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外語教師發展路徑探析
時間:2022-09-21 04:49:06
導語:高職外語教師發展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一帶一路”建設倡議背景下,外語教師的發展逐漸成為教育國際化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該文在分析了高職外語教師發展的現狀及阻滯因素后,討論高職外語教師發展的促進方式與路徑,認為高職外語教師要從四個方面提升自我,即多元文化能力、外語教育技術能力、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只有外語教師隊伍素質提高了,才能完成建設外語教育強國的使命。
關鍵詞:教師發展;高職;一帶一路
2013年,中國政府發起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構想,繼而,于2015年3月28日了《推動共建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正式啟動。2016年7月15日,中國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教育方面的落實方案,它明確指出了人才培養在實現國際政治經濟民生互通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繁榮,為區域教育大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外語教育是實現國際政治經濟民生互通的基礎,而外語教育的根基離不開外語教師自身的發展。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各國經濟、文化、信息等都逐步趨向全球化,教育也逐步趨向國際化,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密切,外語教師的發展也逐漸成為教育國際化中的重要課題。然而,我國對外語教師發展的重要意義還未給予足夠重視,高職類的外語教師發展研究更是幾乎空白。本研究將重點探討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如何針對高職層次外語教師發展的客觀情況和實際問題,探索具有實操性的外語教師發展方式與路徑。
1高職外語教師現狀分析
馬斯洛(1987)于20世紀40年代首次提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概念,即“對天賦能力、潛力等的充分開拓和利用。這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己的愿望,對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總是盡力去完成。”教師的自我實現對其自身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處于自我實現這一層次的教師能充分開拓并運用自己的天賦及潛力,保持飽滿的熱情,在工作中投入全部精力,在能動性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認知、自我提升和自我發展。但是,目前制約我國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較多,例如我國高職院校的外語師資雖然可以應付一般的外語教學與研究,但是普遍缺乏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意識,尤其缺乏多元文化的教學視野。同時,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教學負荷重、課時多,擠占了教師做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很難把握學科動態,很難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因而也就不能用高屋建瓴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同時,由于外語教師大多是文科背景,對于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掌握不夠熟練,導致教學方式不能適應學生與社會的需求,也成了制約教師發展的一大瓶頸。同時,筆者以“外語教師發展”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知網上發表的相關論文僅43篇,更鮮有針對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發展的論文。學者們更多的是從微觀的視角或某一具體的方式來探討外語教師的發展。例如,文秋芳(2017:1-9)對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理論框架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認為該框架適合我國國情,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曾密群(2016:92-96)通過對教育敘事內涵和研究現狀分析認為,對個體的研究和微觀的分析,能揭示故事背后的教育意義,解決教學實踐問題,最終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李躍文(2013:71-74)認為教師可通過行動研究、教學日記、案例研究、教學檔案、問卷調查和教學錄像等方式進行自我反思型,以此達到外語教師發展的最終目的;王守仁(2017:1-4)從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外語教育技術能力以及構建學術共同體等幾個方面探討了教師發展的促進方式與途徑,但只限于較籠統的高校外語教師這一層此次,并未專門針對高職院校的教師群體。這些觀點無疑對外語教師發展研究從不同角度提供了思路,但都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過于零散,尚未形成一個具有實操性和系統性的發展機制。
2高職外語教師的發展內涵
高職院校外語教師到底要發展什么,是對教師發展的結構與內容的確定與厘清,也是進行教師發展研究的首要問題。與本科層次院校不同的是,高職院校具有高等性與職業性的雙重屬性。高等教育屬性要求外語教師不能僅滿足于懂得語言符號本身,還要具備多元的知識文化背景,以多元的文化視角和較為完備的知識文化體系引導學生,從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第二,高等教育屬性還要求外語教師不能僅滿足于日常教學,更要樂于接受新理念、新觀點,不斷充實提升自己,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與理念,站在前沿的外語教育理論高度,以開闊的眼界,高屋建瓴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最后,高等教育屬性要求教師能夠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信息資源解決新時期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具備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具備鮮明的職業性和實踐性特征。姜大源教授(2011:6-7)認為,職業教育是一個跨界的教育。它跨越了企業與學校,跨越了工作與學習,跨越了職業與教育的疆域。因此,高職層次的教師應該具備知識結構的雙元性,即教師不僅要重視專業的學科知識傳授,更要重視對實踐中技術能力的要求,即雙師素質(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來源仍以高校應屆畢業生為主,其專業實踐經驗不足,技術實踐能力匱乏,社會服務能力相對較弱。綜合來看,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師發展具有高等性與職業性的雙重屬性,是指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師,以提升多元文化能力、科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及社會服務能力為根本目的,通過學習、研討及自我反思,逐步實現知識、技術、能力提升的成長過程。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教師發展的內涵更為豐富、層次更為多元。
3高職外語教師的發展路徑
