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師的形成性評價

時間:2022-01-14 10:49:58

導語:當前教師的形成性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教師的形成性評價

本文作者:金娣工作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課堂提問、表揚和作業點評都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手段,但教師在運用這些方法時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只關注對錯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最直接最常用的手段。一個問題要達到形成性的目的,教師必須知道學生是如何理解的。但一些教師在使用此方法時往往只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對錯,而對答案背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卻缺乏關注。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常常會出現下列現象:沒有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或過于簡單或過于深奧,教師很難從學生的回答中知曉出更多的東西;不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問題,對學生不同的回答沒有進行有效的追問。不合理地使用表揚表揚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強化受教育者的積極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常用方法。但一些教師沒有很好理解表揚的內涵,認為表揚一定能起到積極的強化效果,不合理使用表揚,具體表現為:太過頻繁使用表揚;過于重視個體間差異的表揚,而對個體內差異的表揚比較忽視;表揚不顧及學生的需要和感受,不能很好起到強化作用。太過簡單的作業點評作業點評是對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方式之一,有效的作業點評能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一些學校要求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有點評。但從現實狀況來看,教師作業點評存在如下的現象:一是教師的點評往往很簡短而不具體,學生得到的是百思不解的信息,這些信息對學生改進學習幫助有限;二是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對點評的關注,致使學生仍然只關心分數的多少。

那么為使課堂提問、表揚、作業點評這些常用的方法起到形成性的功能,教師應該怎么做呢?提問中形成性評價的體現一個問題要達到形成性的目的,教師必須知道學生是如何理解的。而要知道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對學生的答案的探查是有效手段。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較多關注提問本身,對學生回答問題背后的思維過程卻缺乏探查的興趣,從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來說,學生回答正確與否只是它關注的一個方面,對學生探尋答案的過程的關注才是更為重要的。只有當教師理解學生答案才可能幫助學生的思維達到更高層次的水平,才能對學生的理解進行調整或進一步的討論,并做出回應,由此才能形成師生對話。一般來說,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如下幾種情況:正確的、不完整的、不正確的,或者是沒有回答的。要使提問走向對話,教師應分別進行如下的探查,如:學生的答案不正確時,教師希望探查答案背后的思維過程,可以問“你能告訴我這樣說的原因嗎”、“你能告訴我你是怎樣得到那個答案的嗎”;當學生的答案模糊不清時進行澄清性的探查,可問“你能就……給我一個例子嗎”;當學生的答案基本正確但太寬泛時,可問“你能說得更具體嗎”、“你能提供什么樣的事實或證據來支持你的觀點嗎”;當學生的答案正確但并不完整時,可問“請對此進行詳細的說明”、“你能在此基礎上添加什么”;當答案是正確的但需進一步解釋時,可問“這能經常應用嗎?”“、為什么你認為這是對的?”探查能激發學生重新思考他們的答案,反思并判斷他們的答案是否正確。它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和新知識的聯系,也是教師和學生建立互動關系和情感表達的途徑。表揚中形成性評價的體現表揚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時經常使用的方法。表揚可分為口頭表揚、書面表揚(獎狀)、肢體表揚(鼓掌),其目的是使學生有更好的行為。目前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這樣兩個現象:一是有些行為習慣差、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對表揚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二是那些學習態度、成績較好的同學“戀上”表揚,比如在老師提問后會追問:“是加分題嗎?”由此,引發我們對表揚有效性的思考。大量的研究成果發現,表揚不是總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和行為。對表揚的過分運用和對成績較差學生不公平的對待是影響其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在強調“尊重”、“賞識”教育理念的當下,教師認為表揚總比批評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殊不知表揚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強化物,必須滿足一定標準才會發揮其功能。這些標準有:條件性、具體性、可信性、真誠性。條件性是指消極影響。比如,表揚對標準的把握要前后一致、對成績有差異的學生要一致。事實上教師經常改變標準。比如,某一天被表揚的行為可能另一天不能獲得表揚。有時候為鼓勵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也會提出,但這些學生會“看穿”這種虛假的(盡管是好意的表揚)表揚,從而感到羞恥或氣餒。具體性:表揚必須是具體的,言之有物的??尚判裕罕頁P必須是有充分根據的,并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并且,必須要讓學生相信表揚是真實的。真誠性:對于學生來說,表揚必須是真誠的,這樣他們才會認為是一種強化。教師的口頭表揚是一種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只有給予學生有效的反饋才能使表揚更有效。作業點評中形成性評價的體現批改作業不僅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獲取學生學習信息的重要渠道,傳統的作業批改方式即作業打分或評等級的方式對于學生學習的改善作用有限。研究表明,評論式的點評可以改善學習狀況。很多教師也開始使用此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的點評往往很簡短而不具體,學生得到的是百思不解的信息,這些信息對學生改進學習幫助有限;二是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對點評的關注,致使學生仍然只關心分數的多少。那么教師要使學生從點評中理解他們作業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就必須提高作業點評的有效性。首先點評要“精”和“準”。所謂“精”就是文字精練;每次評語談一個或兩個問題,選擇學生最值得表揚或引起關注的問題,忌面面俱到而削弱重點。所謂“準”就是能抓住問題的實質,讓學生看了覺得老師講得確實有理,說到點上了。其次點評要及時。對學生來說作業的過程也就是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解決作業問題所運用的知識方法在短時間內還記憶猶新,及時點評反饋可以糾正作業過程中的錯誤理解或解答其中的存疑,使正確的東西得到強化,錯誤的東西得到及時修正,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方法。不然,就會失去批改作業信息交流的價值。作業點評使教師有了更加充裕的時間來構思學生進一步學習評價方式,為教師提供了與每一個學生個性化互動的機會,反饋的信息對學生學習的改善,尤其是學習困難學生學習的改善更為重要。因為作業點評把學生的關注點放在作業分數之外更寬泛的視野之中。