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附屬醫院臨床教師教學能力探索

時間:2022-06-20 11:06:56

導語:高校附屬醫院臨床教師教學能力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附屬醫院臨床教師教學能力探索

1影響臨床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1缺乏職業認同感,教師角色意識淡薄。醫學生在學校內系統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畢業后經住院醫師培訓成為臨床醫生,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繼續教育都以培養優秀的醫務工作者為目的。醫學生畢業進入醫院工作,面對突然落到肩上的教學任務和需要扮演的臨床教師這個角色,他們往往是迷茫的[2]。而醫科大學及醫學院附屬醫院往往是本地區綜合性醫院,患者多,醫療工作負擔重,各種考核指標都以醫療工作量為準。而醫學教育周期長,很難迅速獲得救死扶傷帶來的成就感,從而導致具有雙重身份的臨床教師主觀上對自己是醫生的職業認同感強,而對教師這一角色意識淡薄,認為治病救人、完成臨床醫療工作是本職,而教書育人僅僅是副業,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行為上的敷衍。1.2知識結構單一,教育學及人文素質培養缺失。不管是博士還是碩士,臨床教師在學校接受的都是醫學專業知識、臨床技能及科學研究方面的培養,鮮少學習教育學相關理論知識,也沒有經過教學技能培訓。而且由于醫學課業繁重,通識及人文方面的知識往往也欠缺。知識結構單一,教育理論及教學技巧缺乏往往使臨床醫生雖然醫學知識、臨床經驗豐富,但并不能將其有效傳授給學生[3]。面對成長于互聯網環境下個性鮮明的新一代學生,傳統“滿堂灌”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他們對學習的需求。醫學人文教育缺失也培養不出“有溫度的醫生”,更不能推進我國醫療環境和諧健康發展。1.3考核制度、獎懲機制不健全。受醫院重視醫療質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醫院各類績效考核制度往往以醫療工作量為中心。而同時被看重的科研能力也因易量化、影響醫院排名等諸多有利因素成為職稱晉升的硬指標。反觀教學,雖然大學附屬醫院對教學基本工作量有要求,但因其難以統籌量化,質量監控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最終變成了拼課時、比學分[4]。又因為醫院對教學工作未建立切實有效的獎懲機制,臨床教學工作變成了“良心活”:課上得好得不到表揚,敷衍了事者也未被責罰,只要不出現嚴重的教學事故,把課堂時間混完便可。這導致臨床教師疏離教學工作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教學任務難以落實,教學質量更是無法保證。