3.1提升多元文化能力。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不同地域文化的界限逐漸消融,多元文化共存成為主要趨勢。作為外語教師,除了教授學生學習外語聽、說、讀、寫、譯的技能外,更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多元文化觀念。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文化的多樣性特點,可以在課程中融入中西方各種文化因素如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宗教、人文等知識,穿插中西方文化對比。要引導學生以開放的眼光、廣博的胸懷包容和接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同時更要引導學生樹立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自信,愿意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其次,外語教師也要認識到不同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差異性和個體特質,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個體差異性的教學內容,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新形勢下,地方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為大家提供了更多接觸國際交往的渠道和機會。外語教師應該以此為契機,在各種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活動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多元文化能力,另一方面,還要主動尋求和其他國際學校的合作,參與教育國際化改革和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3.2提升科研能力。與其他專業教師相比,外語教師往往肩負更為繁重的課時壓力,必然擠占了外語教師做科研的時間與精力。而與普通高校的外語教師相比,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師更是把自己僅僅看作知識的“傳授者”而非“建構者”。這就導致了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師科研能力普遍較弱,科研成果較少,研究成果往往是低效重復性的勞動,成果含金量低。然而,事實上科研與教學并不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兩張皮”,而是教研相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高屋建瓴的教育科學理論能夠指導日常的外語教學實踐,而外語教學實踐中,除遇到的困難可以成為教師研究的課題外,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也能夠檢驗教育理論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外語學科研究不能一味單純地介紹跟蹤國外學術的研究成果,而要立足本國國情和本國文化,以全球化的視野看待中國的文化資源,深入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翻譯、文學、教育、跨文化等相關課題,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3.3提升外語教育技術能力。外語教育技術能力是外語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但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更沖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提升自己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能力。這對于文科背景出身的外語教師是個不小的挑戰,但也是難得的機遇。《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式用好優質數字資源。”以“互聯網+教育”為背景的混合式教學要求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重構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重新設計組織教學內容,在廣度上和深度上全方位拓展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的效率,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中心。因此,廣大的高職外語教師應該勇于探索和實踐,掌握多種信息新技術、新手段,積極建設和使用以“微課”“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支持學生的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等新的學習模式。同時,外語教師還可以通過積極參與信息技術教學比賽、說課等活動,相互學習,提升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3.4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高職教育的職業屬性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要提升自己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工作實踐能力。高職教育主要為地方區域特色和經濟發展服務,這也要求教師除了要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實用性人才,自己也要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服務能力主要是指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利用自身的教學科研人才資源、教學設施設備資源、教學技術及培訓資源等條件,為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的人才培養、人才供給、技術供給等服務性活動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定期組織教師下企業進行工作實踐,深入學習,通過跟崗實習、頂崗實訓、企業兼職等方式進行企業實踐鍛煉,強化操作技能,提升教師的雙師能力,把社會服務常態化。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很多社會服務都與外語教師的工作直接或間接的相關。高職院校外語教師在諸如國際貿易、對外文化傳播、國際旅游接待、國際會展、國際教育銜接等多方面都有許多可以大顯身手的機會。這些社會服務不但可以借此擴大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積累工作實踐經驗、提升自我能力提供了機會,同時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寶貴的一手教學資料。因此,外語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能實現對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的四方“共贏”。
4結束語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014)曾經說過,我們要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高職外語教師的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要好好把握住這一機遇,緊緊圍繞教師發展的內涵這一中心,以提升多元文化能力為基礎,以提升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為抓手,以提升科研能力為動力,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為標尺,讓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發展切切實實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馬斯洛(Maslow,A.H.)著許金聲,程朝翔譯.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文秋芳.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理論框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3):1-9.
[3]曾密群.教育敘事視角下的基礎教育外語教師發展路徑[J].湘南學院學報,2016,37(4):92-96.
[4]李躍文.自我反思型教學:外語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1):71-74.
[5]王守仁.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的促進方式與途徑[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2):1-4,15.
[6]姜大源.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經驗與規律[J].職教論壇,2011(28):63.
[7],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4.
作者:胡信華 熊薇薇 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本科導師制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 下一篇:信息時代中教師角色轉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