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分析3篇

時間:2022-05-24 10:46:19

導語:高中地理教學分析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地理教學分析3篇

第一篇

一、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識的相關概要

(一)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識的內涵及其特征

地理概念性知識是依據相同地理特征組織而成的對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一般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客觀描述地理事物的現象與演變過程,比如地震波、臺風、氣旋等地理學概念;二是反映地理事物共同特征,并進行同類事物的差異化界定,比如同為湖泊,有淡水湖與咸水湖之分,高海拔湖泊與低海拔湖泊之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識與初中地理概念性知識相比,是融合與滲透了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地理概念,比如高中地理的行星運動知識與核聚變反應知識分別涉及高中物理的萬有引力定律與原子、原子核概念。同時,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識往往不是分散獨立的,概念與概念之間還存在著鮮明的邏輯關系,比如巖石與沉積巖的屬種關系,冷鋒與暖恒的反對關系。基于以上分析,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識表現出抽象化、階段化、系統化特征。其中,抽象化特征主要表現為對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提取,比如宇宙天文等地理概念均無法具象,理解這類概念需要鮮明的空間想象思維;階段化特征方面,由于地理概念基于同類地理事物的細化指標,決定了高中地理教材對概念性知識的螺旋式編排,比如太陽高度角的概念產生后,才會出現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概念,這種概念編排分階段分目的地進行概念延伸,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系統化特征指向概念與概念之間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性,比如概念交叉現象、概念同一現象,以及概念相反現象。

(二)高中地理必修課程的概念性知識體系

高中地理課程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構成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的知識系統。必修一課程設計立足于自然地理的知識內容,其概念性知識包括宇宙及宇宙中的星體概念、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及運動概念、各地理要素的演變概念、自然資源及自然災害概念等總共36個地理基礎概念性知識,主要以揭示個體地理屬性的零散性、單獨性概念為主。必修二課程設計立足于人文地理的知識內容,傾向體現人類活動與地理現象的人地關系,比如人口的聚落現象、人類社會行為活動中的地理因素等等,該模塊的概念性知識以特定的概念系統存在,表現為以一個核心概念為中心的概念發散形式。比如工業概念衍生出工業類型、工業區、工業地域三個子概念,工業區概念衍生出傳統工業區概念和新工業區概念,工業地域概念衍生出工業聚集與工業分散概念,工業類型則衍生出如原料導向型工業、勞動力導向型工業等不同工業類型的概念,因此必修二的概念性知識具有鮮明的輻射性與層次性。必修三課程設計立足于區域地理的知識內容,在必修二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區域環境中的人地關系,包括地理信息技術、區域地理環境、區域地理環境中的人類活動與發展現象,其概念性知識呈現出區域性與過程性特征,比如地理信息技術發展的專有概念(例:全球定位系統)以及揭示地理事物發展過程和規律的綜合性概念(例:荒漠化)。

二、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識的教學策略

(一)高中地理必修一課程的概念性知識教學

高中地理必修課程一的概念性知識多為零散的單獨的地理概念,未形成概念系統,概念之間的邏輯性不強,學生在初中地理階段也并沒有獲得相關概念的知識儲備,因此高中必修課程一的概念性知識不便于記憶,學生對于陌生的抽象概念容易出現理解障礙,需要主動建構全新的認知系統,這就需要教師調動一切感性材料豐富概念形象,借助情境創設拉近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首先,教師需要找到此類概念的準確切入口,有效展示抽象概念的動態過程。比如必修一課程的“臺風”概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臺風形成與發生的視頻影像,強化學生的感性體驗;又比如必修一課程的“地球自轉”部分的概念學習,教師利用簡單的圓珠筆和水杯分別演示北極和南極上空的地球自轉方向,便可輕松創設概念性知識的空間想象情境。除了創設具象情境外,以學生的生活體驗切入實際教學,是引起學生知識共鳴的重要途徑,比如必修一課程的“冷鋒”概念,教師可以在與學生談論氣溫與降水的日常感受中引入“冷鋒”概念,促使學生的生活常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又比如必修一課程的“地震”、“火山”等概念,以學生能接觸到的災害性新聞事實為一手教學材料最好不過,真實的新聞現場可加深學生對地理災害的深切體會。

