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論文:教師家訪與健康教育
時間:2022-01-13 11:05:11
導語:健康教育論文:教師家訪與健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覃瓊黃利榮工作單位:重慶市彭水普子中學校
主要針對教師、學生及部分家長發放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我校家訪情況。我?,F有教師96名,學生1857名,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約80份,收回約60份。問卷顯示:進行家訪的21名(截止問卷收回時,其中僅進行過一次的15名,占25%;進行這兩次及以上的6名,占10%)認為家訪能夠及進疏導了學生的心理困惑,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的58名,占97%;認為家訪取得積極意義的55份,占92%;認為家訪沒有多大實用價值占2%。隨機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問卷要求學生、家長共同完成),收回100份。問卷顯示:有教師來進行過家訪的30名,占30%;其中,認為教師及時疏導了心理問題,增強了與教師的感情和對教師的認同的29份,占97%;認為家訪沒有達到任何作用的1份,占3%;從未進行過家訪的70份,占70%;其中,能夠希望教師能及時進行家訪的89份,占89%;不希望或不歡迎教師家訪的8份,占8%;希望取消家訪的3份,占3%;希望繼續加強家訪的80份,占80%(其中希望家訪能夠幫助指導心理問題的87份,占87%)。學生家長不認同的4份,占4%;認為有必要繼續開展家訪或加強的80份,占80%,認為沒得必要開展的2份,占2%,如果能夠用一種方式取代家訪認為通訊、網絡聯系的53份,占53%。問卷顯示老師基本上都認識到了家訪的重要性,但更傾向于采用電話、網絡方式;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及時進行家訪,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疏導自己的心理問題,特別是自己喜歡的老師;家長希望老師能進行家訪,但前提一是家長有空,二是學生沒有犯事,三是教師不會找麻煩即批評學生,四是盡量不能讓別人議論。由調查問卷,我們可以看到,89%以上的學生比較認同家訪,92%以上的老師以為可以開展家訪行動,但最好是通過通訊、網絡的形式,89%以上的家長同意家訪,但對家訪具有比較傳統的認識。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家訪在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認為學校、家庭、社會都應對家訪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同時必須發動教師積極行動,學生積極參與、家長積極配合。
家訪與學生心理健康
(一)教師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筆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教師的影響密切相關。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除去先天遺傳、后天疾病和較大的精神刺激等因素外,重要的因素是學生認為教師表現出來疏忽和冷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不公正,教師給學生的作業負擔和對學生教育失當,都會對學生造成心理障礙。因此,我認為適應開展家訪活動可以有效消減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二)如何開展家訪學校應積極提倡鼓勵教師開展家訪活動。教師進行家訪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各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還能通過家訪,及時了解學生們的想法和心理狀態,及時糾正學生不良的社會價值觀。班主任家訪不可趨炎附勢,這是與教師稱號相違背的。要多走訪弱勢群體的學生家庭,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一視同仁,才是最好的言傳身教的心理健康的無聲教育。家訪不可只是“告狀”,埋怨學生的不足,而應是向家長和學生傳達無限細微的關懷,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將事半功倍,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目標的實現。教師的愛心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楷模,教師能否捧出自己的一顆火熱的愛心,是能否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個條件。教師的愛是學生健康心理形成必不可少的支撐點,教師慈母的心懷和良師的風范,是學生最容易接受和敬佩的偶像。學生在處于長身體、長知識、長思想的黃金時期,對人生的諸多問題充滿著思考,但由于知識不豐富,社會層面狹窄,生活經驗欠缺,人生觀尚未形成,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作為教師,要因勢利導,在順境中督促他們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不足,戒驕戒躁,繼續努力學習;在逆境中鼓勵他們,樹立信心。熱愛學生是熱愛教育的最集中最根本的體現。家長和社會應對家訪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家訪并不一定是針對“壞”學生的。家長應積極配合教師進行家訪活動,家訪是教師了解學生的有效途徑,調查問卷也顯示多數家長是歡迎家訪,但不能讓家訪影響自己的“經濟事業”,從而將此項工作一味地交給教師。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更應加強家訪,通過家訪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用行動來讓家長努力摒棄此種想法。
家訪應注意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具有向師性,每個學生都愿意親近教師,希望得到教師的注意、關懷和鼓勵。教師除了可以在校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的環境外還可以通過家訪重點關照以影響學生的心理行為。為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保護和促進作用,根據教育理論和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可提出以下幾點:1、教師應有正確的學生觀。正確的學生觀是指對學生有一個科學而客觀的看法,這是進行家訪的前提。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學生對教師有一種天然的向師性,知道自己來到學校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師學習,教師應該滿足學生的這種向師性。學生還有獨立性的特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并培養這種特性。在這種學生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必然是教學相長、尊師愛生的關系。有了這種學生觀,就會對學生有正確的態度,師生關系一般也是正常、良好的,一般不會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2、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抓住家訪良機。通常在以下幾個時期可以開展家訪活動:(1)新學期、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形勢;(2)考試前后,特別是升學考試前后,教師一定要通過家訪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深入了解學生的心態,對癥下藥,防止學生由于心理緊張誘發心理疾病。(3)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伸出溫暖之手,防止學生損害心理健康。(4)學生對某事、某課、某教師感興趣時,要做好引導工作,既要鼓勵支持他,又不能讓他影響其它學科的學習。不可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否則會使學生喪失自尊、自信。(5)發現苗頭要及時采取措施。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有心理不健康的傾向,就要對他進行悉心觀察,詳細了解,積極引導他向健康的方向轉化。3、教師要善于鑒別心理上有問題的學生,并通過家訪消除影響。教師和學生終日相處,在鑒別學生是否患有心理失調或心理疾病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在鑒別此類問題時應力求準確、客觀,不能輕易下結論。教師在家訪中與學生家長、學生本人接觸,討論心理健康的有關問題,分析其原因,對學生的行為提出建議、進行點撥,并與專門人員合作,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矯治。4、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要充分發揮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保護和促進作用,重要的一點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要真誠地熱愛自己的學生。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時,會認為這是社會對他們的肯定,也是集體對他們的重視。由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并在這種滿足中發展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激發起奮發上進的力量和信心。同時,學生又會通過與教師每天發生的這種實際關系,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友情。這種肯定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會引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有助于發展他們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樂觀性格,即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傊?,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方法很多,但無論哪一種方法,教師的愛是最重要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學生的健康心理。正如凱興斯坦所說的那樣:“教育家的特征在于愛人,誰若不愛別人,他根本不配做教育家?!苯虒W中始終貫徹著愛人,愛學生這一主線。只要以嚴師之愛,慈母之心,良師風范去接近學生,關愛學生,發揚奉獻精神,就能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
- 上一篇:教師教學論文:教師在教學的意識簡析
- 下一篇:聲樂教學教師的能力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