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雙師型教學團隊創建思路

時間:2022-05-23 05:48:21

導語:高職雙師型教學團隊創建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雙師型教學團隊創建思路

一、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現狀及成因分析

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許多院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應該看到,職業教育發展時間尚短,來自學院與社會的雙重制約導致“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其問題集中表現為“雙師型”教師的數量不足;學歷結構偏低;教師隊伍職稱結構不合理;學科分布單一且知識老化;學校針對“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不一;培訓機構不完善;引進教師渠道不暢等方面。針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產生原因如下:

1.對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的認識存在偏差。首先,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職業教育存在鄙夷的思想,認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而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更是無人問津,這些都直接導致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以及工作成效的提高。此外,高職教師普遍存在對高職院校發展認識不全、缺乏職業教育觀念等現象。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產物,高職院校的發展與周邊經濟情況息息相關。在“底子差、起步晚”的情況如何下沖破來自普通高校的招生壓力,開拓新型辦校特色,為社會輸送合格技能型人才,已成為每一位高職教師迫切解決的問題。其次,由于教育投資渠道自身特點,經費來源問題一直成為各大高校面臨的重大問題。為了提高辦學效益,許多院校領導過于重視校園規模的擴大而忽視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在教師進修、科研創造、尤其實踐鍛煉等方面更是少之又少,這些都直接導致高校教師尤其是我們高職院校教師素質的下降。另外,高職教師自身對“雙師型”概念認識也存在偏差。高職教師大都從普通示范院校畢業,對于職業教育理解以及實踐教學等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且存在鄙夷高職教育現象。據調查發現,大多高職教師只是為了工資待遇以及工作環境相對安逸才選擇了高職教師的工作,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高職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青年教師對“雙師型”教師政策漠不關心,不愿花費時間從事動手實踐教學工作,致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缺乏動力。

2.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除了要提高教師的自主性之外,更要依靠科學的制度作保證。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高職院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阻礙著“雙師型”教師隊伍在建設。其問題集中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雙師型”教師培訓機制不完善。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推進,校園的數量以及高職學生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然而相比之下教師數量以及教師素質的卻無法適應高職院校前進的步伐。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將大多時間被課堂教學與學生管理上,很少有時間進行實踐知識方面的培訓,致使高職教師職業教育能力極差,此外,由于資金以及校園建設方面的制約,教師實踐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得不到保證,這些都嚴重影響到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其次,高職院校沒有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為了確保高職院校在實踐技能方面的教學,國家教育部提出從企業聘請具有工作經驗以及理論基礎的人才來補充教師隊伍的途徑,目的是解決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缺乏的問題。然而現行人事政策并不鼓勵企業人才與事業單位人員的流動,同時區域的發展和自然水平的差異也造成了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流通制約。第三,“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激勵機制不健全。大多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尚不健全,沒有建立一套統一的認職、管理、考核以及職稱評定辦法,雙師型教師在政策上的不到鼓勵,福利待遇也未能得到認可這些都影響到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擴大。

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策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更是教學理念的實施者。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教師既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職業技術院校的英語教學著重培養學生英語實際應用技能,尤其強調對語言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因此,高職院校英語專業教師具備“雙師”素質大勢所趨。建設“雙師型”英語師資隊伍,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施。

首先,提高高職教師在職培訓的認識。作為高職院校教師我們必須加強學習國家在高職院校建設方面的政策及文件,這樣才能深刻體會我國高職院校發展動向,找到自身的不足,加強在職培訓的重視。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管理者還要采取各種措施,積極宣傳、提倡、鼓勵高職教師在職在崗培訓,在理念上讓教師深刻體會到在職培訓的迫切性,幫助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提升認識。

其次,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科學的培訓機制。充足的經費是在職培訓的物質保障,為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拓寬渠道,通過政府投入、社會資助等多種方式為校園培訓吸納資金;此外,一個科學的在職培訓機制是教師培訓順利進行的制度保證,為此在教師培訓前,學院應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在職培訓計劃,其內容應涵蓋培訓目標、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時間等各項內容。

第三,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對學院英語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根據英語教師講授課程在專業知識方面的需求,讓英語教師走進相關專業課堂,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了解專業需求,并從語言角度實現在對專業知識的滲透,以及相關專業常用語匯的學習。通過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學習和鍛煉職場交際能力及行業文化適應能力,老師也從語言角度更加理解專業的特點。第四,定期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實習鍛煉。針對那些剛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學校可以利用假期對其進行分批培訓以豐富其教學經驗;針對那些無行業知識的教師,學校也可以組織教師到企業以及生產第一線去學習參觀,以豐富他們的實踐教學經驗;英語專業教師也可主動和企事業單位聯系,發揮自己語言優勢,參與到企業經營活動中,以社會兼職的方式,獲取實踐經驗;此外,教師通過到企事業單位鍛煉的機會,也可承擔實踐教學的任務,指導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緩解實踐教師數量不足的壓力。制定激勵措施,鼓勵教師轉型發展。許多高職院校教師長期從事基礎課程教學,缺乏實踐教學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另有大部分教師不愿付出時間和精力參加培訓,為此,學校應出臺相應管理制度,鼓勵教師朝“雙師型”教師發展。如在工資制度上、評優評先上向“雙師型”教師傾向,并把教師的實踐工作和效果作為聘任、提薪和職務晉升的重要條件之一,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師。

作者:張力李冰工作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