(二)高中地理必修二課程的概念性知識教學

高中地理必修二課程的概念性知識具有明顯的概念集群特征,表現為由一個核心概念進行衍生輻射,概念與概念間的邏輯性較強,層次感明顯。此類概念學習的關鍵是把握概念間的層次區分,建立概念依據。首先,辨析概念外延。概念的外延相對概念的內涵而言,是指概念內涵所容括的具體對象,教師可通過向學生展示概念外延,幫助學生辨析概念與概念的區別。比如必修二課程中的原料導向型工業、市場導向型工業、動力導向型工業、技術導向型工業等各工業類型概念的層次區分便可聯系對比概念外延的異同,進行系統歸類。其次,有效應用概念圖。概念圖是一種圖示化網絡結構,適合用以表達概念與概念間的邏輯歸屬關系,教師用利用概念圖的連接線和連接語,生成學生理解概念的清晰脈絡,從而建立概念系統的可視化模式,幫助學生完善知識記憶。

三、高中地理必修三課程的概念性知識教學

高中地理必修三課程的概念性知識呈現出區域性與過程性特征,該模塊知識多以案例形式展現地理事物和地理環境的變化,因此必修三的課程教學應重點關注地理發生發展過程的分析,重視學生的學習策略運用,促進概念理解。比如必修三課程的工業區域的形成概念,教師需要向學生提供有力的案例支持,以德國著名的魯爾工業區為例,教師應具體分析魯爾區怎么從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資源型生產基地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為中心的新型經濟區,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地理因素變化在其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即強調變化發生的原因所在。另外,元認知策略的運用在過程性概念教學中效果明顯,過程性概念的學習是學生基于信息加工重組,綜合理解知識的過程,要求學生參與并解決概念中的問題,探究概念形成的根源,因此教師可在必修三課程的概念性知識教學中融入合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模式是指教師給出圍繞概念的中心議題,開展小組談論,促使學生取長補短,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比如以“煤炭和天然氣能源的特征”為論題,進行煤炭和天然氣能源的優勢與劣勢比較,再引入西氣東輸工程,幫助學生理解工業類型的變化與發展;研究性學習則需要教師從課程中提取研究性課題,比如讓學生搜集所在城市的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能源優勢等綜合信息,獲取相關概念的感性材料,形成獨立的研究案例,促使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的概念理解更深刻,更到位。(本文來自于《理論探討》雜志。《理論探討》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南工作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

第二篇

一、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行生活化教學有著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全面發展以及社會的需要

由于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社會,社會在不斷發展需要社會成員具有廣闊的思維能力、合作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貼近生活,引導學生關心國計民生等,逐漸在生活中養成思考的習慣,對生活中的事物規律進行探索。另一方面,地理自身就是一門自然與社會的綜合學科,更加的需要學生走進生活,貼近社會,從而促進全面發展。

(二)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親密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地理教學與社會以及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教育的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并且又高于生活,對自然現象的一種解釋。通過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生活教學,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紛紛發表言論,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比較容易喚起學生對自然現象的探索欲望。

二、高中地理中的生活化教學應用分析

下面就結合實際教學中生活案例,來對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中的應用進行分析,以望對以后的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一)創設生活教學情景

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為增加學生的直接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而努力。由于高中地理知識大多比較抽象,以致于學生很難通過理論知識來正確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并且不能夠正確的將這些知識點運用到實踐中,因此,教師應該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相關規律。例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這一單元時,如果單純的像學生講解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學生會感覺很難理解。因此,可以采用以下這種方法:向學生發問“夏天六點多左右起床,天都亮了,為什么冬天六點多起床,天沒有亮呢?”通過這個生活例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感覺到很有意思。當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在課堂中起著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對日出時間以及日落時間進行分析,從而對不同季節的日出以及日落時間進行推斷,通過此種方法,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最終使他們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二)利用生活教材,激活地理教材