2提升臨床教師教學能力的路徑

2.1緊抓青年教師,重視職前教育,建立教學資格準入制度。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這一進程中,不僅高校教師隊伍發生了巨大改變,大量青年臨床醫生也充實到了附屬醫院,成為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的新生力量。青年臨床教師具有積極上進、思維活躍、學歷高、學習能力強、探索及接受新鮮事物快等特點[5],而這些特點以及他們新入職的特殊時期正是增強教師職業認同感、培養其教育教學能力的最佳時期。因此,醫學高校及附屬醫院應高度關注這一群體和這段時期,出臺相應政策辦法,以教務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科教科等教學核心部門為抓手,從臨床教師職業生涯的開始便培養其良好的角色意識和教學責任心,學習教育學知識,提高人文素養,掌握教學技能。此外,高校及醫院應當積極合作,建立教學資格準入制度,只有通過相關部門培訓并考核通過才可以承擔教學任務。這是下文所述系統化培養舉措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也是臨床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先決條件。2.2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培養方式,完成教師身份轉變。要確保臨床醫生認同、接受、勝任其教師身份,思想上重視是前提,教育學知識的學習、教學技能的掌握、人文修養的提高是核心,而這些都需要系統完善的培養內容和豐富多元的培養方法來支撐[6]。2.2.1建立系統完善的培養體系建立系統完善的培養體系,設置主題模塊,如師德師風、教學規范、人文素養、教學理念與方法、現代教育技術、教育測量與評價、教學改革與研究和教學管理等,再將具體的培訓課程納入主題模塊之下。如CBL(Case-BasedLearning)、PBL(Problem-BasedLearning)、翻轉課堂可歸入教學理念與方法模塊;形成性評價歸入教育測量與評價模塊;而教學論文、課題的撰寫申報則歸入教學改革與研究模塊。這樣的模塊化體系不僅使整個培養計劃系統有章法,更便于依照模塊配備師資、邀請專家,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2.2.2組織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附屬醫院的臨床教師非高校內的專職教師,醫療工作繁重,所以教學相關培訓活動的形式應根據他們的時間和不同的教學模塊、學習主題而多元化。如邀請國內外一線專家對教育趨勢、政策及最新理念進行解讀,可以以專家報告形式進行,這樣覆蓋面廣,宣傳力度大,具有很好的引領作用。而教學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等模塊比較適合開展教學觀摩或工作坊模式,臨床教師邊學邊練,親自上手或直接走進教室體驗真實的課堂,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師德師風和人文素養模塊的相關培訓則應采用教學沙龍或午餐會這種氣氛較為輕松的形式,更有助于臨床教師接受。2.2.3開展導師制一對一指導教學不管是青年教師還是年輕醫生,他們的成長過程都離不開高年資教師、醫生的指導和幫扶。但想讓青年臨床教師迅速成長起來,簡單的“傳幫帶”方式無法滿足其學習需求。應在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和醫院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為每一位青年臨床教師選擇一位醫德師德高尚、專業較為匹配、熱愛教學且教學能力強的高年資臨床教師作為其教學導師。這樣一來,青年臨床教師在遇到教學相關問題的時候,知道找誰請教學習;而高年資臨床教師有了導師的身份之后,也會增強責任感,積極認真指導年輕人。此外,青年教師對先進的教學理念、教育技術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優于高年資教師,因此高年資教師在指點青年教師的同時,自己也會有所進步,從而實現教學相長。2.2.4結合基礎與臨床,形成教學相長閉環臨床教師通常負責的都是高年級學生的醫學課程,雖然這些課程的重點來自他們所掌握的臨床知識,但是基礎醫學部分內容是臨床課程的重要基礎,每一位臨床教師在上課之前都需要帶著學生進行復習回顧。而基礎醫學教師也需要臨床案例來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教師教學發展部門應多提供機會和平臺讓臨床教師與基礎醫學教師溝通交流,相互學習,這對他們教學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此外,臨床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他們的醫療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教師不僅要對本學科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更需要了解學科前沿的學術動態,用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教學,教學不斷促進學習,從而形成有效提升自身發展的閉環。醫學和教育都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在臨床教師身上,二者相輔相成,彼此成就。2.3構建系統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完善獎懲制度。構建系統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是提高臨床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和最有效方式。這需要附屬醫院和高校教務部門共同努力。高校應在分析臨床教師教學崗位的前提下,根據教學工作量、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3個維度制訂標準化的評價指標和評價原則,不僅有定量分析也應有定性分析。根據臨床教學工作的特殊性,教學工作量不能僅用課時量來認定:實習指導、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修改、科研及社會調查指導、試卷批改、試卷分析、教學相關培訓等都應以相應比重計入教學工作量。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應多元化,包括高年資教學專家、同行督導專家、行政領導及學生等,根據情況,不同的評價主體分別賦予相應權重,爭取做到評價全面且公平公正。在評價過程中,對教學工作完成出色、教學質量好的臨床教師應給予獎勵及公開表揚;而對備課不認真、上課敷衍效果差、未按要求完成教學工作甚至出現教學事故的臨床教師,要給予通報批評、扣發津貼甚至取消授課資格的處理[3]。對教學能力的評價應包含兩部分:首先是臨床教師自身在教學方面撰寫的論文、課題、教材,取得的成果及教學比賽獲獎。其次是其指導的學生所獲得的相關獎項。不管是校方還是醫院,在認可臨床教師所取得的教學成績的同時,應加大獎勵和宣傳力度,讓臨床教師感到在教學上的付出并不只是默默奉獻、無人知曉、沒有任何回報。此外,高校應和附屬醫院聯合,定期舉辦教學比賽和教學相關各類評比,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以評促建,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以挖掘優秀的臨床教師,然后將他們重點培養為臨床教學骨干。這樣既為臨床教學工作提供了師資,又可通過大力宣傳他們的事跡起到引領作用,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讓更多的臨床教師愿意投身教學工作。

3結語

臨床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投入大卻難以很快見效。然而,隨著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學習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不管是教育行業還是醫療行業都面臨著巨大挑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不斷涌現,各類專業知識獲取方式簡便,全球人才在同一個平臺學習競爭。傳統教學法已無法適應新局面,只有在教學上投入、付出、終身學習,完成好臨床醫生和臨床教師的角色任務,才能不被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淘汰。除強調臨床教師自身的覺醒和重視外,附屬醫院及高等醫學院校應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充分發揮科教科、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教務處的作用,促進臨床教師教學能力不斷發展,從而確保醫學教育質量持續提高。

參考文獻:

[1]肖鳳,楊震,張艷萍,等.基于醫學教育標準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4):331-333.

[2]崔立然,徐浩,孫茂林,等.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師職業認同研究思路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1):52-53.

[3]萬寶俊,譚飛,萬愛華.促進臨床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長效機制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7(2):122-125.

[4]向秋菊,劉杰,金玥,等.大學附屬醫院臨床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6):547-552.

[5]邵亮,潘運寶,范靜怡,等.如何提高臨床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5):535-537.

[6]張付芝,潘晨,劉瑩,等.臨床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浙江醫學教育,2017(5):1-3.

作者:潘 晨 張付芝 劉 瑩 單位:徐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