勞動力市場上能得到80%的回報,而認知能力與勞動力市場表現的相關性較弱[1][2];我國研究表明,大學期間個體非認知與認知發展對初職月薪均產生顯著影響[3]。可以看出,手腦并用時的勞動教育可以使非認知能力提高。簡言之,勞動教育在青年大學生能否把握人生獲得成長與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綜上,新時期高校的勞動教育要以體力勞動為主,讓青年大學生從中得到發展。本文的勞動教育是指通過手腦并用所帶來的青年大學生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提升。

二、現實中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實中,高校勞動教育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第一,高校有關勞動教育課程缺失。這里的勞動教育課程,指的是兩方面,一是學校教學計劃里的勞動課程;二是老師和學生們的勞動教育意識。目前高校暫未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材料內容也較少,不能夠給青年大學生提供充分的、系統的學理性勞動課程,要對青年大學生施以勞動教育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老師和學生們的勞動教育意識指的是,老師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學生將勞動教育看作是提升自身素養的一種途徑。目前,老師和學生們對勞動教育的認識有限。第二,勞動價值觀被異化。受中國古代傳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思想的鉗制,許多青年大學生認為一線勞動者就是社會地位低的表現。高校不是一座孤島,其開放與包容讓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有了可乘之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炫富等思想容易導致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扭曲,從而其勞動價值觀被異化,主要體現在很多青年大學生圖一時之快,在網上進行網貸、裸貸等。第三,勞動能力水平有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歲至25歲之間,他們多為獨生子女,是全家幾代人的希望,他們成為家里的“小皇帝”,從小就沒有勞動的機會,不會打掃衛生、不會洗衣服,從而導致了青年大學生勞動能力水平有限。

三、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新時期高校要肩負起價值引領、人才培養和內涵式發展的歷史使命[4],要求高校要有更高的站位與前瞻意識。小學、初中、高中的主要責任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勞動能力的養成等方面,高校的勞動教育應有所側重。本文認為,高校的勞動教育首先應要牢牢把握高校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明確高校的勞動教育仍要以體力勞動為主,因為只有實實在在勞動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是要在手腦并用的基礎上,促進青年大學生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提升,為以后的人生發展做好準備。勞動教育可以依據勞動內容的不同,以不同方式實現體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功能,達到以勞健體、以勞育德、以勞啟智、以勞立美的目的。[5]所以勞動教育不能單獨存在,同時也要看到勞動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勞動教育有其獨特的價值目標:勞動教育的落腳點是“勞動”,勞動創造財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實干才能興邦,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牢牢把握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才不會偏離航向,只做高校能做的事,做好高校能做的事。其次,實踐是實現勞動教育最重要的載體。只有真正做了才能了解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復雜問題,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不能僅限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涉及到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非認知能力。再次,高校勞動教育的理論要有深度。現階段我們面臨著學校勞動教育弱化、社會勞動教育價值觀異化、學生們勞動能力低下、家庭勞動教育淡化、勞動教育概念內涵窄化泛化等問題,雖然有很多學者給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沾沾自喜滿足于此。還要繼續進行探索。高校作為學術研究的圣地,要積極面對這些問題,深入梳理勞動教育的學術脈絡,將責任分類,要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才能在勞動教育這個問題上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要堅信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道路是曲折的,趨勢是前進的。

高校更要“一葉知秋”,通過探索勞動教育這一理論,讓青年大學生有所收獲。最后,要培養青年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需要多方位、立體化的聯動配合。高校勞動教育的影響是有限的,要靠整個社會包括家庭、學校、政府、企業等共同聯動與參與,要重視家校合作、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動、高職高專學校與企業的互動,等等。這一切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如果勞動教育只被學校重視,而整個社會不支持,家庭教育不鼓勵,那么勞動教育還是不能夠得到充分發展。要最大化利用每一個部門,每一個部門都盡好自己的職責,不越位,不逾矩,不推脫,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政府、企業、家庭、學校形成合力,營造全民尊重勞動者、全社會重視勞動教育的健康的環境。

參考文獻:

[1]Gintis,H.Education,technology,andthecharacteristicsofworkerproductivity.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1,61(2):266-279.

[2]Bowles,S.,GintisH.,Osborne,M.Thedeterminantsofearning:Abehavioralapproach.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1,39(3):231-243.

[3]朱紅,張宇卿.非認知與認知發展對大青年大學生初職月薪的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05):42-50+166.

[4]王永清.肩負新時代高校的新使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07(001).

[5]石中英.推進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處理好三個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2019,(09):27-31.

作者:王鈺錦 單位:南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