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師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07 04:55:27

導語: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師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師教學論文

一、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招生的特點

(一)留學生整體規模比較小

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優勢專業主要圍繞農業學科設置,這些農學類專業作為學校的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擁有一流的師資力量、齊備的科學研究設施,這是高等農業院校傳統專業對留學生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3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向世人展示教育成果的同時,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也備受青睞。然而,當前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與中國傳統文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文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使得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數量始終保持在比較小的發展規模上。

(二)來華留學生生源所在地以亞非為主

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這種生源來源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類似的文化產業結構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更具親和力。另外,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學學科的國際學術地位比較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毋庸置疑。多年來,我國針對亞非國家制定了合理的留學生招生政策,這些亞非國家愿意繼續向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派遣留學生。

(三)來華渠道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為主

留學生來華渠道主要分為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外國政府獎學金資助、校際交流項目派遣、自費留學四種。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接收的留學生主要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生為主,他們在政府的經費支持下學習農業科學知識的愿望非常強烈。同時,由于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非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這也是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構成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為主的主要原因。

二、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留學生教育理念需要轉變

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教育對于擴大國際影響力、加大學術宣傳、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留學生培養不僅要滿足他們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迫切需求,還要滿足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知識、技能、文化、思維等角度教育他們,不僅要履行好教書的職責,還要擔當起傳遞文化的使命。在日常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東方文化思維方式,轉變教育理念,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培養留學生。

(二)留學生教育問責制度缺失

留學生教育作為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一部分,其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的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目前,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數量較少,學生培養還沒有形成規模。相對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顯得十分薄弱。在師資隊伍、教學資源、項目劃分、管理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完善,這種局面導致留學生教育問責制度缺失,對于培養效果和水平要求得不夠嚴格。

(三)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留學生教育管理體制存在不適應時展需要的現象,高等農業院校在留學生教育管理方面受限頗多。填鴨式教學堪稱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代表,留學生與國內學生在思維、文化、習慣上存在著眾多差異,他們比較開放、自由,對于學校的管理模式很難適應。部分農業院校的課堂教學方法不適合留學生教育,教師選擇的教學形式不具有針對性。同時,在留學生教育中還存在教學設施不齊備、英語授課不足、課程內容陳舊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留學生教育質量。

三、基于留學生教育的教師教學發展策略

教學發展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勝任教學工作、促進教師全面和整體提升的一個過程。教師只有結合留學生的愿望和需求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事半功倍。

(一)完善制度,創造教師教學發展氛圍

教師是高等教育建設的主體,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很多留學生漢語水平很差,基礎薄弱,過語言關、適應教學環境是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適當放寬課堂教學要求,以幫助其順利渡過調整適應期。學校要為教師教學發展創造相應的環境和氛圍,引導他們學會與留學生溝通和交流,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靈活多變地應用教學方法與手段,在課堂組織和語言表達上要符合留學生的習慣。同時,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知識性。教師要加強學習,及時了解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以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緊跟時展趨勢,滿足留學生掌握世界前沿知識以及創新性科研方法的教育需求。

(二)加強宣傳,發揮教學名師示范效應

教學名師的成長過程是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斷提升、超越自我的過程。教學名師就像一面旗幟,在廣大教師中具有強烈的影響和輻射作用。學校要加強宣傳,將教學名師的先進事跡展示出來,一方面,讓名師樹立教書光榮的信念,使其得到應有的尊重;另一方面,鼓勵教師積極向名師學習,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學名師作為教師群體的一員,其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更容易被廣大教師接受,使其成為教師群體的核心,帶動和引領其他教師共同發展,形成團隊優勢,產生集體效能。

作者:宋碩徐玲申滌塵單位:吉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