對地理教材進行創造性的使用,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樂趣,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所選取的素材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并且學生都很熟悉的素材,通過這種素材才能夠讓學生有話可說,激活地理教科書的教材內容。例如:在學習“地震成因以及如何預防”這一小節時,通過列舉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可以列舉以下例子:2012年在日本海底發生大地震,對周圍人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在課堂中向學生講解震災在日常生活以及生產交通供水、供電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以及在地震事件中政府為人民所作出的努力等。通過分析震災成因引導學生對氣候的了解。

(三)營造生活課堂氛圍

地理學科的理論知識本身是枯燥的,加上地理知識點的復雜,就要求教師應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講解,同時能夠對地理意境進行創造,可以適當的在課堂中添加一些詞語、諺語以及歇后語等,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在地理教學中,會遇到很多的地理專業術語,一般情況下,學生對這些術語的含義都很難理解,不利于后期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簡單的生活例子對這些術語進行概述,讓學生覺的這個知識點通俗易懂。例如:在學習“外力作用”這一單元時,學生一開始聽到風化、腐蝕以及堆積等這些概念時,很難明白其含義。因此,針對此單元知識點,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向學生發問:“大家都見過冬天燒爐子沒?”然后學生回答“見過”;“在爐子內放置一塊石頭,等到燒紅將其拿出,放到冷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呢?”學生答“發生爆裂”“;對,這種自然現象在自然界中,就稱之為風化,如果沒有風力的作用,但是破碎的石頭還是被帶走,那就是侵蝕”。通過此種方法將課堂氣氛進行活躍,使地理教材回歸到課堂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夠明白其自然規律以及理論,并且還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地理是一門集自然以及社會于一體的綜合學科,對其理解應該利用生活例子,使學生容易理解其理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營造課堂氣氛以及激活地理教材,都回歸于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還能夠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作者:付桂軍工作單位: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第三篇

一、對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學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問題。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很多學生往往會產生焦躁厭煩心理,對于文化課的學習不感興趣。尤其是地理這門課程,知識點雜,需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致使學生沒有學習動力,在課堂上的表現不夠活躍,不能主動參與。因此,在課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法應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為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一點上,筆者的做法是精心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并針對這一案例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本能地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并主動查閱相關資料,探尋問題的答案。例如筆者在教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節“以種植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時,在課前對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l)你們都知道哪些地區是以農業種植為主的?(2)我們所在的城市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哪些?這樣就能使每個學生都能進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然后再帶領學生在課本中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讓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地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決地理問題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應來源于實際生活,案例應具有詳細的資料與數據,并且貼近生活,形象直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并對地理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在案例分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要求學生通過已有的地理知識對案例進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關鍵點,根據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對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例如,在教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時,筆者先給出一組土地荒漠化的圖片,讓學生分析圖片中反映了怎樣的環境現象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讓學生假想自己是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解決這一現象時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樣具體實施這些措施等。這樣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利用案例證明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即地理規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必然會產生的規律現象。地理原理有難有易,因此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設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境,并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層層分析,逐步歸納,總結出正確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規律另外,教師也可改變傳統教學策略,通過對于地理案例的分析與教學,為已有地理原理進行驗證,以幫助學生對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東北地區發生的里氏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公里。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塊運動規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學生對地震這一地理現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反思

1.受教材版本、教學條件、教學對象的影響,有些教學案例的選擇受到了限制。這種局限性對課堂案例的分析與討論造成了一定困難。對于這種狀況,教師要適時調節教學策略,選擇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教學方法,避免教學案例內容枯燥、方式單一的現象發生。

2.案例教學是通過兒種典型的案例讓學生對某個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使學生對該知識點有更為深刻的了解,但是對整個知識系統很難全面了解。因此教師要精心選擇教學案例,爭取做到以點帶面,由一個知識點引出所有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便于記憶。

3.案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有限,要想讓學生對案例進行更好的討論與研究,就會占用大量學習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對教學的每個環節精心設計,計算好進行每個環節的時間,在保證學生學習時間充足的情況下開展案例教學,讓案例教學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4.有些教師授課時過于注重案例的數量而忽略了案例分析所帶來的實際效應。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所采用的案例應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重其時代感與現實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觀察生活,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避免教師對于這些地理現象的枯燥陳述,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不斷探索的學習狀態。

三、結論

綜上所述,案例分析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很大幫助。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多種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張元宵工作單位:蘇省常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